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第三次玄武門之變:李隆基自此登上了歷史舞臺

        2016-06-29 15:23:1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李旦有六個兒子,李成器、李成義、李隆基、李隆范、李隆業(yè)、李隆悌,最有出息的,就是老三李隆基,老大李成器,名雖成器,實則不怎么成器。

        李旦有六個兒子,李成器、李成義、李隆基、李隆范、李隆業(yè)、李隆悌,最有出息的,就是老三李隆基,老大李成器,名雖成器,實則不怎么成器。

        李隆基,打小就很聰明,七歲封楚王,當時武氏專橫,武則天的親戚武懿宗把守宮門,見李隆基年紀小,便很不敬,不許李隆基的車隊進入宮門,未料年方七歲的李隆基張口即罵:“我李家朝堂,關你何事,敢攔我車騎!”武則天知道此事后,對這孩子的表現(xiàn)很是驚奇,不但沒有怪罪,反倒大加贊賞,我想這李隆基還是走了年紀小的運氣,要是他當時二十多歲,肯定被武則天咔嚓了。

        李隆基長大后,性情果斷剛毅,不但知兵機,懂國事,且多才多藝,通音律,善書法,儀表堂堂,在朝內頗有些人緣,和太平公主的關系也挺好,在李家的后代里,他算是鶴立雞群,人望頗高,甚至有人請相士為他算命,說他有天子像,搞得文武是議論紛紛,時間久了,李隆基自己也考慮著這輩子是否有機會做皇上。而今千載難逢的機會來了,老爹李旦要遭難了,他是李旦的三兒子,自然不能不管,他覺著不但要管,而且要大管,特管,猛管,狠管,憑他的本事,一定得管出個名堂來,他正琢磨怎么管呢,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主動派人來找他了。

        當時李隆基為臨淄王,府邸還在臨淄,來的這個人是誰呢?是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薛崇簡一到,立刻就表白了太平公主的政治取向,并把長安城內的整體情況以及韋后一黨的人員組成、分工、布防情況等等,全說了,說完之后明確表示,韋后篡權,殺害李顯,罪不容誅,只要臨淄王你敢回到長安,一聲令下,我母親必當鼎力相助。

        李隆基七歲就敢斥責武懿宗,如今成人了,又怎能看著韋氏作亂而不顧?當下就表明,我定回長安殺盡韋氏。

        那么怎么殺呢?他只是個郡王,手下沒幾個兵,要想舉兵入京那是做夢,恐怕走到半路上就被韋后咔嚓了,韋后在長安擁兵數(shù)萬,羽林軍都在其制下,看起來仿佛根本撼不動。

        但薛崇簡當即就表示,韋后所倚仗的軍隊并不可怕,因為羽林軍并非鐵板一塊!

        為什么呢?

        羽林軍自打張柬之那時候開始,就有了參與兵變的癮,一說換皇上,肯定有他們摻和,五次三番下來,軍心已經嚴重不穩(wěn),甚至軍內互相殘殺,像李多祚這樣的大將都死在內斗中,這叫優(yōu)良傳統(tǒng),好煽動,這是其一;其二,那就得說說剛上任的這幾個韋氏黨徒了。

        我前面說了,韋播、韋璿、高崇、武延秀這四個人,都被安插在羽林軍中,其中韋播、韋璿、高崇掌管羽林四軍中的左右萬騎軍,可要命的是這三人根本就不會治軍。

        想在基層部隊混得人緣好,首先就得尊重士兵,同甘共苦,經常和戰(zhàn)士們扯些家長里短,攀攀感情,人家有困難了,當官的多幫助,這才是治軍之道,打起仗來,部下才肯效力,可這三個到了軍中,完全不是這么回事。由于他們沒帶過兵,所以當兵的也不會很瞧得起他們,于是他們想了個辦法,就是找茬子,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對勁,來的第一天就揚言要殺殺這群羽林軍的威風,隨后無故當眾鞭打士卒數(shù)人,還說是樹立威信。這下壞了,要知道,羽林軍負責的是皇宮大內的安全,一旦有變,則禍生肘腋,何況這還是一支有著優(yōu)良造反傳統(tǒng)的軍隊,這三個渾人的做法,可以說埋下了極大的隱患,從此以后,羽林軍恨死了他們,將士離心。

        這就是敵人的軟肋,極軟的軟肋。

        李隆基有主意了,他找來了幕僚。

        他手下有幾個幕僚,分別是朝邑尉劉幽求、長上折沖麻嗣宗、押萬騎果毅葛福順、李仙鳧、寶昌寺里的和尚普潤,還有薛崇簡,李隆基把主意一說,大家議論一陣,有人問要不要先通知李旦一聲?李隆基說我爹膽小,不能和他講,講了怕他害怕,他一怕,反而壞事,所以這件事我們自己干,干成了,功在社稷,干不成,死也就死我們幾個罷了。

        英明,絕對的英明。

        商議完畢,把計劃給了薛崇簡,李隆基等人收拾人馬,暗暗趕往長安。

        一行人饑餐渴飲曉行夜宿,不知不覺到了長安城外,李隆基先是和太平公主聯(lián)絡,隨后和公主一起,暗地里派人深入滿肚子怨氣的羽林軍左右萬騎,一番鼓動人心的訓導和升官發(fā)財?shù)目犊S愿之后,竟神不知鬼不覺,成功地在韋播、韋璿、高崇三人的眼皮子底下策反了全體萬騎軍(韋后的爪牙真是糞叉無比),最后就如無數(shù)驚險小說上講的一樣,在一個漆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里,隨著暗藏在城中的李隆基一聲令下,羽林萬騎們行動了。

        那一夜,大唐唐隆元年、公元701年6月20日的那一夜,按廣東話來說,“大件事了”!羽林軍左右萬騎在李隆基親信劉幽求、鐘紹京率領下全體反水,直奔玄武門,第三次玄武門之變爆發(fā),士兵們吶喊著沖入門內,把嚇得手足無措的韋播、高崇二人的腦袋切了下來,接著高喊勝利,攻打各門,左右萬騎軍分別從左右兩個方向突破宮城,匯集于凌煙閣前,宮中有許多宿衛(wèi),那也是披甲帶刀之士,聽到外面人喊馬嘶,特熱鬧,怎么回事兒?一打聽什么?萬騎營反了?這幫二愣子更不是省油的燈,二話不說,也反了,嗷嗚一聲就倒戈了,往宮殿里就沖,直取韋皇后一黨,看來這韋后也夠不招人待見的。

        韋皇后自以為安排得頭頭是道,不會有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沒想到轟隆一下禍起蕭墻,身邊的禁軍剎那間全部發(fā)作,矛頭都指向自己,事先安排的那些領軍將領反水的反水,被殺的被殺,全亂套了,局面轉眼間全面失控,這個小女人于慌亂之中逃出宮廷,眼也花了,耳也鳴了,腦袋也膨脹了,兩條腿也不知道該往哪兒走,竟糊里糊涂地跑入飛騎營中。

        飛騎營,是羽林軍的另一個大營,也分為左右二營,和萬騎軍同屬羽林四軍,韋后慌亂中跑入飛騎營,本以為會得到保護,可她想錯了,羽林軍對韋氏一黨無絲毫的好感,平日里尚且別別扭扭,何況今日大亂暴發(fā)?所以飛騎軍們對韋后沒有一絲兒效忠的意思,反而正好拿她邀功,立時間刀刃齊下,這位作威作福的大唐順天皇后韋氏,如一口豬一樣被殺死當場。

        安樂公主此時尚在深宮中,外面鬧翻了天,她還不知道呢,還在鏡子前描眉呢,沒等描完左右從人就沖進來了,拉起她就跑,快跑吧,可了不得,再等會兒就沒命了,安樂公主慌慌張張直跑到太極殿的右延明門,正遇一伙起事的羽林軍,也不知是哪部分,迎面就是一刀,這位驕橫跋扈的皇太女就此完蛋,活著的時候呼風喚雨,死時卻悄無聲息。

        剩下的武延秀、韋溫、宗楚客、紀處訥等一干眾人,一個沒跑掉,都被兵變的軍人捉住殺死,女軍師上官婉兒也被捉住斬首,可憐一代紅粉,化作南柯一夢。

        再說相王李旦,他正在府中坐著呢,對于他家老三今晚上要干的事兒,他是一概不知,半夜三更的時候他就聽見宮里人喊馬嘶,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嚇得哆嗦個不了。也不知過了多久,就見一伙兒人馬直奔自己的宅門,為首一將渾身戎裝,也不知道是干啥來的,李旦以為自己大限要來了呢,嘴里差點念無量天尊,等那人到了他才看清,是李隆基,這才明白夜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把他樂得,偌大年紀,從府里就奔出來了,上前一把就把三兒子抱住了,那個哭喲,鼻涕一把淚一把怎么也揩不干凈,嘴里嗚嗚嚕嚕也不知道說些什么,?動了好久,才說明白一句話:“全靠你呀!”

        皆大歡喜。

        韋后之亂,至此平定,武、韋兩大門派的后人,不是被殺便是被流,一蹶不振,自武則天時代興起的武氏家族到此畫上了句號。

        那么韋后完了,該由誰來作皇帝呢?要知道現(xiàn)在龍椅上,還坐著一個少帝李重茂呢,雖說他是韋后立的傀儡,但也是文武百官同意了的,雖然韋后的倒臺意味著李重茂的皇位也即將不保,但重新洗牌之后該誰當政確實是個必須要解決的大問題。

        經過一番緊急磋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兩方面人士,公推李旦為帝。

        唐隆元年六月,少帝李重茂懷著解脫的心情發(fā)表了一份詔書,大概意思是叔父李旦本是高宗之子,理應繼承大統(tǒng),我這小子該退位了。李旦自然按照程序,老著臉皮推讓一番,說我聞聽皇上要禪讓與我皇位,嚇死我了,感動死我了,哽咽死我了等等,反正虛頭巴腦謙讓一下,李重茂便又不厭其煩地說你別推了,快遵旨吧。

        就這樣,李旦做了皇帝,史稱唐睿宗。

        下臺的李重茂,不久死去,說是病死的。

        唐睿宗李旦一上臺,便大封功臣,李隆基手下那群幕僚個個封為公爵,頭功者至少封了五百戶,太平公主封了一萬戶!接著便是算老賬,韋后等人雖死,但罪不可恕,韋后被削去皇后,成為庶人,安樂公主也被稱為“悖逆庶人”,給武則天時代被害死的許多人平反,包括章懷太子李賢,給節(jié)愍太子李重俊也平了反,給張柬之等人也平了反,還把武則天時代改唐為周時取的一系列新地名全部恢復為舊的,武氏的各類宗廟也被廢掉,武三思的墳頭被平掉,他和武崇訓都被挖出來戮尸,算是李旦報了二回仇。

        狠狠折騰一番后,武則天、李顯時代的烙印被基本抹去,天下仿佛又回到了李治時代,從李治死后到李隆基入長安,綿綿二十余年后,權力終于又回到了李氏后人手中。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