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名將廖耀湘簡介 出身圣西爾軍校的悍將
廖耀湘,國民黨將領(lǐng),愛國民主人士,曾任蔣介石“五大王牌軍”之一的第新編第六軍軍長。黃埔學校第六期畢業(yè),后留學法國,回國后參加南京保衛(wèi)戰(zhàn),1940年同杜聿明率領(lǐng)中國遠征軍赴緬甸抗日,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48年10月遼西大會戰(zhàn)后,廖耀湘戰(zhàn)敗被俘,后于1961年12月作為特赦戰(zhàn)犯被釋放。
人物生平
書生從戎
廖耀湘,1906年4月12日生于湖南邵陽縣北鄉(xiāng)釀溪鎮(zhèn)土橋村。其家道不甚富裕,但在當?shù)剞r(nóng)民中間,算是小康境地。祖父藝圃公,是一位飽讀詩書的私塾先生,曾于鄉(xiāng)里設館授徒。父親半耕半讀。耀湘(耀為字輩名)這個名字顯然寄托著祖父和父親望其光大門楣、名耀三湘的期望,而他的表字“建楚”也正是名的引申,耀湘必定有建楚之才,當前輩起這名字時,也許沒想到他的成就超過了他的期望,日后何止耀湘,而是名滿華夏。
六歲時,他在祖父的指導下,開蒙讀書,念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四書”、“ 五經(jīng)”,等他略知經(jīng)書精義時,清廷已經(jīng)遜位幾年了,由于有一幫三湘英才參與創(chuàng)建民國,此地開風氣之先,有著遠見的廖父覺得科舉早已廢除,僅僅憑讀古書是很難有出息的,讀新學堂,出洋留學才是成才正道。1918年,受過六年傳統(tǒng)私塾教育的廖耀湘考進了縣立高等小學,接受現(xiàn)代教育。
1920年冬天,廖耀湘從縣立高小畢業(yè),成績優(yōu)異的他考入了長沙私立岳云中學,這是所完全按著現(xiàn)代教育模式設立的新式中學。和閉塞保守的邵陽相比,長沙城不但是通衢大邑,而且在上世紀20年代初,是全中國各種思想激蕩沖撞得最厲害的城市之一。1925年夏,19歲的廖耀湘從岳云中學畢業(yè),當時中國的局勢十分混亂,湖南的政局更是撲朔迷離,中學畢業(yè)的廖耀湘,在當時算文化程度較高的知識分子,北上報考大學非他所愿,而且鄉(xiāng)下那個小康之家,也很難供得起一個大學生,受新思想影響的他,滿懷少年的拿云心事,選擇了南下報考黃埔軍校。
為供廖耀湘在長沙五年的學習,全家?guī)缀踅弑M了財力,連供他去廣州考試的路費都沒有籌集到,他錯過了黃埔五期的招生,不得已只好就近從軍,解決吃飯問題,便進了趙恒惕屬下的湖南陸軍第三師葉開鑫的部隊,從列兵干起。1926年5月,他脫離葉開鑫部回邵陽,籌集了去廣州的路費。1926年7月,北伐軍正式在廣州誓師,一大幫黃埔前四期的學生開始了悲壯的軍旅生涯,而廖耀湘就在這個月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北伐的烽火與他無關(guān)。后來在抗日和國共內(nèi)戰(zhàn)的,國軍重要將領(lǐng)大多是黃埔前四期,而廖耀湘以第六期這樣淺的資歷,成為領(lǐng)軍大將,年紀輕輕就做到兵團司令,是軍界異數(shù)。
城破脫險
1929年廖耀湘畢業(yè)時,北伐已經(jīng)完成,中國名義上得到了統(tǒng)一,國民政府搬到了南京,黃埔軍校也遷到首都,它的正式名稱應當是中央陸軍學校,所謂“黃埔軍?!敝皇茄赜迷趶V州的俗名。廖是廣州入學,南京畢業(yè)。前四期黃埔生,除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戰(zhàn)將,時勢使然,他們在軍校也就接受不到一年的訓練,就投入了戰(zhàn)斗。而廖入校后,接受的教育則更為系統(tǒng)、扎實。廖畢業(yè)時,國民政府雄心勃勃要打造一支現(xiàn)代軍隊,從中央軍校里選拔一批優(yōu)秀畢業(yè)生去法國留學,廖耀湘參加了1930年的留學考試,成績列前三甲??墒亲罱K確定名額時,他被刷下來了,理由是他個子矮,其貌不揚。在這關(guān)鍵時刻,廖耀湘演了一出“闖宮面圣”。他直接去找蔣介石,當著蔣介石,他大呼留法生錄取不公,一千人參加考試,錄四十四名,自己筆試在前三名,卻名落孫山,考官的理由是他個子矮,臉上有個疤。他直率地對蔣介石說,這是選拔留法軍官,又不是選女婿,相貌用得著那樣重要?拿破侖的個子不也很矮?老蔣很欣賞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性格,遂決定特批他去法國留學,臨別前勉勵一番。并向有關(guān)部門批示:該生系難得軍事干才,學成歸國后委以重任。
在法國,廖耀湘先畢業(yè)于圣西爾軍校,后入機械化騎兵學校深造。 1936年,廖耀湘學成歸國,先任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騎兵隊第三連少校連長,軍士營學兵連連長。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調(diào)任中校營長,不久調(diào)任第二旅中校參謀主任。這年11月,日寇逼近首都,廖耀湘參加了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撤退,是軍事史上一大敗筆,猶豫不決、預案不扎實,使數(shù)萬國軍將士成為戰(zhàn)俘,死在日本人屠刀之下,蔣介石和唐生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日本人進城后,廖耀湘成為困在城中的中國將士的一員,到處都是流血,到處都是屠殺,他一旦落入日本人手中,基本上沒有生存的希望。12月13日,他脫下軍裝,換上便服,帶領(lǐng)幾個部下和幾千難民躲進了南京城的棲霞寺,監(jiān)院寂然法師是一位有著大智慧的愛國僧人,不但保護了許多難民,也想方設法幫助混在難民中的國軍軍官脫險。幾天后,在法師和特殊部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廖耀湘和幾位軍人深夜坐船,到了長江北岸,脫離了這座人間地獄。南京脫險,是他軍旅生涯真正輝煌的開始,他也將棲霞寺視為自己的福地。從此,猛虎出谷,利劍出鞘。
血戰(zhàn)揚威
南京脫險后,廖耀湘趕到當時的國府行政中樞武漢。1938年初,國民政府成立了第一支機械化師200師,這支部隊是當時國軍裝備最好的,專門在法國進修機械化作戰(zhàn)的廖耀湘任少將參謀長。1938年9月,200師擴編為新11軍,廖耀湘轉(zhuǎn)任22師副師長。
1939年11月,昆侖關(guān)戰(zhàn)役打響,這是一次中日兩支鋼鐵部隊硬碰硬的交戰(zhàn),當時22師劃歸新5軍,軍長杜聿明,22師師長邱清泉,包括廖耀湘在內(nèi),都在這場戰(zhàn)役中威名遠揚。
昆侖關(guān)位于廣西境內(nèi),距南寧七十華里,周圍群山環(huán)抱,地勢險要。1939年12月4日,日軍占領(lǐng)昆侖關(guān),直指滇、黔,威脅陪都的安全。昆侖關(guān)日前已被日軍搶占,直接威逼重慶。統(tǒng)帥部要求將昆侖關(guān)奪回來。同年12月18日,新5軍在其他友軍的配合下,向昆侖關(guān)猛攻,駐守昆侖關(guān)的是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號稱“鋼軍”。進攻的國軍主要是200師和22師兩支機械化部隊,此役廖耀湘表現(xiàn)非常搶眼,身先士卒帶領(lǐng)部隊打沖鋒。是役日軍4000余人被擊斃,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擊斃,戰(zhàn)后從陣地搜索出他的日記本,中村如此記載:“帝國皇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之所以在日俄戰(zhàn)爭中獲得‘鋼軍’稱號,那是因為我們的頑強戰(zhàn)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昆侖關(guān)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軍隊更強的軍隊。”劇作家田漢事后采訪了廖耀湘,將其比喻成北宋名將狄青。戰(zhàn)后論功行賞,邱清泉任新5軍副軍長,廖耀湘升任22師師長。
1942年3月,廖耀湘率22師遠征緬甸,配合盟軍對日作戰(zhàn),但戰(zhàn)局出現(xiàn)了逆轉(zhuǎn),英國人決定放棄緬甸,新五軍西渡怒江,接應200師從同古撤退,一場血戰(zhàn)后,回國的路已經(jīng)被日軍56師團堵住,廖建議軍長杜聿明沖擊防線,杜沒有采納,命令部隊進入野人山。進山22師尚有7000余人,在野人山中損失一半以上,四個團長都死在野人山突圍的途中。最后,杜聿明率軍部回國,廖耀湘帶領(lǐng)3000余人撤退到印度。新22師和先一步達到印度的孫立人的38師組成新1軍,軍長鄭洞國。新22師在印度蘭姆迦整訓。1943年10月,第二次緬甸戰(zhàn)役打響,廖耀湘率部向緬北挺進,與新38師密切配合,二進野人山,占領(lǐng)了胡康河谷,攻克于邦、下孟關(guān)、攻占瓦魯班……在整個緬甸反攻戰(zhàn)役中,新22師給日軍王牌18師團毀滅性打擊,殲敵20000有余,一雪1942年初年兵敗野人山的恥辱,緬北反攻勝利后,第14師和第50師空運來到緬北反攻的前線,駐印軍擴為兩個軍,和加上新22師組成了新六軍。廖耀湘任新6軍軍長,隨后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鮮血的滇緬公路,此時,抗戰(zhàn)已接近尾聲,新6軍在戰(zhàn)火中成長為國軍裝備最精良、兵員素質(zhì)最高的一支王牌軍。
1945年4月,雪峰山戰(zhàn)役打響。統(tǒng)帥部命令廖耀湘率新6軍從緬北空投到芷江,作為此次戰(zhàn)役的總預備隊。而仗,主要是74軍、18軍、73軍、100軍等兄弟部隊打的。
雪峰山戰(zhàn)役完畢不久,《美國紐約時報》發(fā)表評論說:“芷江會戰(zhàn)勝利佳音,可視為對日戰(zhàn)爭轉(zhuǎn)折之暗示?!辈痪茫@段評論就被言中。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
抗戰(zhàn)勝利后,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接收南京,史迪威的接任者魏德邁將軍認為,日本當時很囂張,并不認為他們失敗了,到南京去受降,部隊應該有一種威懾力量。當時中國部隊有威懾力量是新1軍和新6軍,新1軍還沒有回國,新6軍就在芷江,就在空軍基地。到南京幾個鐘頭航程就行了,應該讓新6軍去。 于是廖耀湘率領(lǐng)新6軍被空運到首都,接受日軍的投降。
遺恨遼西
1946年1月,廖率新6軍于秦皇島登陸,進入東北。廖耀湘進東北之初,和民主聯(lián)軍的交手中占了上風,當時他的部隊挾抗戰(zhàn)之余威,而共產(chǎn)黨在東北急劇擴大的部隊還沒有完全訓練好。他一口氣攻下盤山、臺安、遼中, 1946年3月間就打通遼陽、鞍山與沈陽到營口的交通線, 攻入長春。“四平之戰(zhàn)”是國、共兩黨在東北早期爭奪的關(guān)鍵,此役讓林彪耿耿于懷。國軍這邊杜聿明、孫立人、廖耀湘等抗戰(zhàn)名將都參加了。
1946年5月15日,廖耀湘的新六軍22師65團進攻威遠堡。除了第一次試探性的沖鋒外,65團所有攻擊都是一次成功,難怪當時國民黨覺得剿共勝利指日可待。在這次戰(zhàn)斗中,專修過機械化作戰(zhàn)的廖耀湘把炮步配合用到極致。他先命令集中火炮猛攻,限令攻擊部隊在炮火停止后5—10分鐘內(nèi)沖入守軍陣地,不給敵人任何喘息機會,威遠堡被廖耀湘的部隊攻占,林彪開始部署撤退。在撤離四平時,林彪的作戰(zhàn)科長王繼芳攜帶大批文件叛變投敵。杜聿明由此了解到民主聯(lián)軍已經(jīng)實力大損,指揮軍隊一路猛追,直到把民主聯(lián)軍主力趕到松花江以北。廖此次又大出了風頭,被任命為國民黨最精銳的第9兵團司令,下轄5個軍,其中新1軍和新6軍是五大王牌之二。
到了1948年,風水輪流轉(zhuǎn),在北滿休養(yǎng)生息的林彪部隊已非當年四平之戰(zhàn)的東北聯(lián)軍了,但遠在南京的蔣介石還以老眼光看待林彪的部隊,以為可以在東北決戰(zhàn),殲滅林彪的部隊。遼沈戰(zhàn)役,第一階段就是錦州之戰(zhàn),錦州的重要性毛和蔣都看到了,誰奪取錦州,就能占據(jù)通向華北的通道,對國軍來說,錦州不失,東北部隊和華北傅作義部隊能連成一體,可攻可守。林彪的部隊首先進攻駐守在錦州的范漢杰守軍,老蔣不愿意錦州失守,東北和華北的通道被斬斷,命令沈陽附近的廖耀湘兵團西進,馳援錦州。10月23日,廖耀湘部向黑山、大虎山發(fā)起猛攻。東野第10縱隊司令員梁興初命令各師:“死守3天,不讓敵人前進一步!”經(jīng)過3天激戰(zhàn),10縱守住了黑山、大虎山,使廖耀湘兵團失去了西進的可能和南撤的寶貴時間。廖耀湘以5個師的兵力連日攻擊黑山、大虎山陣地受挫,西進無望,于25日晚下令向東南營口方向撤退,但行至臺安附近便遭獨立第2師阻擊,廖耀湘誤以為是共軍主力,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命令部隊往東走,和沈陽的部隊會合,可林彪早有兩個縱隊在那里以逸待勞。如此兵團10萬人馬全部陷入東野五十萬大軍的重重包圍。廖耀湘此時已知敗局已定。韓先楚的3縱隊僅用3個小時,便一舉端掉了廖耀湘的兵團指揮部和新1軍、新6軍、新3軍軍部。廖耀湘10萬人馬群龍無首,亂成一團。廖耀湘急得用明語呼叫:“部隊到二道崗子集合!”林彪下令:以亂對亂,哪里有槍聲就往哪里打,并派部隊到二道崗子去抓廖耀湘。至10月28日拂曉,戰(zhàn)斗基本結(jié)束,廖耀湘西進兵團所屬新1軍、新6軍、新3軍、第71軍和第49軍共計5個軍12個師10萬余人全部被殲滅。
1948年10月27日,廖決定向南方突圍。夜間很黑,衛(wèi)隊也越來越少,最后只剩下李濤、周璞和新6軍一個高參。涉饒陽河通往盤山一條水渠時,周璞不慎跌入一個水深沒頂?shù)牡胤?,大聲呼救,便引來解放軍的搜索,他把周璞拉出水坑,李濤便被沖散,只剩下三個人繞過一處小樹林繼續(xù)向南摸索前進。天快亮的時候,他們看到前邊有一小村莊似乎很平靜,那個高參便決定先進去看看,好買點東西吃,因為又餓又累。沒想到那個參謀一進村,就被在村里休息的解放軍抓住了,他和周璞便趕快離開那里。不久,天大亮了,他和周璞只好在高梁稈堆里躲了—天,又餓又渴又累。就這樣夜行曉藏地前進,希望能趕到沈陽追上杜聿明的部隊;路上他花重金買了幾件老百姓衣服,化裝前進,膽子也比較大了些,等到走到遼河邊正在等渡船時,聽說沈陽已解放了,這時,他走投無路,便決心自殺,可手中連用來自殺的槍都沒有,他坐在一棵大樹下,抱頭痛哭起來。準備等到天黑就在那棵樹上自縊。周璞苦苦相勸,要他繞道奔葫蘆島,沒準趕上國民黨撤退的部隊。兩人起來慢慢地走,結(jié)果在一條小路遇到一小隊巡邏的解放軍,一盤查,他便坦白了自己的身份,以求速死。此時的廖耀湘,沒有了11年前在南京的好運氣,終于當了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