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帝殺和珅列舉的二十條罪狀:被殺命運難逃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不過,人命終究關(guān)天,除非暴君,一般的皇帝但凡殺人大都要整出幾點甲乙丙丁的理由,羅列幾條子午卯酉的罪名,以示自己的明正。不過,凡事過了頭味道就變了,比如說嘉慶皇帝殺和珅,居然列舉了二十條理由,也就是二十條罪狀,就很叫人犯琢磨。哪二十條呢?
一、當(dāng)乾隆皇帝冊立嘉慶皇帝顒琰為皇太子時,先期呈給顒琰如意,泄露機密以為擁戴之功,
二、在圓明園內(nèi)騎馬,直入左門,過正大光明殿,至壽山口。
三、乘轎出入神武門,直進宮中。
四、取出宮女做小老婆。
五、川、楚教匪滋事,各路軍營文書報告,延擱不報。
六、乾隆皇帝病重時,毫無憂戚,逢人談笑自若。
七、乾隆皇帝批閱文件,字寫錯了,竟然說不如撕掉另擬。
八、管理吏、戶、刑三部,一手遮天,變更成法,不許手下的人參議一個字。
九、西寧報賊匪聚眾搶劫殺傷,將原摺駁回,隱匿不報。
十、朝廷有旨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來京,卻違背諭旨,無論出沒出痘者,俱不令來。
十一、任人唯親,與自己關(guān)系密切的人吳省蘭、李潢等人,俱保舉提升。
十二、軍機處在冊人員隨意撤去。
十三、私蓋楠木房屋,奢侈豪華,超標(biāo)準(zhǔn)、超規(guī)格。
十四、其墳塋設(shè)立享殿,開置隧道,致使老百姓稱之為“和陵”。
十五、所藏珍珠手串二百余串,比宮中多好幾倍,其中的大珠,比皇帝帽子上戴的還大。
十六、真寶石頂,不是他應(yīng)該戴的,卻藏數(shù)十余顆,還有整塊大寶石,為宮里所沒有的,不計其數(shù)。
十七、家中銀兩衣飾等物,數(shù)逾千萬。
十八、夾墻內(nèi)藏赤金二萬六千余兩,私庫赤金六千余兩,地窖埋銀百余萬兩。
十九、當(dāng)鋪錢鋪資本十余萬,與民爭利。
二十、家人劉全資產(chǎn)亦二十余萬,且有大珠及珍珠手串。
仔細(xì)玩味和珅的這二十條罪狀,有泄露國家機密罪、瀆職罪、玩忽職守罪、貪污罪、包庇罪等等,按照大清律,似乎拿出哪一條都是掉腦袋的,何況數(shù)罪并罰呢?嘉慶皇帝想殺和珅、必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決心從是可見一斑。這奇怪嗎?一點都不奇怪。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和珅不殺掉,無疑就是第二個鰲拜。對于剛剛走上皇帝寶座的顒琰來說,這一點他的認(rèn)識十分清醒,而且做的漂亮,你不能說他冠冕堂皇,只能說順理成章。因為任何人處在那個位置,和珅同樣逃不掉被殺的命運,這就是政治斗爭的法則,官場的規(guī)律。
可話說回來,和珅也確實太牛了,不殺掉還真不行。當(dāng)時有人寫了這樣一首詩:“繡衣成巷接公衙,彎彎曲曲路不差。莫笑此間街道窄,有門到達(dá)相公家。”這首詩,說的是和珅每天上班入朝,文武百官伺立道旁夾道迎送,迎送的人墻簡直就像胡同一樣。的確,在和珅專權(quán)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他外結(jié)封疆大吏、領(lǐng)兵大員,內(nèi)掌官吏任免、財政收支、刑法訴訟、諫議策劃、政令公文。官做的越來越大,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大,翻手為云,覆手為雨,胡作非為,氣焰囂張。
耐人尋味的是,嘉慶皇帝要收拾和珅,一個“貪”字,足以叫他人頭落地,為什么非得給他弄二十條的罪?當(dāng)時有個叫薩彬圖的官員,提出還要繼續(xù)追查和珅的罪行,嘉慶皇帝不同意,可以設(shè)想,假如繼續(xù)查下去,和珅的罪狀又豈止這二十條?那嘉慶皇帝為什么不同意繼續(xù)查了呢?我的理解,原因有二:一是嘉慶皇帝已經(jīng)達(dá)到了目的;二是再查下去,只能是越查越砢磣。
從二十條罪狀看,嘉慶皇帝殺和珅,不僅僅在于殺和珅本身,間接的或者說根本的目的更還在于警示。我們不妨細(xì)細(xì)品味和珅的這二十條罪狀。
第一條的警示是:秘密建儲是一件大事,立我顒琰為太子時,和珅泄露機密向我討好,我之所以不買他的帳,就是提示你們,作為大臣必須對主子忠誠,絕不可見異思遷、兩面討好。
第二條、第三條的警示是:作為臣子,絕不可居功自傲,恃寵胡為,到什么時候都應(yīng)該自重。
第四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的警示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人長的再高,高不過天。作為臣子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該夾尾巴時你必須夾起尾巴。
第五條、第九條、第十條的警示是:上情下達(dá),下情上達(dá),一句話信息暢通是皇帝管理好天下的重要因素,作為臣子必須恪盡職責(zé),絕不可玩忽職守。
第六條、第七條的警示是:作為臣子,不僅在心里而且還要在行為上,永遠(yuǎn)把皇帝主子奉若神明,愛之敬之。
第八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的警示是:要立黨為公,而結(jié)黨營私,搞小集團主義,樹立個人崇拜,絕沒有好下場。
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的警示是:貪贓枉法,賄賂公行,你做的再隱蔽,終將天網(wǎng)灰灰,自取滅亡。
第二十條的警示是:作為大臣,手中掌握一定的權(quán)力,所以,不僅自身要勤政廉政,還要以身作則,管好身邊人。
和珅的這二十條罪狀給人的警示,涉及到了一個臣子的思想建設(shè)、廉政作風(fēng)、品德修養(yǎng)、工作態(tài)度,等等,可謂意味深長。如果所有的臣子都能從和珅的罪行里認(rèn)真領(lǐng)悟,加以反思,引以為戒,自勉自勵,大清王朝何愁不振興?嘉慶皇帝給和珅羅列了二十條罪狀,實在是殺雞給猴看,其用心可謂深焉。
那為什么說再查下去,只能是越查越砢磣呢?當(dāng)和珅最牛的時候,正是乾隆皇帝反腐倡廉最關(guān)鍵時期。那個時期,乾隆反腐倡廉非常認(rèn)真,也采取了一些具體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反來反去,居然還有個最大的貪官藏在自己的身邊,這其中的道理還用明說嗎?什么人才能腐?。繘]有能力、沒有權(quán)力的人能腐敗嗎?和珅摟的越多,乾隆皇帝越?jīng)]面子,而且換個角度講,和珅要是和他的主子乾隆皇帝比起來,在這方面也終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有一次,乾隆皇帝過生日,收到的禮物(現(xiàn)存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的)十六枚黃金編鐘,重達(dá)一萬三千六百四十七兩。進而言之,和珅的財產(chǎn)不也是歸嘉慶皇帝所得了嗎?有這樣一句話在當(dāng)時就很流傳:“和珅顛倒,嘉慶吃飽”,可謂意味深長,誰是更大的貪官,不是已經(jīng)昭然若揭了嗎?嘉慶皇帝心明鏡似的,如果繼續(xù)查下去,即使再查出二十條罪來,和珅掉的終不過還是那一個腦袋,而拔出蘿卜帶出泥的只能是留給老百姓嘲笑的話柄。所以,少了,達(dá)不到目的;多了,適得其反。殺和珅用二十條理由,正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