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的崛起之路:守信用重承諾 成就百年霸業(yè)
人間世事,復(fù)雜多變,若全是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未必有好的結(jié)果。反之,退避三舍,也未必是委曲求全。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守信用、重承諾,審時度勢,禮讓在先,抓住時機,最終成就百年霸業(yè)。
身陷困境逃亡在外
春秋時期,晉獻公有三個兒子,分別是申生、重耳、夷吾三公子。申生為太子,乃仁德君子,具長者之風,深受國人愛戴。重耳亦賢,謙而好學,善交賢能智士。
晉獻公討伐異邦,得美女驪姬。后驪姬為獻公生育一子,取名奚齊。驪姬意欲讓其子嗣君位,于是設(shè)計陷害太子申生。接著,驪姬又進讒言,說重耳、夷吾亦為申生同謀。重耳、夷吾聽說后,趕緊悄悄逃亡。
重耳輾轉(zhuǎn)于各列侯國,歷經(jīng)千辛萬苦,來到楚國。當時的楚國,在楚成王的領(lǐng)導下,正值強盛。成王早聞公子重耳是當時賢人,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成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酒酣耳熱之際,成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托您的福,我若真能回國當上國君,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以報今日之恩!”古時候行軍,每三十里叫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讓九十里的意思。
后來,重耳在秦穆公派兵護送下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重耳43歲出逃,62歲回國,流亡在外19年,歷經(jīng)磨難,終于當上了國君。
勤勉治國初現(xiàn)崢嶸
晉文公即位以后,勤于修政,勵精圖治。
國泰民安后,晉國已越入強國之列。晉文公是位有野心的政治家,他不屑于小富即安,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霸主。
晉文公聽從孤偃等人的建議,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稱霸中原才是有理有據(jù)的事情。
恰好其時,周襄王胞弟王子帶聯(lián)合一些大臣,向狄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逃居于鄭國,并告難諸侯。于是,晉文公親率大軍,馬上發(fā)兵往東打過去,撇開秦國,把狄人打敗,又殺了王子帶和一群叛亂的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周襄王大為感動,親自接見晉文公,并贈送四個農(nóng)業(yè)發(fā)達的城池給晉文公。這樣,晉國即在國力上更添一籌,平定周王室內(nèi)亂,在諸侯中又樹立了自己的威信。
當時,東方齊國的霸權(quán)已經(jīng)衰落,南方楚國的勢力發(fā)展到黃河流域。晉文公早已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晉國國力日漸昌盛,人口增長很快,于是,晉文公把原有的兩軍擴大到三軍,積極做好充足的準備,意欲與楚國爭霸中原。
城濮之戰(zhàn)決勝霸主
又兩年,楚成王攻打宋國,宋向晉求援。晉文公的智囊團力挺晉文公救宋。
晉軍出戰(zhàn),攻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wèi)國,迫使楚軍北上。楚成王不想同晉文公交戰(zhàn),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退兵。但大將子玉剛愎自用,不顧形勢變化,仍率楚軍殺向晉軍駐地。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向后撤退。晉軍的將士很不理解,仗還沒打,怎么就退了呢?
晉文公說:當初我在楚國時,受到楚王的厚待,因此曾在楚王面前答應(yīng)過,如果兩國交戰(zhàn),晉國情愿退避三舍。即使這一仗敗了,我們也要履行諾言。晉軍一口氣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后撤,想停止進攻??墒谴髮⒊傻贸紖s不答應(yīng),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派人向晉文公下戰(zhàn)書,措詞十分傲慢。大戰(zhàn)展開了。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里,卻因此中了晉軍的埋伏,大敗。晉文公趁此機會,約了各國諸侯召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當上了名副其實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