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是誰?利瑪竇墓為何安葬在北京市委黨校里
利瑪竇是誰?利瑪竇墓為何安葬在北京市委黨校里?利瑪竇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最早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并對中國典籍進行鉆研的西方學者。他通過“西方僧侶”的身份,“漢語著述“的方式傳播天主教教義,并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shù)學、地理等科學技術(shù)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在北京旅游交通圖上,挨著西二環(huán)的阜城門外二里溝路南,標著醒目的幾個大字:利瑪竇墓。說確切點,利瑪竇墓群座落在車公莊大街路南的北京市委黨校院內(nèi),綠色庭院中央,有一座墓園,四周被透花磚墻環(huán)繞著,南墻正中有兩扇灰色鐵花欞門,墓園中植幾株青翠的柏樹。
這是50年代修建黨校時有意保留下來的。從1984年5月24 日起這些沒沒無聞的墓碑升級為市級保護文物,分散在這個花園般院內(nèi)的自由散漫的墓碑被集中規(guī)劃進一個草木環(huán)繞的小陵園。但是,就是天天在黨校樓里上班的人們也不一定知道,黨校保衛(wèi)組的人指點說在南邊。果然在南邊,圈成一個農(nóng)家式的小院,鎖著高高低低的60多個墓碑。沒有看墓人,也幾乎沒有掃墓人,甚至年年的清明節(jié)也極少有人來掃墓。必須事先聯(lián)系好了才會有人打開陵園的大門。好在陵墻不高,又是透花磚的,南墻正中的兩扇灰色鐵花欞門只是幾根鐵條,站在外面完全可以一目了然。
一眼望去,墓園中有幾棵粗大的柏樹。正面并排豎著三座漢白玉石碑。雖然是外國傳教士的墓地,但還是入鄉(xiāng)隨俗,按中國人的習慣墓碑上盤著粗壯的龍身,只是碑額雕龍花紋的中心,鐫有代表天主教會的十字徽記,表明墓主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中間的螭首方座碑高2.7米,寬0.94米,為明萬歷三十八年立。 碑身正中刻有“耶穌會士利公之墓”。
右邊碑文是:“利先生諱瑪竇,號西泰,大西洋意大利國人。自幼入會真修,明萬歷壬辛年航海首入中華衍教,萬歷庚子年來都,萬歷庚戌年卒。在世59年,在會42年?!北笫腔疑砗陧攬A拱式的長方形磚砌墳墓。
墓園門口有高大粗壯的松槐和兩叢密密的青竹,門里門外的綠草散散地鋪了一地,間或紫藍的野花,幽靜寂寞。他們活著時,這一帶還是一片荒地,明清以來在皇帝的特批下由利瑪竇開了先河,立為外國傳教士墓地。
利墓東側(cè)是南懷仁墓,西是湯若望墓。
二
在近代以前,中國的學術(shù)思想與外界大規(guī)模接觸僅僅兩次,一次是魏晉以來的佛學,一次是明清之際的“天學”。因此,在中國歷史上留名的歐洲人少得可憐,數(shù)來數(shù)去,也只有馬可波羅和利瑪竇最被人們熱知。在他們之前,歐洲并不知道中國,中國和歐洲在古代和中世紀很少直接交往,歐洲人自古知道東方絲國,但完全不清楚它是什么樣子,更不知道它就是東方的文明古國。成吉思汗西征擴大了中國與歐洲的交往,歐洲傳教士和商人陸續(xù)來到中國,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的游紀震動了歐洲,從此,歐洲人才知道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土地廣闊、民物繁庶的大國。但這之后,隨著明王朝的建立和中西交通的隔絕,中國又被遺忘到腦后。直到利瑪竇,中國在西方人的口中開始形象生動地被叫做中國了。
利瑪竇是向中國介紹西方宗教與西方學術(shù)思想的最早最重要的奠基人,他為發(fā)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不但第一次正式向中國介紹了大量的西方宗教和科技知識,并且把有關(guān)中國的知識及歷史文化第一次正式介紹到西方。這位耶酥教傳教士,在中國度過了他的后半生。利瑪竇的前半生很簡單,1552年10月 6日出生于意大利中部教皇邦安柯那省的馬塞拉塔城,9歲入耶酥會學校。10 年后在羅馬加入耶酥教會,自愿到遠東任教。1582年8月他到了澳門, 開始了在中國差不多30年的傳教生涯。
現(xiàn)在中國人很少知道利瑪竇是個什么人了,但在明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名氣卻越來越大??梢哉f,他是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雖然他并不是第一個到中國傳教的傳教士,但作為近代基督教會來華傳教的先驅(qū),他卻是把基督教成功傳進中國的傳教士,最早把西方文明嫁接到中華古老文明的樹干上,也是把中國介紹到西方的第一人,他為東方和西方搭起了一座橋梁。
在世界文化中,中國文化是在沒有外來文化干擾的情況下封閉發(fā)展起來的。中國自古是君主專制的國家,皇帝和朝廷擁有絕對的權(quán)威,因此有一種愚昧的優(yōu)越感,夜郎自大,視自己為天朝之綱,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抹殺了別國同等存在的尊嚴和權(quán)利。加上中國的官員都是讀孔子的書當官的,天生一種排他傾向,這樣,基督教在中國怎么可能有立足之地?利瑪竇的前驅(qū)沙勿略甚至連中國的大門也沒進來,利瑪竇最初也像所有外國人一樣,被視為俘虜,備受歧視。在毫無希望的事業(yè)中,利瑪竇總結(jié)了前人傳教失敗的經(jīng)驗,知道他遭遇的是一種根深葉茂萬難搖撼的古老文明,認識到中國有著和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不能采取打倒一切的辦法,所以他開始并不急于傳教,以平等的姿態(tài),穿中國衣,吃中國飯,誠心誠意學習中國文化。他是第一個直接掌握中國語文的西方學者,曾把中國的孔子和四書介紹到歐洲。
利瑪竇對中國語言的日益精通,使他如魚得水,研究中國的法律和風俗,夜以繼日地攻讀中國的精典文獻。利瑪竇真誠地贊美中國,贊美孔子,贊美中國的科技,他認為是中國不僅在道德上,而且在天文、中醫(yī)以及很多數(shù)學分支上都有很大的成就。這種對中國的熱愛,加上他性情溫和,與貴族高官以及杰出學者的友好往來,交了很多上層的朋友,爭取了中國上層知識分子甚至皇帝的支持,明朝內(nèi)閣90%以上的官員都和利瑪竇有交往。利瑪竇又是飽學之士,他在羅馬讀過好幾年數(shù)學,受過很好的數(shù)學訓練,曾把歐式幾何介紹到中國。除了精通數(shù)學,他對天文、地理、歷史、文學都有研究,還會機械工藝,甚至給中國繪制了第一幅世界地圖。把地圖交出去時利瑪竇還很擔心,如果中國不是作為中心,而是僅僅占了一塊不大的地方,那么他會不會遭到中國人的反對和攻擊?沒想到中國人一看地圖就傻了,以前總以為中國就是天下,一看地圖,才知道中國沒有什么可驕傲的,才那么小一點。利瑪竇畫的地圖在中國翻拍過12次,萬歷皇帝愛不釋手,每天晚上都要看過地圖才去睡覺。利瑪竇為中國帶來了三棱鏡和時鐘,加上地圖,成了他成功敲開中國大門的敲門磚。
三
意大利人利瑪竇生于1552年安可納州馬切拉塔城一個貴族家中,21歲加入耶酥教會,23歲在羅馬接受神職教育,并從名師學習文學、法律、神學的同時,進修幾何學、天文學、地理學等自然科學,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青年學者。1580年他升任神父,兩年后到澳門學習中文。1583年隨另一意大利耶酥會士羅明堅到廣東肇慶定居。為了適應中國當時佛教的流行,他削發(fā)更衣,自稱僧人,還把自己居所定名為仙花寺。為了更好傳教,他把從西方帶來的自鳴鐘、三菱鏡、書籍和自制的天文儀器、手繪的《萬國輿圖》,陳列在住所,讓前來的中國人參觀。在同中國各類人物效事,也是先介紹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后開始傳教。
就這樣,他在肇慶發(fā)展了80名教徒。1595年,利瑪竇從韶州北上,定居江西南昌,廣泛結(jié)交官員、儒士和皇族,與他們談論天文地理,哲學神學。當時名重一時的科學徐光啟就是他的好朋友,他們合作翻譯了拉丁文的《幾何原本》。利瑪竇將拉丁文口譯成中文,徐筆譯完成,譯完后又反復修改,于1607年在北京出版。這是我國翻譯最早的一部自然科學著作,對我國數(shù)學乃至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很多專業(yè)名詞至今還在沿用。當時一鎂太監(jiān)曾問相國葉文忠,那么多外國人來中國,自古從沒賜葬,為什么獨獨厚于利瑪竇?葉說,自古來賓,沒有哪一個比得上利瑪竇的道德和學問,別的不說,僅僅一部《幾何原本》,便足以得到賜葬地了。1597年,利瑪竇被任命為耶酥會中國傳教會會長,同時被指令以北京為永久駐地。1600年,利瑪竇以進貢方物的名義來到北京,第二年獲準向明神宗進貢天主圖像等。在宣武門內(nèi)建立了北京第一座天主堂。
利瑪竇歷經(jīng)30年,游歷了中國最重要的一些省份,雖屢遭挫折,但終于最后定居北京,進入宮廷,取得了傳教的合法地位,最終讓世界最閉關(guān)鎖國的一向排外的古老中國接受了他和他傳的教。在利瑪竇去世的那一年,中國發(fā)生了很多不平常的事情,全國各省官員5000人朝覲皇上。同時還要舉行進士考試,只選300人, 卻涌來了5000人。這些大規(guī)模的活動,又都是在大齋期間舉行。利瑪竇在忙于這些活動中,還要指導修建一座教堂。他一向嚴格遵守齋戒,從不接著吃被來客打斷的飯,也不在正常時間外用餐。終于過度勞累,一天在與來客談話后回到教會,他頭痛難忍,以為老毛病偏頭痛犯了,就上床休息。但從此一病不起,躺到第八天,半閉著眼坐在床上安然逝世。
在利瑪竇去世前好幾個月,他寫完了《中國基督教史》,燒掉了他的全部信件后,他就一直盼望著死亡的到來。利瑪竇好幾次說,親愛的神父們,在我仔細想過我要努力確定做什么,才能最好地推進中國教會的工作時,我得出結(jié)論是對它進展最有利的事莫過于我壽終之日的到來。若干時期來,利瑪竇一直盼望能在京外的郊區(qū)購得一塊教士墓地。按中國一向的規(guī)矩,外國傳教士死后要運到澳門神學院安葬。外國傳教士想在中國立墓地,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外國人怎么能葬在中國呢?封建的中國是個妄自尊大的國家,雖然接受了西方傳教,但基督教并沒有在中國取得合法地位。
利瑪竇的遺體被裝入一個密封棺材里,按中國人的習慣停放在教堂,等著奇跡的出現(xiàn)。誰能想到中國皇帝會把墓葬的特權(quán)給予外國傳教士呢?只有利瑪竇相信他死后一定會出現(xiàn)某些非凡的事情。
舉行喪事彌撒那天,大批教徒來了。其中一個知名人士非常熟悉朝廷辦事的程序,他認為只要皇上許可賜給一塊利瑪竇墓地,這樣就等于認可教會和基督教在中國的合法地位了。這位知名人士走出教堂,又返回提出了建議,神父們和他一起商量,草擬了一個奏章,用和利瑪竇一起到中國的龐迪我神父的名義,上奏皇帝。表示感謝皇帝賜給的皇家津貼和幾年后又賜于的居住地方,說長途運送遺體,水手們都很害怕。考慮到我們多年來一直生活在陛下的蔭庇之下,是否也可以把我們也算作您的臣民……相信您能賜給利瑪竇一塊葬身之地。最后禮部簽署了意見,皇上審閱后轉(zhuǎn)給閣老,閣老同意,簽了“可”,又送給皇上。
中國皇帝賜給利瑪竇和他的同伴一塊墓地。
四
有了皇帝的圣旨,教會選中了幾處,其中在二里溝有一處曾是鄉(xiāng)間別墅的寺院,只有一個僧人管理。一問價,因為是皇帝禮物,價錢不成問題,很快談妥。卻沒想到這是皇宮中地位很高的楊宦官買下的。此時楊宦官正犯某罪判了死刑,被押在監(jiān)獄等待執(zhí)行。這位臨死的宦官為了挽救這座別墅的產(chǎn)業(yè),把這處寺院轉(zhuǎn)給特別受太后寵愛的大太監(jiān),條件是他必須不惜一切手段把這處地方從外國人手中奪回來。神父并不知道其中情節(jié),如果知道,可能會另挑一處。等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別無選擇。
在監(jiān)獄中的楊宦官通過一切手段,威嚇神父。神父說除非有圣旨,否則不能放棄。楊宦官又求助于太后,說一座價值數(shù)千金的寺院給了根本不奉偶像的外國人,聽由他們把偶像推倒,淹了燒了。幸虧太后認為不值得向皇帝提起這事。但神父們的麻煩還沒完,別墅改為仁恩寺,歸戶部管理。涉及皇帝的賜禮要轉(zhuǎn)戶部,而神父在戶部官員中沒有熟人,而與禮部官員熟悉。幫忙的大臣說,要設(shè)法把這件事從戶部轉(zhuǎn)到禮部。
從法律上說,這件事可以由戶部處理,也可以由禮部處理。禮部尚書答應大力協(xié)助,申請書和答復一月內(nèi)交到了皇帝手里?;实叟鷱秃笳绽龖啥Y部通知戶部皇上已將此項產(chǎn)業(yè)賞賜,宣布今后免稅,并把它的名字從稅冊上注銷。戶部主管人因此刁難,蓋上他的官印,要求解釋把這樣一宗宏偉產(chǎn)業(yè)撥給神父的原因。龐神父上書戶部尚書,要求他撤回文件,說明皇上不僅給的是墓地,也是一處住所,如果碰巧顯得過于華麗,也不是與神父的尊嚴相稱,而是與皇上慷慨賞賜相稱。龐神父又去拜訪另一位戶部官員,叫他勸戶部尚書不要成為唯一反對那么多大臣意見的人。謝天謝地,第二天,戶部尚書送來一封很客氣的信,答應一切照神父愿望辦理。
千曲萬折,中國第一座基督教墓地在整個傳教團監(jiān)督下落成,花園的一端用磚修建了一座六角形帶拱頂?shù)男〗烫?,教堂每一邊伸延著半圓形的墻,圍出有柏樹的一塊地方作為教會成員的墓地。柏樹在中外都是哀悼的標志,地中原有的四棵位置非常合適的柏樹,讓人不得不想很早以前柏樹就種好等著將來為利瑪竇的墓地遮蔭。
利瑪竇的遺體一年后移到這里。
明神宗萬歷皇帝破例奏準,親賜葬地和安葬祀費,賜北京二里溝佛寺,房屋38間,地基20畝。利瑪竇下葬時,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參加了葬禮。
陸續(xù)地,很多外國傳教士的墓碑一座一座豎立起來。原載《青年參考》2006年12月12日 原題《尋訪中國最早的傳教士利馬竇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