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南宋愛國詩人楊萬里:做官就準備好了離職

        2016-06-27 15:52:56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楊萬里這人有意思,人家做官總是一味順著桿子往上爬,“功名百尺竿頭,自古及今,有幾個干休?”(元 張養(yǎng)浩)不到不得已,沒人愿意急流勇退

        楊萬里這人有意思,人家做官總是一味順著桿子往上爬,“功名百尺竿頭,自古及今,有幾個干休?”(元.張養(yǎng)浩)不到不得已,沒人愿意急流勇退,他呢,才出任京官不久(1170年任國子監(jiān)博士,時年43歲),就隨時準備卷鋪蓋打道回府。為此,他還預先備好了由都城臨安回老家江西吉水的路費,將這筆錢鎖在箱底,藏于臥室,并再三戒飭家人不許購買一物,免得去職回鄉(xiāng)時成為行李累贅。

        不過,楊萬里雖因剛正敢言,始終未得大用,或升或降,或內(nèi)或外,官還是一直當?shù)煤煤玫?。直?192年,在江東轉(zhuǎn)運副使任上,因朝廷下令于江南諸郡行使鐵錢會子,楊萬里認為茲事于民不便,上書諫阻,朝廷不聽,反將他降為贛州知府。于是,他便謝病自免,討個“祠官”的虛銜,拿一份退休金,告老 還鄉(xiāng)了,從此再未出仕。不過時年已滿65歲,與今天省部級官員退休年齡也相當了。

        楊本人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到當時一節(jié):“如病鶴出籠,如脫兔投林……自此幽屏,遂與世絕”(《答沈子壽書》)。的確,對于楊萬里這樣一位本來 官欲不重的詩人,棄官歸田是一種解脫,是長期備受壓抑的心靈的釋放,那種回歸故土、回歸自然、回歸老百姓的快感,那種臨老重新獲得的自由舒展,彌足珍貴,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楊萬里一生為官清廉,據(jù)說江東轉(zhuǎn)運副使任滿,府庫有余錢萬緡,但他一錢不取(呵呵,此類公庫錢如何取之而于法無違,恐怕也是個難題)。當時 就有詩人贊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 (只有那根御賜的腰帶是鑲金的啊)”。退休后,唯有自家老屋一區(qū),僅避風雨。比之辛棄疾的帶湖園林,自然是望塵莫及了。不過,今日他老家的《吉安名人錄》稱道:楊萬里年過70(不是70,是65啦),便告老還鄉(xiāng)。回家后,他長鬢赤腳耕耘田野,住的房屋也是破爛不堪,三世不加增飾。就連他的夫人除操勞家務 外,還開墾田園、種植桑麻、紡線織布、裁縫衣服,直到80多歲(只活到80,何來“多歲”?),還年年如此?!峙掠悬c夸張過甚了,好歹他是中高級退休干部,基本保障是沒問題的,何致于老兩口均淪落為農(nóng)夫村婦?

        不錯,楊萬里晚年鄉(xiāng)居尤其親近周圍的勞動農(nóng)民,請看他的《插秧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白話,傳神,沒有身歷其境且細心體會,絕對寫不出來?;蛟S,楊萬里興來時還真會挽起褲腳下田陪農(nóng)民插上幾行秧也未定,但那也只是“老夫聊發(fā) 少年狂”的一時天真外泄而已。他的主要任務還是寫詩。須知,楊萬里這輩子寫了二萬首詩,居兩宋詩人之首,存世的也有四千多首。此外,他還要繼續(xù)完成《誠齋易傳》一書——這是一本研究易經(jīng)的書,易經(jīng)是古代中華最神秘莫測的經(jīng)典,高難度課題啊,這本書奠定了楊萬里的理學家的地位,為此,幾乎耗去了他最后十七年的生命。

        楊萬里一生當了近四十年的官,由基層到朝廷再到地方,前后凡三進四出,久經(jīng)歷練,對官場上下內(nèi)幕的了解至為深切,所以退出后反觀既往,看得 也尤為透徹。他有一首寫給初涉仕途的長子的詩,不加任何修飾的家常話,語重心長的告誡:“好官易得忙不得,好人難做須著力。”你要做好官,就要多學習,多 讀書,靠鉆營媚上,縱使得官,也要遺臭千載。你要做好人,對老百姓就應一視同仁,不得另眼相待?!覀兗业南热碎T庭冷落,我何嘗不希望你取得高位?但對 高位不可迷戀,迷戀高位就會失去大丈夫的氣節(jié)。當官要靠真才實學,官職不是可以討來的。若為當官違法亂紀而被捉,有何面目見父老鄉(xiāng)親和黎民百姓?做官的水平難說高低,強中更有強中手,好比下棋,你就是達到了國手水平,國手上面還有更高的國手?!@首詩若拿來作當今的廉政教材,一個字都用不著改。

        然而,看了楊萬里的生平,有一點令人費解:按他自己的說法,退休后,“自此幽屏,遂與世絕”,隱居草野,與世無爭了,與朝廷除了按時領(lǐng)取那 一份閑俸,也不再有任何牽掛。可是,就在他臨終那一刻,卻一反他日?!罢\齋體”詩歌傳遞的清新、活潑和閑趣,表現(xiàn)出一種異乎尋常的激烈和急躁!

        事在開禧二年(1206)五月,楊正臥病在床。某日,一族侄從城里歸來,進了門就大聲嚷嚷,說起朝中權(quán)相韓侘胄已經(jīng)發(fā)動對金國的北伐之戰(zhàn)。此前,家人正是擔心他憂慮國事,但凡收到朝中有關(guān)時政的邸報都不告訴他,乍一聽到這一消息,他頓時慟哭失聲,急著催人拿來紙筆,立刻寫下一段文字:“韓侂胄奸臣,專權(quán)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又書寫了十四句話告別妻子,落筆而逝。

        宋史載:“(楊)臥家十五年,皆其(韓)柄國之日也。侂胄專僭日甚,萬里憂憤,怏怏成疾?!睏钊f里何致于對韓侘胄如此反感?說來,楊與韓之 間談不上有多少私人恩怨,就一點小過節(jié):六年前(1200),韓侂胄筑南園,請楊萬里為之作記,并許以高官。萬里答:“官可以不做,記不可以寫。”侂胄很生氣,就改請他人(陸游)寫了。

        楊萬里不肯為韓侘胄寫記,當然是不屑于韓的人品。宋史說韓侘胄很生氣,用了個“恚”字,卻也沒說他“恚”后有什么報復或給穿小鞋之類的動作(或者楊早已退休,管不著了)。倒是有案可查,在那以后的幾年內(nèi),朝廷屢屢為退養(yǎng)在家的楊萬里加爵封賞:

        嘉泰三年(1203)八月,詔進寶謨閣直學士,給賜衣帶;四年正月,進封廬陵郡開國侯,加食邑三百戶。

        開禧元年(1205),召赴京,復辭;二年二月,升寶謨閣學士。

        還不包括之前數(shù)次:慶元元年(1195),有召赴京,萬里辭不往。九月,升煥章閣待制。四年正月,進封吉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五年三月,升寶文閣待制。六年十二月,進封吉水縣開國伯。

        這一路過來,可都是韓侘胄柄國之時啊。不論韓侘胄對別人怎樣,對他楊萬里似乎還過得去,并未見存有什么芥蒂。

        如此看來,楊萬里對韓侘胄的厭惡,完全是出于“公義”。只能從當時朝廷黨爭的背景去解釋:韓侘胄羅織“偽學逆黨”罪名,排斥趙汝愚、朱熹等一大批理學名臣,楊萬里雖然未被列入逆黨名錄,但作為一名理學家,自然會站到韓的對立面,表示抗爭。

        事過境遷,后人以超脫的視野回首這一段歷史公案,其中的是非曲直,駁雜難辨,還真是不可一概而論。

        這里涉到了《宋史》中的一句話:“楊萬里為人剛而褊”。又據(jù)說宋孝宗嘗曰:“楊萬里直不中律?!彼喂庾谝喾Q:“楊萬里有性氣?!睏顒t引以自豪:“禹(光宗)曰也有性氣,舜(孝宗)云直不中律。自有二圣玉音,不用千秋史筆?!币舱f明他并不諱言自己的個性缺點。

        “剛而褊”,剛為剛正,褊為褊狹。楊萬里的剛褊,典型的例子就是爭張浚配享高廟。

        淳熙十六年,朝議“高廟配享”,翰林學士洪邁秉承孝宗之意,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俊四人為請;楊萬里卻認為非張浚莫屬,并斥洪邁以欺、專、私三罪,惹得孝宗很不高興。張浚是楊萬里學術(shù)道德的引路人,也是理學宗門的政治領(lǐng)袖,其對朝廷的赤膽忠心無可置疑,但其政治能力、識見卻難以讓人首肯,整飭劉光世余部引發(fā)嘩變,主持“隆興北伐”招致失敗,與其平生功業(yè)大體抵過。再說,配享高廟又是多大的事兒,以宋高宗之卑微人格,為張浚爭這個虛名,值得嗎?楊萬里此舉未免帶有感情色彩。

        綜觀兩宋朋黨之爭,剛而褊,或為相當一部分正直官員的通病。北宋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毀于黨爭,較之,南宋偏安小朝廷一班大臣格局更為猥瑣,小家子氣。

        韓侘胄當然不是個人物,外戚專權(quán),排斥異己,好大喜功,輕舉妄動,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但他為岳飛平反,將秦檜打回原形,畢竟大快人心。他 的“開禧北伐”戰(zhàn)略上也不能說全錯,問題主要在用非其人、無人可用,當然與其自身的處置失當也分不開,表明當時的南宋小朝廷已經(jīng)爛透。敵國金朝也爛,兩者實屬比爛,你爛,我比你更爛。

        另一方面,韓侘胄對理學人物倒也不是一棍子打死,所謂“偽學逆黨”案在一二○二年就解禁了,特別是對葉適這樣的人才還委以重任。元代由理學家主導的《宋史》編寫,將其歸入奸臣之列,有失公允。

        朱熹這位理學首腦人物,一生主要從事創(chuàng)宗立派的著述、講學事業(yè),前后只當過十年官。 他當官,同樣不能免俗,“褊狹”得比別人更厲害。朱熹由趙汝愚推薦,擔任宋寧宗的侍講,等于是皇帝的老師,初見寧宗,就進講正心誠意、人欲天理之論。舊 制:單日早晚進講,雙日休息。朱熹要求不分單雙日和假日,每天早晚進講。借著給皇帝講課的機會,多次遞條子,評議朝政,指責韓侂胄在皇帝身邊竊取權(quán)柄。把寧宗惹惱了,不要他當老師了,將他轟了出去,說:“朱熹所言,多不可用!”趙汝愚等請求留朱熹在朝,被寧宗一口拒絕。這事左看右看,朱熹做得不地道,就算你占著道理,如此黨同伐異,也太不夠策略了吧!朱熹這人,后來的名頭越來越大,集理學之大成,生前行為卻有點乖戾,或有心理問題,當初他連上六表彈劾臺州 知府唐仲友,這也罷了,權(quán)斗政爭按游戲規(guī)則行去就是,但他卻非要拿一個軍妓(嚴蕊)嚴刑逼供不可,藉以坐實唐的罪名,未免太過殘忍。

        《宋史》還載有一段朱熹對陸游的惡評,說陸游“才能太高,功跡太淺,恐怕會被權(quán)勢者所利用,不能保全晚節(jié)?!弊氛哂谑悄藐懹螢轫n侘胄寫 《南園記》為證據(jù),表明朱的預言之高明。這是什么話?為韓侘胄寫一篇記文,就成了衡量氣節(jié)操守的試金石?是的,韓先是請楊萬里作記,被楊拒絕了,楊有自己的堅持;但陸游接過這手面子活,難道就成罪人了?事實上,從陸游的《南園記》中 ,找不出有任何吹捧韓的諛詞,純出于希望韓擔負抗金大業(yè)的良好意愿??v使看走了眼,也與道義、節(jié)操無涉。

        無獨有偶,在韓侘胄主持的“開禧北伐”中,當時的兩大文壇領(lǐng)袖——陸游和辛棄疾都成了積極參與者。辛棄疾對韓侂胄更是熱忱鼓勵:“千載傳忠 獻(侂胄曾祖韓琦謚號),兩定策,紀元勛。孫又子,方談笑,整乾坤?!北M管從私交來說,辛棄疾向來與朱熹走得很近,甚至視朱為“帝王師”, “歷數(shù)唐堯千載下,如公僅有兩三人?!痹u價之高無以復加。但基于一貫的抗金主張,他和陸游一樣,對韓不持偏見,且傾注了極大的熱情。

        再看陸游、辛棄疾對朱熹的義氣。1200年,朱熹病故,當時黨禁未解,朝廷不許官員參加其葬禮,76歲的陸游寫文遙祭:“路修齒髦,神往形留,公歿不亡,尚其來饗?!币黄瑩辞?。辛棄疾更是義無反顧,親臨祭悼,作文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不過,若以朱熹生前因偽黨案上表認罪一節(jié)對比,盡管出于被逼,畢竟未如置軍妓嚴蕊于大刑之下,居然那么輕易就坦白交代了,承認“私故人財”、“納其尼女”數(shù)罪,表示“深省昨非,細尋今是”,朱老夫子的風骨何在?顏面何存?究竟是誰“晚節(jié)不?!蹦??

        王夫之將南宋士人概括為兩類:一類是弄權(quán)者,“假乎權(quán)勢而不能自釋”;一類是明哲保身者,凡事留有余地,首鼠兩端?!岸咧?,皆本原于居 心之量”,“不能據(jù)中道以自成”。所謂“中道”,即指“無偏無黨”、“無朋黨之惡”的“大中之道”。其實,褊狹,或是朋黨人士的最大性格弱點。以朋劃線,不能容人,不能和衷,因人廢言,因人廢事。非白即黑,非友即敵,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忠臣,就是奸臣。這樣一種兩極化思維嚴重禁錮著士大夫們的頭腦,遂使任何有意義的施政和改制都成了互相攻訐的題目,最終導致王朝在內(nèi)耗中走向敗亡。

        人是復雜的,尤其是官員。性格的多面、心理的明暗、利益的交纏、善惡的互現(xiàn),身上的正負面因素無非多一些少一些而已。三七開就是大好人,五 五開不好不壞,倒三七就是壞人了。君子與小人、天使與魔鬼往往就在同一人身上。裴矩在隋為侫人,在唐為忠臣。唐太宗密派左右向官吏行賄,以考驗是否廉潔,一刑部官員接受了一匹絹的賄賂,唐太宗要殺他。裴矩提出:“受賄當死。但行賄呢?以這種方式試探官員恐怕不符合以德教化、以禮規(guī)范的準則吧!”唐太宗聽了 大為欣賞。司馬光贊曰:“君明臣直?!边@是皇權(quán)體制下依托人治的最佳狀態(tài),無奈古往今來像唐太宗這樣的明君不多。南宋朋黨之爭摻雜了更多意氣用事,幾無原則可言。從張浚、趙汝愚到韓侘胄,再到史彌遠、賈似道,忠與奸的光譜色系令人眼花撩亂,足致色盲。

        相對而言,跳出官場的楊萬里還是比較通達的。他的理學見解與朱熹等人所主張的義理之說亦有所不同,比如他對“仁”的解釋:“何以為仁?曰財而已。……財散則民聚,此仁之實也?!沃^義?教民理財,義也?!?《系辭》,《誠齋易傳》卷十七)人在平心治學的時候,持論總是相對公允、誠實而較少 偏見。綜觀楊萬里一生,他的“剛而褊”,更多的表現(xiàn)在剛的一面,褊在其次。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殺人來關(guān)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楊萬里.《竹枝歌》)世間萬事,包括官場紛擾,該休處還是休去的好。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