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助越王勾踐:明知其不義 為何助越滅吳?
在群雄逐鹿、人才輩出的春秋爭霸時代,范蠡無疑是高手云集、群英薈萃的人才大軍中最為耀眼的明星之一。放下他文武兼?zhèn)?、大德大勇不說,單憑他對勾踐認(rèn)識的透徹程度,以及他退隱保身的先見之明,就足令世人驚嘆咋舌。但令人費解的是:既然范蠡明知勾踐是個“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的不義之人,為何當(dāng)初還要受苦受辱,助其滅吳?
一、范蠡需要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
據(jù)《越絕書》等史書記載,范蠡出生在楚國,從小就時而糊涂時而清醒,“然獨有圣賢之明”。
人們都認(rèn)為他患有神經(jīng)病,但當(dāng)時身為楚國縣令的文種卻慧眼識英才,派手下去請,結(jié)果手下人回來說范蠡得了瘋病。文種笑著說:“士有賢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譏,內(nèi)懷獨見之明,外有不知之毀,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庇谑怯H自駕車去請,但范蠡卻避而不見(一說躲進(jìn)墻洞里學(xué)狗叫)。
突然有一天,范蠡告訴兄嫂:“今日有客,愿假衣冠?!惫晃姆N再次來訪,兩人促膝長談,“終日而語”。他們認(rèn)為“東南(吳、越之地)有霸兆,不如往仕”,于是在公元前511年一同來到了越國,受到了越王允常(勾踐之父)的賞識,成為越王身邊的重要謀臣。奇怪的是,自從范蠡在越國找到了施展畢生才華的政治軍事舞臺之后,他所謂的“神經(jīng)病”竟不治而愈。
由此可見,范蠡不合時俗的反常表現(xiàn),只是因為當(dāng)時的楚國政治黑暗,以致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滿腹經(jīng)綸卻無從施展。因此,學(xué)富五車的范蠡迫切希望引起人們的注意,迫切需要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
二、范蠡需要一個證實才德的機會。
據(jù)《國語?越語上》記載,范蠡在跟隨勾踐入?yún)菫榕皩篡`明言:“兵甲之事,種不如蠡;鎮(zhèn)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笨梢姺扼粚ψ约旱奈捻w武略極為自負(fù),但現(xiàn)實是勾踐在他的輔佐之下一敗涂地。如果在此危難時刻一走了之,不僅自己的軍事才能無從體現(xiàn),其人格也將被貶得一文不值。
何況在范蠡和文種剛到越國毛遂自薦時,大夫石買就譏諷他們:“炫女不貞,炫士不信??蜌v諸侯,渡河津,無因自致,殆非真賢?!痹谑I看來,他們都是只會說大話的不忠之人,是周游列國都沒將自己推銷出去的無能之輩,全面否定了他們的人品和才能。這些話曾經(jīng)深深刺傷了范蠡的自尊,導(dǎo)致他負(fù)氣出走,幸得越王允常派人將他追回。
如果范蠡在勾踐兵敗落難時刻離他而去,豈不將石買的污蔑之語一一證實?因此范蠡不但沒走,反而再次申明自己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文種有不凡的治國才能,而且甘冒生命危險,跟隨勾踐入?yún)鞘芸嗍苋?,表現(xiàn)出過人的膽識和高潔的品格。他不僅要以此證實自己的忠誠守信,而且要用滅吳的行動來證實自己的軍事才能。唯有如此,他才能心無慚意、臉無愧色地離開。
三、范蠡沒有其他更好的去處。
據(jù)《史記》、《越絕書》等史書記載,范蠡小時候,楚國國君是弒王自立、荒淫殘暴的楚靈王。他酷愛細(xì)腰美女,建章華之臺,窮奢極欲,最終失去民心,被其弟棄疾(楚平王)推翻,落個兒子被屠殺、自己被餓死的下場。但繼位的楚初王軟弱膽小,被棄疾設(shè)計驚嚇而自殺。
于是,“平王(棄疾)以詐弒兩王而自立”。楚平王是個“親小臣而疏骨肉”的荒淫暴君,他寵幸奸臣費無極,暗地迎娶太子的未婚妻孟嬴(秦景公之女),又因擔(dān)心太子心懷怨恨而追殺太子,并殺害太子太傅伍奢父子。面對這樣一個小人當(dāng)?shù)?、烏煙瘴氣的楚國政壇,范蠡無門路也不愿意報效楚國。
后來他和文種“俱見霸兆出于東南”,認(rèn)定將來的霸主不是吳國就是越國,便欲去吳國,然途中得知吳國文有伍子胥,武有孫武,于是來到了越國。不想又遭到大夫石買的譏諷和挑撥,范蠡負(fù)氣出走,幸得越王允常(勾踐之父)聽從文種的忠言,派人將他追回,并從此重用范蠡、文種而疏遠(yuǎn)石買。勾踐當(dāng)政后,石買濫殺無辜,喪失軍心,于是“王殺買”。
而且勾踐說“石買知往(過去)而不知來(將來),其使寡人棄賢”,“后遂師二人”。甚至對范蠡說“不谷(古代王侯自謙稱呼)之國家,蠡之國家也”??梢?,允常、勾踐父子不僅有識人、用人之明,而且對范蠡、文種禮遇有加。因此如果范蠡離開越國,認(rèn)定將來霸主非吳則越的他只有去吳國,這樣不僅很難受到重用,而且還不得不與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越王父子為敵。這顯然不是上策。
四、范蠡也有建功立業(yè)、青史留名的文人情結(jié)。
范蠡鐵心不離越國,不僅是為了洗雪勾踐的恥辱,更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fù)。據(jù)《越絕書》記載,范蠡出生于貧困之家,“自謂衰賤,未嘗世祿,故自菲薄”??梢娝麖男【鸵驗槌錾肀拔⒍暂p自賤,故而他比一般人更有從政為官的強烈愿望。實際上,凡是像范蠡這樣才華橫溢的曠世奇才,都希望能有一番作為,希望能夠青史留名。
范蠡確實沒有因助越滅吳而享受到榮華富貴,但他卻因此名揚天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范蠡逃到齊國后,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居無幾何,致產(chǎn)數(shù)十萬”,搖身一變,成了富翁。齊人聽說他的賢名后,就請他擔(dān)任國相,于是范蠡的身影再次出現(xiàn)在政壇之上。但過了一段時間,范蠡再次意識到了危險,于是交還相印,散盡家資,移居陶地。從范蠡擔(dān)任齊相來看,他的內(nèi)心仍然存有參政的愿望,這是中國大多數(shù)智能之士共同的價值取向。但范蠡的高明之處在于,他能清楚認(rèn)識到政治的險惡,因此再次急流勇退,掛印辭職。
五、勾踐的不義之心沒有充分暴露。
范蠡在給文種的信中說:“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彼坪跛麖南嗝采暇鸵芽闯龃巳私^非善類。實則不然,如果那樣,早在勾踐繼位時他就逃之夭夭了。他之所以能對勾踐的為人了如指掌,完全是基于四十余年的朝夕相處。在此期間,勾踐不但將范蠡、文種視為王師,極為敬重,甚至對百姓都關(guān)懷備至。據(jù)《國語?越語上》記載,勾踐剛剛即位的第三年就慘遭夫椒之?dāng)?。?zhàn)后勾踐立即向國人致歉認(rèn)錯,自責(zé)不該和大國結(jié)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然后埋葬戰(zhàn)死的人,照顧受傷的人,教養(yǎng)活著的人,慰問有不幸的人,祝賀有喜事的人。如果誰家孩子死了,“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對各地來投奔的士人,一定在廟堂里以禮接待……因此,越國百姓都說:“越四封之內(nèi),親吾君也,猶父母也?!痹囅耄汗篡`對普通士人和普通百姓都如此禮遇,對他視為王師的范蠡、文種豈非更加小心謹(jǐn)慎?可見勾踐在滅吳稱霸前的數(shù)十年中,為了報仇雪恥,確實把自己包裝得相當(dāng)成功,而在他沒有暴露真面目之前,范蠡當(dāng)然不會“另謀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