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廠、西廠、錦衣衛(wèi)廠衛(wèi)林立:皇帝不知依靠誰
“廠衛(wèi)”是東廠、西廠、內(nèi)行廠和錦衣衛(wèi)的合稱,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創(chuàng)設,作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這兩套機構大多數(shù)時間掌控在宦官手里,和“特務政治”、“宦官政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明末學者沈起堂曾說:“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廠衛(wèi)”。這樣總結明代滅亡的原因雖然流于簡單化,但廠衛(wèi)橫行、宦官專權卻也是明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像一把雙刃劍一樣,廠衛(wèi)在維護專制皇權的同時卻不斷損害著大明王朝的肌體,成為后世引以為戒的鏡鑒。而這把雙刃劍的鑄成,還要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兒子朱棣。
錦衣衛(wèi)在洪武朝被管得很嚴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明立國之初,形勢并不容樂觀,在北方,蒙元還擁有相當強大的軍事實力,在明朝的實際控制區(qū),許多新附的百姓并不認可這個出身卑賤的皇帝。有一次朱元璋行走在京城中,忽然聽到一名老婦人私底下稱呼他為“老頭兒”,這讓他龍顏大怒,說:“張士誠曾短暫占據(jù)過江東,吳中百姓至今稱呼他為‘張王’,今天朕貴為天子,老百姓稱呼朕為‘老頭兒’,這是為何?”還有一次,他在上元節(jié)微服私訪,有人畫一赤腳婦人懷揣西瓜,眾人嘩然而笑。不明就里的朱元璋打問之下得知,這幅畫的含義是“淮(懷)西婦人好大腳”,嘲諷皇后馬氏,這又讓他極為記恨。
朱元璋常常說“朕本淮右布衣”,這一點他自己說得,別人卻提不得,對寒微的身世其實極度自卑。這種不自信再加上對建立皇權絕對權威的迫切渴望,讓他對臣下的舉動非常敏感。稱帝之初,他曾經(jīng)用了很多親信為“檢?!?,專門負責對臣下的特務偵緝。比方說,功臣華高和胡大海的妻子在女僧的誘導下信奉西僧,檢校報告給朱元璋,朱元璋把兩家婦人和女僧扔進了河。曾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喜歡在家和客人喝酒,檢校在旁窺伺。第二天朱元璋問宋濂:“昨天喝酒了嗎?客人都是誰?酒桌上擺的什么菜?”宋濂據(jù)實回答,朱元璋很滿意:“誠然,卿不欺朕”。禮部尚書吳琳告老回鄉(xiāng),朱元璋還要派檢校去調(diào)查近況。
檢校在肅清吏治方面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紹興、金華秋旱,農(nóng)民顆粒無收,地方政府卻向中央隱瞞災情,檢校查訪得知后匯報給朱元璋,當?shù)毓賳T遂被拿問。朱元璋這樣評價手下的檢校:“有此數(shù)人,譬如惡犬則人怕”。
然而,檢校們大多屬于臨時抽調(diào),互相之間也沒有統(tǒng)屬關系,為了高效地向最高決策者提供信息,并且對官僚群體實施有效的監(jiān)控,特務的正規(guī)化、制度化、系統(tǒng)化逐漸被提上日程。朱元璋手里有一支親軍,是皇帝的私人衛(wèi)隊。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撤掉親軍中的都尉府和儀鸞司,改置錦衣衛(wèi)。錦衣衛(wèi)的職責有明暗兩條,明的就是皇帝最貼身的衛(wèi)隊和儀仗隊,穿飛魚服、配繡春刀,隨侍皇帝左右;暗的就是秘密偵緝調(diào)查,主要負責這一任務的是錦衣衛(wèi)北鎮(zhèn)撫司,這一機構可以不經(jīng)過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國家司法機關,直接根據(jù)皇帝的旨意,執(zhí)行偵察、逮捕、關押、審理,等于獨立于三法司之外的一套司法部門,也就是后來讓人聞之膽寒的“詔獄”。
如此一個暴力機器怎能沒有監(jiān)督?實際上,監(jiān)督錦衣衛(wèi)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皇帝。朱元璋重典吏治、馭下極嚴。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得知詔獄凌虐犯人,大怒之下燒掉了詔獄的刑具,并把囚徒移送刑部大牢。然而,僅僅憑借人治而缺乏監(jiān)督機制的錦衣衛(wèi)故態(tài)復萌,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下詔,大小罪案不得再經(jīng)錦衣衛(wèi),審理全部通過正常的司法機構,錦衣衛(wèi)只有偵查立案權??梢钥闯?,朱元璋對錦衣衛(wèi)的掌控還是非常有效的,洪武朝的錦衣衛(wèi)還不至于只手遮天。
在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懲治貪官污吏、清除豪強地主的明初四大案中,錦衣衛(wèi)真正起作用的是藍玉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錦衣衛(wèi)指揮使蔣瓛告藍玉謀反,朱元璋借此誅殺過萬人。其實,藍玉至多也就是跋扈和自專,蔣瓛的報告只是給了朱元璋鳥盡弓藏的一個由頭。
對于宦官,朱元璋愛恨交加
與此同時,還有一支政治勢力在洪武朝更為隱秘地積蓄著力量,那就是宦官。
從朱元璋的一些言行看,他對歷代宦寺之禍有著清醒的認識并保持著高度的警戒。洪武元年三月,朱元璋見史書所載漢、唐之末宦官亂政的情況,深為之前的君主們所嘆息?!睹魈鎸嶄洝分杏涊d的朱元璋嚴禁宦官預政的訓誡即達七次之多。洪武十年五月,有一久事內(nèi)廷的內(nèi)侍談及政事,朱元璋當天就把他斥還鄉(xiāng)里。洪武十七年,他鑄鐵牌置宮門中,文曰:“內(nèi)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此外,他還不準內(nèi)侍識字。表面上看,朱元璋對于宦官亂政建立了一個完備的防火墻,因此,后世諸如《明史》等著作都認為明代的宦官之禍源于明成祖朱棣。
朱棣泉下有知一定大呼冤枉,他其實是當了老爹的替罪羊。事實上,根據(jù)《明太祖實錄》的記載,早在洪武元年(1368) 十一月,一個叫馬仲良的內(nèi)侍就前往廣西招諭當?shù)赝了?,這是明代內(nèi)官參與政治活動最早的記載。第二年四月,宦官金麗淵出使高麗,這是內(nèi)臣奉使外夷之始。洪武元年,朱元璋還派遣過中使到北平犒賞北征將士,這是以后宦官監(jiān)軍、分鎮(zhèn)的濫觴。此外,宦官參與茶馬貿(mào)易、監(jiān)督商稅、插手刑獄,在洪武朝都有事例。
而派遣宦官監(jiān)視臣下則更早,在朱元璋稱帝前,有一次賜傅友德宴,命葉國珍陪酒,并撥付妓女十幾人,然后派內(nèi)官窺伺。葉國珍命令妓女們穿上華麗的服裝,自己與妓女混坐在一處?;鹿倩貋韰R報,朱元璋命令士兵把葉國珍和妓女鎖在馬棚里,并削去了妓女的鼻子,葉國珍也挨了幾十鞭子,因為葉國珍的行為觸犯了朱元璋等級貴賤的思想。
洪武十二年(1379)十二月,占城遣使入貢,此時擅權已久的丞相胡惟庸沒有把這件事上報朱元璋,一名宦官見到了占城使者,給朱元璋打了小報告。受到蒙蔽的朱元璋大怒,兩名丞相胡惟庸和汪廣洋頓首謝罪,這件事可以說是胡惟庸案的先聲。第二年,胡惟庸因謀反的罪名被誅九族,朱元璋從此不再設丞相,直接領導六部,強化了皇權。據(jù)野史記載,當時還有一名叫云奇的宦官曾經(jīng)揭發(fā)胡惟庸意圖行刺的罪狀,在權力中心發(fā)生大洗牌的重要關頭,宦官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為了子孫后代永坐江山,朱元璋對于可能威脅到皇權的“禍害”全部進行了排除,功臣殆盡、文吏束手、后妃外戚不干政,然而,權力集中于一身,而一人又不可能治天下,他身邊的幫手就只有那些出身低賤、身體殘疾、知根知底又沒有宗族勢力的閹人了。因此,盡管深知宦官必然誤國,心口不一的朱元璋還是抬高宦官的品級,擴大宦官的規(guī)模,到洪武末年,宦官機構已有21個,為后來管理宦官的龐大機構“二十四衙門”打下了基礎。對宦官,他可以說是又愛又恨,一個叫馮堅的小吏上疏要求控制宦官人數(shù),他破格提拔馮堅為左僉都御史;他的外甥曹國公李文忠提出裁省內(nèi)臣,他又勃然大怒,說:“欲弱吾羽翼,何意?此必其門客教之。”盡殺門客,李文忠驚懼而死。
一手任用一手又嚴防,在朱元璋這里并不矛盾,但是,他高超的統(tǒng)治藝術和勤奮的治國實踐卻無法遺傳給他的子孫。
宦官的情報讓朱棣奪得帝位
在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爭奪皇權的靖難之役中,宦官則成為明廷易主的關鍵人物。從朱允炆這邊來看,他曾派遣中官監(jiān)視諸王;朱棣這邊,有自己的宦官參戰(zhàn),內(nèi)臣狗兒更是一員驍將,據(jù)說鄭和也上過戰(zhàn)場。
朱棣起兵三年,勝敗參半,一度只控制著北平、保定、永平三府,這使他非常沮喪。就在他看不到希望的當口,被朱允炆黜落的宦官跑來投奔他,透露了京師防御空虛的重大機密。朱棣率兵南下,繞過守衛(wèi)嚴密的濟南,不到半年,兵逼南京。他在江北時,許多宦官就逃入他的陣營,匯報京城里的虛實。朱允炆身邊也有宦官散布失敗情緒,勸朱允炆退位。到了朱棣當上皇帝論功行賞的時候,宦官們紛紛表功,讓朱棣為此頭疼不已。
宦官們最終沒有失望。永樂元年(1403)二月,內(nèi)臣侯顯出使西域,從此宦官基本上壟斷了外交使節(jié)的職務,他們以朱明王朝正式代表的身份外出,耀兵、通好、受貢、封王,不可一世。永樂三年(1405),武域侯王聰北出邊塞,宦官山壽率兵監(jiān)視,到永樂八年(1410)以后,宦官出鎮(zhèn)更是常事,特別是新成立的京師三大營,均由宦官提督,而鄭和七下西洋,率兵多到兩萬七千人,也被認為是明代宦官將兵之始。
更讓宦官們倍兒有面子的是,朱棣還給了他們更高的名分。歷史上宦官的職務,秦有中車府令,漢唐時沿襲不變,至于中謁者、中常侍、中尉之類,都是以中字名宦官。洪武時期宦官最高職務為監(jiān)正,朱棣改監(jiān)正為“太監(jiān)”,宦官從“中”字輩一下升為“太”字輩,而“太”字過去只在與天子極為親近的人身上使用,比如皇帝的親爹親媽親兒子——太上皇、太后、太子,再比如外臣品秩的極致、皇帝名義上的師長——太師、太傅、太保。一字之改,已暗含朱棣對宦官的心理認同。
其實朱棣有他的苦衷,比起朱元璋,靠篡位坐上龍椅的他又多了一種不能信任的人——朱姓藩王。而建文帝的舊臣,對他即位的合法性也發(fā)出了挑戰(zhàn)。
方孝孺是朱允炆最親近的大臣,視建文帝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南京城破后,方孝孺閉門不出,日日為朱允炆穿喪服啼哭。朱棣招方孝孺來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嚎啕大哭,聲徹殿宇。朱棣走下殿來安慰:“先生不要再痛苦了,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了?!狈椒磫枺骸俺赏醢苍??”朱棣答:“已自焚”。方再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答:“國賴長君?!狈奖茊枺骸昂尾涣⒊赏踔??”被戳到命門的朱棣只好撒潑:“此朕家事”。并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狈叫⑷嫱豆P于地,哭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睔饧睌牡闹扉α柽t了方孝孺,并將方的朋友門生也列為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除此之外,發(fā)配充軍的無數(shù)。
方孝孺殉難之時,他的朋友景清因為與朱棣有舊,不但活了下來還官復原職,虛與委蛇,等待機會。一天,景清身穿紅衣,暗藏利劍入朝,奮躍而前準備刺殺朱棣,被左右拿下。景清知道行刺失敗,遂大罵朱棣,朱棣命衛(wèi)士敲落景清的牙齒,景清以血口噴龍袍。朱棣命令處死景清,并將景清剝了皮,在腹中裝進茅草,懸掛在長安門示眾。接著朱棣又誅滅景清九族,大肆株連,凡景姓的族人幾乎斬盡殺絕。景清的故居也被付之一炬,村莊成了瓦礫遍地、滿目瘡痍的廢墟。這種妄引株連式的殘酷誅戮像瓜蔓般延伸,因此得名為“瓜蔓抄”。
“誅十族”、“瓜蔓抄”的具體執(zhí)行者,正是沉寂了一段時間的錦衣衛(wèi)和其下重新開張的詔獄。
錦衣衛(wèi)帥謀反,東廠應運而生
此時的錦衣衛(wèi)指揮使紀綱,是歷史上第一個頗有“作為”的錦衣衛(wèi)領導人。靖難之役時,紀綱冒死扣住燕王坐騎,請求跟隨朱棣效命。朱棣喜紀綱膽略過人,弓馬嫻熟,當即將他收為帳下親兵。朱棣即位后,紀綱被任命為錦衣衛(wèi)指揮使,典親軍、掌詔獄,在屠戮建文舊臣的過程中大開殺戒,頗受朱棣寵任。
紀綱極其善于逢迎朱棣的旨意?!队罉反蟮洹返目偩?、名臣解縉因為勸阻朱棣更換太子,得罪了漢王朱高煦,成祖北征時,解縉私謁太子,被漢王檢舉揭發(fā),解縉被囚禁詔獄中。永樂十三年(1415)正月十三日,紀綱拿著詔獄囚犯名單給朱棣,成祖看到有解縉的名字問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話:“縉猶在耶?”紀綱心領神會,趕回獄中,假意置酒祝賀,將解縉灌醉,活埋于雪中而死。
主動投靠叛軍的紀綱其實明擺著是沖著功名利祿來的投機分子,成為權臣的他逐漸開始不軌起來。
他得到藩王的冠服后穿在身上,命令伶人呼萬歲。朱棣下詔全國選美,各地送來的美人到達京師后,紀綱挑出絕色美人藏于自己家中私納,還在家中私養(yǎng)了大批亡命之徒,暗中修建隧道制造了數(shù)以萬計的刀槍、盔甲和弓箭。
永樂十三年端午節(jié),朱棣與紀綱諸大臣到湖邊比賽射柳,即看誰的弓箭能將吐芽的柳條射斷。紀綱玩了一次“指鹿為馬”明朝版,他囑咐鎮(zhèn)撫龐英:“我故意射不中,你折柳條,站在旁邊舉柳喊‘射中了!射中了!’我要考驗考驗朝中人心”,龐英按紀綱的吩咐去做,旁邊的大臣跟著龐英一齊吶喊,沒有人敢說“不中”,紀綱很得意,滿心以為:“這下沒有人能為難我了!” 維護皇權的工具第一次直接威脅皇權,這一點朱棣不是不知道,他需要紀綱鎮(zhèn)壓異己勢力。
血雨腥風之后,大概朱棣覺得紀綱的使命已近完成,永樂十四年,一名和紀綱有仇的宦官適時地揭露紀綱的罪狀,紀綱被凌遲。關鍵時刻,宦官們沒有辜負朱棣對他們的信任。
連親兵都不可信,朱棣能倚重的似乎只有宦官了,此前,他曾使用過宦官監(jiān)視自己的兒子朱高熾,那么現(xiàn)在再用宦官牽制一下錦衣衛(wèi)也沒什么大不了的。遷都北京后的永樂十八年(1420),一個由宦官提督控制的偵緝機構在東安門北側創(chuàng)立,被命名為東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