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秘:崇禎上吊后的南明如何抵抗清朝?
東林黨自打自臉
崇禎殉難,清軍入關,天下危在旦夕的時候,與清王朝隔江而對的南明弘光政權,成了再造大明王朝的新希望,但這政權一建立就不給力,國家大事沒怎么處理,先鬧出了一樁南明版的“爭國本案”。
南明王朝建立后,圍繞著誰當皇帝的問題,江南的東林黨和權臣馬士英一派各執(zhí)一詞?!盃巼尽睍r代堅守“立長”法統(tǒng)的東林黨,在這場爭斗中反而又搬出了“立賢”的論調(diào),即藩王里誰有能力,就立誰當皇帝。當時的三大熱門候選人,分別是馬士英推舉的福王,東林黨推舉的路王,以及遠在廣西的桂王。
兩派人爭爭吵吵,沒想到福王朱由菘自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他寫信給南明手握重兵的江北三鎮(zhèn),即高杰,黃澤清,劉德功三位總兵,取得他們支持后,隨即帶兵進了南京,然后就順利登上了皇位。這種登基方式,也帶來了一個負面影響:關系南明國土安全的江北三鎮(zhèn),從此以開國功臣自居,南明政權對他們再難節(jié)制。
公務員泛濫成災
南明弘光政權中把持大權的馬士英,在崇禎時代曾多有建樹,也出了名的仗義。曾經(jīng)慷慨解囊,為大文學家張溥料理后事。但南明時代,他卻被罵做奸臣。
真正找罵的,主要是這幾件事:一是在朱由菘登基后,他啟用好友,當年曾迫害東林黨的“閹黨”阮大鋮出山,使他與東林黨關系激化。而后阮大鋮大肆報復排擠東林黨,更鬧得政權烏煙瘴氣。
二是福王即位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出賣了東林黨重量級人物,后來死守揚州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當年討論南明皇帝人選時,史可法有著名的“七不可”論,即七條反對朱由菘即位的理由。而這一切,馬士英早就給朱由菘匯報了。結(jié)果,招來朱由菘記恨的史可法,不得不以外出“督師”的名義避禍。
第三,則是他在南明擔任內(nèi)閣首輔期間的經(jīng)濟改革,主要是提高南明的鹽稅和酒稅,以充實國庫,為了解決財政困難,他更大肆賣官鬻爵,各級官職都明碼標價,當時南明就有民謠稱“都督多如狗,職方滿街走”,南明的官,已經(jīng)多到泛濫了。
(江蘇揚州史可法紀念館)
不靠譜的將軍們
南明立國早期,在國防上的最重要屏障,就是設立在江淮一帶的“江北四鎮(zhèn)”。這是南明對抗北方清王朝的最大資本。然而這四鎮(zhèn)的負責人,即黃得功,高杰,劉澤清,劉良佐四位總兵,從一開始就是非常不靠譜的。
早在清軍南下之前,官封東平伯的劉澤清就囑咐部下:敵人來了別玩命,能跑咱就拋,跑不了咱們就投降。高杰雖然在史可法的感召下,決心誓死抗敵,但他有勇無謀,部下又紀律極差,并非大將之才。
后來清軍南下時,這四個人里,劉良佐和劉澤清都是主動叛變,決心抗敵的高杰,卻在部下嘩變中被殺。唯獨堅持抗戰(zhàn)的黃得功,最終戰(zhàn)死沙場。而且在清軍南下前,這四個人除了黃得功外,全是飛揚跋扈之徒,各個擁兵自保,明王朝根本難以控制。
弘光政權的迅速衰亡,除了腐敗黨爭等問題外,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執(zhí)政團隊,從來沒有拿出可行的辦法,來整合這個政權可以利用的軍事力量。
囚徒翻身做皇帝
弘光政權敗亡后,繼續(xù)扛起“大明”旗幟的,是由東南海商梟雄鄭芝龍扶植,成立于南京的南明隆武政權。這個政權的皇帝,就是隆武帝朱聿鍵。
他登基的時候四十四歲,但之前蹲監(jiān)牢,就蹲了二十八年,先是因為自己的父親不為祖父喜愛,結(jié)果和父親一起被祖父關監(jiān)牢關了十六年,差點餓死在里面。到了崇禎即位的時候才放出來,卻很快因為得罪了崇禎,又被關在監(jiān)牢里過了十二年,直到南明弘光帝政權建立后才被釋放,之后就是弘光政權完蛋,逃難,再被鄭芝龍擁立當傀儡??v觀他的一生,算是從一個監(jiān)獄到另一個監(jiān)獄。
但在做皇帝的表現(xiàn)上,這位“囚徒”卻是絕對的高分:生活很簡點,后宮只有曾氏一個皇后,連個妃子都沒有,在行政用人上提出“用舍公明”,即消除門戶之見,改變晚明以來因黨爭而造成的政治危害,金聲,楊廷林,何騰蛟等后來的抗清名將,也都是在此時由他開始啟用。
尤其重要的是,他最先提出聯(lián)合各地農(nóng)民軍抗清的主張,這一點對整個南明的抗清決策影響深遠,即使在他敗亡之后,也被之后的永歷等南明小朝廷堅持下去。他的政權雖然短命,但他的行為,卻頗多中興英主的氣象。
扁擔軍悲壯北伐
南明弘光元年六月十五日隆武皇帝朱聿鍵即位,一直到次年他失敗。期間他依然完成了一次悲壯的北伐——黃道周北伐。身兼兵部,吏部兩部尚書的黃道周,自請募兵北伐,但鄭芝龍恨他多事,處處掣肘,一番忙活,才招募了三千多人,大多是沒受過任何軍事訓練的平民百姓,許多人連武器都沒有,只能拿扁擔湊數(shù),綽號 “扁擔軍”。
這種北伐的結(jié)果,沒開打就可想而知。七月出兵,十月到了江西,十二月五日,全軍覆沒的黃道周在江西婺源被俘,次年三月初五被清王朝殺害于南京,臨死的時候,黃道周慨然朝南明政權的方向拜三拜。終于盡忠到家。
但事實上,這場以卵擊石的出征,本來并非毫無機會。當初黃道周募兵的時候,迫于輿論壓力,鄭芝龍還是象征性的給他派了一隊兵馬增援。但因為是鄭芝龍的兵,黃道周也不待見,可這支軍隊是正規(guī)軍,更隱藏著一位后來震動臺灣海峽的人物。
當時他只是這支軍隊的一個營級干部,人微言輕,卻給黃道周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建議:先不要急于和清軍決戰(zhàn),而是以大學士的身份進入江西贛州城,然后用朝廷名義詔令各路義軍集結(jié),待到實力強大后,再與敵人決戰(zhàn)。
遺憾的是,以儒學正宗自居的黃道周,怎么看得起這個大頭兵,擺擺手拒絕了這個建議。然后就是全軍覆沒,被俘,遇害。這個大頭兵也逃了出來,回到福建,他當時的名字叫施郎,后來多了一個綽號叫“海霹靂”,三十八年后他率領大軍橫渡臺灣海峽時,已經(jīng)改名叫施瑯。
橫空出世李戰(zhàn)神
在清王朝統(tǒng)一南中國的戰(zhàn)爭中,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戰(zhàn)爭場景,就是當南明軍隊列陣備戰(zhàn)的時候,突然傳來一個聲音“辮子軍來了”。接著原本威風凜凜的明軍,就立刻如鳥獸散,即使在與那些原屬明軍,卻投誠清王朝的“偽辮子軍”交手的時候也如此。
長期的戰(zhàn)爭,確實把某些明朝軍人打出了“恐八旗癥”。然而在南明永歷王朝的最后時段,卻出現(xiàn)了一位打破“恐八旗癥”的杰出軍事家——李定國。
李定國原本是大西農(nóng)民軍的將領,更曾做過明末農(nóng)民軍領袖張獻忠的義子(排行老二),他從一個明王朝的敵人,當明王朝的捍衛(wèi)者,個中的緣由,除了當時情勢的變化外,也與他身邊一位說書先生分不開——金公趾。
這位金先生,原本是他在四川時擄掠到軍營里的,每天給他說評書為他解悶。那時候的李定國,最愛聽的就是評書《三國演義》,然而金先生口才極好,不僅以精彩的表演一次次折服李定國,更常在說書時話里有話,以三國中的人物,來激發(fā)李定國心中的忠義思想。
終于有一天,李定國明白了金先生的苦心,他慨然高呼說:“我不敢做諸葛亮,能夠像關羽張飛那樣盡忠,我就很知足了?!敝笏@樣說,也這樣做。張獻忠失敗后,李定國追隨張獻忠的另一養(yǎng)子孫可望,一道平定云南貴州地區(qū),在當?shù)亟⒄?。并?jīng)他努力,促成了大西農(nóng)民軍與南明永樂政權的聯(lián)合。在東南半壁盡數(shù)落入清王朝手中的情況下,大西南,成為南明最后的抗清堡壘。
揚眉吐氣衡陽捷
(衡陽大捷)
李定國名動天下的一戰(zhàn),是永歷六年的衡陽大捷。當時,李定國剛剛在桂州之戰(zhàn)中擊斃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收復廣西全境,并趁機進兵湖南衡陽。清王朝急命敬謹親王尼堪率十五萬精銳滿洲八旗南下增援。十一月十九日戰(zhàn)斗打響,李定國以誘敵深入戰(zhàn)術,假裝敗退,吸引清軍主將尼堪脫離大部隊,繼而以重兵圍殲。
血戰(zhàn)之中,尼堪被當場擊斃。十五萬清軍全線崩潰,被李定國前后夾擊,幾乎全軍覆沒。此戰(zhàn)得勝后,戰(zhàn)場之上,參戰(zhàn)的八萬明軍歡聲雷動,齊聲高唱《滿江紅》,嘹亮的軍歌震天響。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評價說:這一場戰(zhàn)役的勝利,是萬歷年間以來,大明軍隊取得的最輝煌戰(zhàn)績。之后李定國將此戰(zhàn)中斃命的尼堪,命人繪制成圖冊,在南方各省遍傳勝利喜訊。
衡陽之戰(zhàn)的結(jié)局,對于當時立足未穩(wěn)的清王朝,卻是一記重創(chuàng),當時許多退避山區(qū)鄉(xiāng)野的明朝遺民們,紛紛走出鄉(xiāng)村,慶賀勝利。許多早已喪失信心,四處躲避搜捕的明朝軍民,又開始重新拿起了武器。
按照王夫之《永歷實錄》里的說法,當時的清王朝,甚至欲向永歷王朝割讓南方七省,雙方劃江而治。清朝君臣上下,聽到李定國的名字,更有人渾身發(fā)抖。之所以如此,主要因為自明清戰(zhàn)爭開始以來,清王朝一直自豪的,就是滿洲八旗強悍的戰(zhàn)斗力。
在清王朝平定南中國的戰(zhàn)爭里,那些投降清朝的前明官員,也不止一次向清朝抱怨,說由投降明軍改編的清軍,根本沒有戰(zhàn)斗力,要想一統(tǒng)天下,清王朝必須派出由“真正滿洲”組成的八旗勁旅??珊怅栔畱?zhàn),面對十五萬滿洲軍組成的八旗勁旅,以及清王朝當時親王中的杰出戰(zhàn)將尼堪,李定國橫挑強敵,以寡擊眾,不但重創(chuàng)敵人,更無情粉碎了清軍長期以來的心理優(yōu)勢——他打造了一支戰(zhàn)斗力堪與滿洲八旗媲美的鐵血勁旅。
軍事家政治幼稚
南明永歷政權,從衡陽大捷后的形勢大好,到最后徹底衰敗,表面的原因,是由于孫可望弄權,逼宮永歷帝朱由榔,造成忠心勤王的李定國,與野心家孫可望之間的火并,最終削弱了自身實力。
但李定國本人,卻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粉碎孫可望叛亂后,執(zhí)掌南明大權的李定國也一度志得意滿,對孫可望的舊部大加排擠,甚至另一位戰(zhàn)功顯赫的大西舊將劉文秀,也被他削奪兵權后郁郁而終,直接導致劉文秀的許多部將與他反目。
在永歷十三年(1658年),清王朝在叛徒孫可望的泄密下,再次攻打永歷政權,然而素來足智多謀的李定國,在應對上卻昏招迭出,最終導致四川,貴州各省迅速淪陷,一度聲勢浩大的永歷政權,局面迅速糜爛。
李定國,是一個優(yōu)秀的軍人,然而卻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政治家。
悲壯的最后一戰(zhàn)
即使在永歷王朝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永歷十六年二月,敗退到云南騰沖的李定國,依然向清王朝發(fā)動了一次悲壯的絕地反擊——磨盤山之戰(zhàn)。他決定沿怒江以西二十里的磨盤山小道設伏,借險要地形設下三道埋伏,并埋設大量地雷火器。
這次他的胃口更大——全殲追擊而來的清朝平西方吳三桂,以及他所統(tǒng)帥的優(yōu)勢兵力滿漢八旗聯(lián)軍。戰(zhàn)斗打響后,明軍以6000敗兵做誘餌,且戰(zhàn)且退,將清軍帶入了第一道埋伏圈,眼看大功即將告成時,南明光祿寺少卿盧貴生火線叛變,將李定國的籌謀向吳三桂和盤托出,久經(jīng)沙場的吳三桂,火速向設伏的明軍發(fā)起了攻擊,李定國也當機立斷,命令三道埋伏圈提前攻擊,與清軍展開血戰(zhàn)。
一場計劃中的殲滅戰(zhàn),打成了犬牙交錯的搏殺戰(zhàn),按照當時文人的記錄,雙方戰(zhàn)死的尸首,堆滿了整個磨盤山,經(jīng)過一天的殊死搏殺,清軍再次倒在南明軍兇悍的沖鋒下,在付出巨大傷亡后撤退。
南明軍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名將竇祖望戰(zhàn)死,士兵傷亡數(shù)萬,清軍方面的損失更大,在平定永歷政權的戰(zhàn)爭完全結(jié)束后,因為此戰(zhàn)的失敗,清軍上下竟沒有得到封賞。這以后,流落緬甸的永歷帝朱由榔,寄居在緬王庇護下,一度和李定國失去了聯(lián)系,在邊境一心整頓兵馬,謀求恢復的李定國,等來的卻是永歷帝朱由榔遭吳三桂所擒,最終被弓弦勒死的噩耗。悲痛萬分的李定國當場口吐鮮血,于永歷十六年(1662年)六月十一日去世,臨終留下遺言:寧可死在荒野,也絕不投降。
至死都不曾放棄
明朝最后一個殉難的皇帝——永歷皇帝朱由榔,一生可用悲苦形容。然而這位壯志未酬的末代皇帝,身上卻有天生的帝王氣度。即使在他被吳三桂所擒,淪為俘虜?shù)臅r候,依舊不卑不亢。清軍中的滿漢軍將們,起先出于好奇,都紛紛拿他當珍奇動物般參觀,沒想到的是,只要與他四目對視,或是應答上幾句話,這些驕兵悍將們便不由自主的跪倒,恭恭敬敬對他行禮。
即使是殺人如麻的吳三桂本人,他第一次見到淪為階下囚的朱由榔時,朱由榔只平靜的問了句“這是誰啊?”吳三桂立刻膝蓋發(fā)軟,頭冒冷汗,誠惶誠恐的伏地不能起。他的風度氣概,令吳三桂的滿族部將愛星阿,以及宗室貝子卓越羅都格外欽佩,在朱由榔最終被吳三桂勒死后,這二人反復請求,要給朱由榔留一具全尸。
朱由榔臨終前做過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給吳三桂寫了一封真誠的信,這封信除了對他曉以家國大義外,其中的一些話語,也成了對吳三桂未來的預言。朱由榔在信中質(zhì)問吳三桂:你以為自己很聰明,其實你自己很傻,你以為辦了你的主子最想做的事情,其實你卻觸犯了他們最大的忌諱。
事實正被朱由榔說中,為清朝建國立功無數(shù)的吳三桂,最終沒有得到清王朝的信任,也因此釀成了著名的“三藩之亂”。而朱由榔也希望用這封信,來打動做了多年叛徒的吳三桂,說動他能夠再次匡扶大明。雖然他沒有成功,雖然他也許能力有限,但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里,無論是身為帝王的朱由榔,還是慷慨忠義的將軍李定國,光復山河的努力,他們至死沒有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