民國歷史上為什么要設(shè)立電影的檢查制度
1896年,剛剛誕生不過一年的電影,漂洋過海,由外國商人帶到了中國,在上海首次放映,被國人評為“開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無穹之秘。如影戲者,數(shù)萬里在咫尺,不必求縮地之方,千百狀而紛呈,何殊乎鑄鼎之像,乍隱乍現(xiàn),人生真夢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觀”。這樣一種新奇的藝術(shù)形式,很快引來了國人的興趣與商人的注意。不過十余年的時間,一些大城市中已經(jīng)有了電影的商業(yè)性放映,最初的國產(chǎn)影片也已問世。由于早期電影多為自然風(fēng)光和人們?nèi)粘?a href="http://www.sykybg.com/sh/"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生活狀態(tài)的實錄,而且是來自外洋的新鮮玩意兒,使久浸于傳統(tǒng)藝術(shù)形式并且還不大容易邁出國門的國人得以直接領(lǐng)略到外部世界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引發(fā)了觀眾強烈的好奇心。當(dāng)時國人對電影的感受以正面為主,推崇看電影“益處狠大,無論那一等人???,都可以增長許多的知識。第一是開眼界,可以當(dāng)作游歷,看看歐美各國的風(fēng)土人情,即如那名山勝水,出奇的工程,出名的古跡,冷帶熱帶,各種景致,各種情形,至于那開礦的,耕田的,作工的,賣藝的,賽馬的,斗力的,種種事情,真如同身歷其境,親眼得見一樣”。
也正因為當(dāng)時的影片是以自然記錄為主,來自異質(zhì)文化的沖擊還不大,因此論者將電影和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比較后,認為外國電影中“有許多的道理,狠可以勸善戒惡,叫人警醒。余外還有那離奇古怪的片子,也可以開心散悶,人得了閑,時??纯?,豈不比聽?wèi)驈姷亩嗝??中國戲,小孩子們看了,壞處狠多,好處極少,我也不必細說,明白點的人都知道。那些淫蕩不堪的戲,最容易引誘壞了青年的子弟,不用說了。就是那好戲,也不免夾雜著邪說迷信,毫無道理,最能夠錮蔽人心,人能把愛看戲的心,移在看電影上,管保他有益處”。再進一步,該論者甚至認為:“若是說看電影不如聽?wèi)?,我敢說他一定是俗鄙不堪的人,他那程度還夠不上呢?!比缃窨雌饋?,這樣的議論的確不無偏頗之處,但卻反映了當(dāng)時一些人(實為部分知識分子)對電影的好感,不似過去動輒視外洋玩意兒為“奇技淫巧”而予以鄙薄。
有意思的是,清皇室自始即對電影放映表現(xiàn)出較為開明的態(tài)度。1904年為慈禧太后七十壽辰祝壽,及1906年端方自外洋考察憲政回國時,都曾在宮中“放電影自娛”,而且兩次均因電機故障,發(fā)生炸裂,后一次還使在場的通判何朝樺等人因此喪生,但此后宮中放映電影并未因此種“不吉利”而被禁止。但是,正是對電影的這種認識,反映出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潛含的對于道德教化的期待,而一旦看電影不再有他們期盼的“益處”時,隨中西價值觀和文化觀的差異而至的沖突就不可避免了。
隨著電影的發(fā)展,故事片日漸成為拍片主流,電影不再是生活實錄。故事片里既有社會生活的自然反映,又有通過藝術(shù)方式表達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文化觀,而這些觀念,不必說在社會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國度會引起爭議,就是在一個國家內(nèi)部,也會由于社會階層和生活環(huán)境的差別而引起不同的反響。民國年間電影檢查呼聲的出現(xiàn),就與故事片上映的日漸增加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美國影片取代一度流行的法國影片,占領(lǐng)了中國市場。此時正值美國開始流行連集偵探片,如《火車盜》、《鐵手》、《黑衣盜》、《蒙面人》等。這些影片均為當(dāng)時在中國上映時的譯名,原名如何,今多已不可考。,在這些影片中,“有形形色色的壞人,如強盜、暴徒及黑社會人物,都是外國的,不是中國的,以前亦未見過。壞人干壞事,亦是形形色色,如搶劫綁架,謀財害命,奸淫擄掠,殺人拒捕……宛如壞人展覽會,描寫得像英雄好漢,叫人眉飛色舞。偵探片好像壞事教課書,敘述得出神入化,使人興趣盎然”。20年代早期,上海租界內(nèi)“盜匪橫行,白晝行劫,動不動開槍拒捕,擄人勒贖”,作案者自稱是照電影學(xué)的。
這些案件中尤以被搬上銀幕的閻瑞生案最為轟動。1920年,上海某洋行買辦閻瑞生,為圖財害命,勒斃妓女王蓮英。案破后,“閻瑞生在審訊時,供認謀殺情況,都從美國偵探片看來的。案件的本身,的確就是一部外國偵探片的翻版”有論者謂:“自偵探長片輸入而后,國內(nèi)之盜劫偷竊之?dāng)?shù),遂與此等影劇之流行而同增。且其所用之方術(shù),亦即本影劇上傳來之西方方法”。因此,“偵探長片實有百害而無一利”。其時,天津警察廳已有訓(xùn)令給各警所云:“近今津埠盜案多乘摩托車行劫,推其原始,皆受電影之教誨。蓋在電影未有此種影片之前,人民尚不知有此種技術(shù),自影片指導(dǎo),遂以增匪之智,而變幻更日出不窮。蓋演者以為神奇怪誕,可以藉廣招來,而觀者驚為思議所不能及,不免因喜而生惡,斫喪心術(shù),敗壞道德,玩視警章,紊亂秩序,莫此為甚”;要求“該管區(qū)署,嚴行檢查,如有該項誨盜誨淫之影片,飭即禁演,倘屢戒不悛,并即逮案,依法罰辦”。論者將上海租界治安的惡化歸于美國偵探片在美國本土,不少人同樣認為,電影是“培養(yǎng)墮落分子和犯罪分子的學(xué)?!?,“電影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影片內(nèi)容不道德的居多”,等等,反映了宗教勢力的道德觀和保守主義的政治理念,他們也因此極力主張實行電影檢查。但我們并未見到對其時上海租界治安情況的詳細調(diào)查研究,因此租界治安的惡化是否為事實尚待考查,而即使此種惡化為事實,當(dāng)亦有更為復(fù)雜的原因,遠非歸之于看了幾部作案片便起而效法如此簡單。
人們對治安惡化的關(guān)注往往源于傳媒的報道,而在現(xiàn)代傳媒的作用下,個案的意義可能被放大,從而使受眾得出今不如昔之印象。不過從當(dāng)時人的評論中,我們可以領(lǐng)略到人們對于電影的關(guān)注及其處境迥異于他種藝術(shù)形式之現(xiàn)實。
美國影片中的華人形象對民國電影檢查制度之創(chuàng)立及其發(fā)展有著更為久遠的影響,因為美國影片中的華人形象造成了中國人普遍的反感?!爸袊幹\家”是美國銀幕上常常出現(xiàn)的形象,這些人往往身材矮小,怪模怪樣,在處理上,要么是殺人越貨的歹徒,心狠手黑;要么是無知無識的弱智,形容猥瑣;而且常出現(xiàn)長辮、小腳、抽煙、吐痰等中國人的形象。時人論曰,這些片中“需用中國人處,不是充盜匪的下手,就是做人家的仆役。且必囚首垢面,彎腰屈背,形狀穢瑣,丑態(tài)可憎,有意侮辱中國人,實足引起國際惡感”;“加之扮演者雖似我國人民,但泰半為他國人任之,故誣我尤深。即真有我國人任之,亦以久居異邦,對祖國社會情形不無隔膜,以之表演之事物,皆根據(jù)外人所作小說之理想,凡我國人士曾見此種影片者,無不認為恥辱”。因此,這些影片在國內(nèi)上映后引起了國人的關(guān)注和抗議,斥之為“辱華”影片。近代中國由強而弱的地位變化,使國人對自身形象之海外反映備加關(guān)注,如果我們將其稱為民族主義情懷,則此一民族主義情懷貫穿于民國電影檢查制度之始終,并在國民黨電影檢查制度中得到了更多的強調(diào)。
1930年在上海發(fā)生的抗議上映美國“辱華”影片《不怕死》的事件,促使上海電檢會下令禁映該片,從而開禁映美國“辱華”影片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