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三藩之亂 三藩已飲馬長江了為何還是敗了

        2017-04-27 15:12:0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對于康熙朝的三藩之亂,以往我們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吳三桂早有謀反之心,是蓄意叛亂,并且還認為由于吳三桂降清,又叛清,漢族士大夫對

        對于康熙朝的三藩之亂,以往我們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吳三桂早有謀反之心,是蓄意叛亂,并且還認為由于吳三桂降清,又叛清,漢族士大夫對他的人品有懷疑,所以不積極配合,所以導致三藩失敗了。下面,我們來用詳盡的史料澄清這幾個問題。

        第一:三藩叛亂實際上是被清廷逼反的

        康熙帝親政后,認識到以吳三桂為代表的三藩集團,可能會變成唐代的藩鎮(zhèn),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以三藩、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書而懸于宮中柱上,表示日夜不忘這三件大事。三件大事之中,尤以三藩為第一急務。

        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月,太皇太后(孝莊太后)以太宗皇太極時開疆拓土,甚重騎射,提醒康熙帝居安思危,訓練武備。《康熙王朝》里說孝莊太后不主張撤藩,要把吳三桂拖死,等到吳三桂死了,再撤,其實是瞎說,太皇太后是積極鼓勵康熙撤藩的。

        第二年,正月,清廷在北京南苑舉行大規(guī)模閱兵,軍容嚴整,威震遐邇。清廷公然向三藩炫耀武力,使得三位藩王惴惴不安。

        三藩感覺自身難保,希望能夠告老還鄉(xiāng)。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尚可喜以無法管教長子尚之信嗜殺不法之行,疏請撤藩,歸老遼東,并請以其子尚之信世襲王爵??滴醯劢拥阶嗾郏舨坑懻摰慕Y果是,藩王尚存,不準世襲王爵,意思是當你死了,位置才能傳給你兒子,并下令尚可喜全藩北撤。清廷此舉,更使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深感不安,吳三桂、耿精忠分別于7月3日、9日上書朝廷,請求撤藩。清廷再次就三藩問題展開討論,會議的結果是耿藩全撤,但對勢力最大的吳三桂則久議不決。

        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為首的少數(shù)人主張撤掉吳藩,而以大學士索額圖為首的多數(shù)人以撤則激反為由,主張仍由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

        康熙認為吳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發(fā)制人,乃決策撤藩。撤藩令一下,吳三桂世守云南的希望破滅,遂于當年11月21日殺害云南巡撫朱國治等,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明年為周元年,恢復漢制,蓄發(fā)易服,同時致書平南、靖南二藩以及貴州、湖南、陜西、四川的官員,相約共起。

        從事情的經(jīng)過,我們可以看出,吳三桂絕對不是先挑釁的,而是清廷決心撤藩,激反吳三桂。再說吳三桂是1612年生人,1673年已經(jīng)60多歲的人了!還想當皇帝?吳三桂只是想世守云南,并不是想當皇帝。那么吳三桂世守云南的想法在當時合不合清理?絕對符合,因為清兵入關,讓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攻打南明的承諾就是讓他們當王。現(xiàn)在國家穩(wěn)定了,清廷想撤藩了,這到底是誰先違反約定的?

        第二:三藩極盛時,南邊三藩已經(jīng)飲馬長江了,北邊陜西、山西已經(jīng)陷落。但為什么還失敗了呢?

        康熙十三年,吳三桂率主力,到達湖南,陳兵長江南岸,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與靖南王耿精忠也先后舉旗叛亂,廣西、福建失陷,原吳三桂總兵官、陜西提督王輔臣殺莫洛,舉兵叛亂,攻陷蘭州。

        于此同時,各地漢族官員以“反清復明”的口號紛紛舉事,數(shù)月之間吳三桂占據(jù)半壁江山,云南、貴州、湖南、湖北、四川、福建相繼失陷,中原動搖,烽火遍及大半個中國。

        此時吳三桂如果渡江北上,清廷很有可能土崩瓦解。但是他惟命諸將不得過江,有人說,吳三桂,你這不是傻嗎,怎么錯過了大好時機?大家注意!此時吳三桂已經(jīng)60多歲了,根本就沒有心思當皇帝,而且三藩叛亂成功了,他也當不了皇帝,反清復明,反清復明,將來還是朱家的人當皇帝,但你吳三桂可以找老朱家的人當傀儡啊,像劉邦、項羽一樣找楚懷王的孫子過渡一下,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吳三桂殺害了南明永歷帝朱由榔,將來老朱家的人當了皇帝,怎么地也要算這筆賬。所以吳三桂耗不起,不能向曹操那樣,先找漢獻帝當個擺設,權力鞏固以后,讓兒子當皇帝,況且吳三桂的兒子也死了,只剩下年幼的孫子,所以成功了,吳三桂的后人也擺平不了那么多起義的藩王和官員。

        吳三桂惟命諸將不得過江,是希望清廷能夠收回撤藩的成命,以強大的兵勢迫使清廷與其談判。但是康熙皇帝斷然拒絕了談判。堅決要撤藩,撤亦反,不撤亦反,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第三:吳三桂為什么會失???

        因為江淮等地的官員沒有起事,所以清廷能夠依靠江南的財富鎮(zhèn)壓三藩。清廷集中力量在湖南、江西攻打吳三桂,對其他人則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各地漢族官員看見吳三桂進兵緩慢,也心生疑慮,康熙又拿出了殺手锏,說各地官員凡是投降者,不追究叛亂的罪名,如果有功的話,還會再次被任用。于是各地漢族官員,都在觀望,當吳三桂不行的時候,大家都投降,并且還踹他一腳,這樣就有功了,不僅不會被康熙秋后算賬,還會被繼續(xù)錄用。

        吳三桂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自知無濟于事了,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一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登基大典那天,大雨如注,潦草成禮而罷。三月八日,吳三桂病死衡陽,只當了8天的皇帝,比袁世凱還悲催,袁世凱至少當了80多天啊。自知無濟于事,為何還要稱帝,因為古人比較講名分,所以臨死之前,吳三桂還想給自己一個名分。吳三桂一死,你想想看,后果可想而知??滴醵?1681年)清軍分路攻入云南,年底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身亡。歷史八年的三藩叛亂結束。

        三藩叛亂有沒有得到漢族士大夫的支持,有!連朝鮮都準備出兵,直搗燕京,可是當時的朝鮮國王比較謹慎,另外清廷嚴厲監(jiān)視朝鮮,防止其策應三藩。等到朝鮮磨磨蹭蹭,準備妥當?shù)臅r候,三藩之亂早結束了。

        三藩叛亂的一個客觀的好處是,漢族官員受到重用,以前六部尚書、大學士都是滿人,康熙為了拉攏漢人,孤立吳三桂,開始大批錄用漢族官員,提高了漢官的待遇。

        漢人對于吳三桂的人品產生懷疑,主要不是其降清,當時很多人認為吳三桂是不得以而為之,是借師助剿,漢族士大夫討厭吳三桂是因為他殺害了南明永歷帝朱由榔,所以三藩之亂時,大多數(shù)漢人持觀望態(tài)度,既不支持清廷,也不支持吳三桂,更不會起義??滴蹩吹搅诉@一點,所以極力拉攏漢族士大夫,給予高官厚祿。還開了特科“博學鴻儒”科,開科取士,把歸隱的漢族讀書人請出來參加考試,但是大部分人拒絕應試,有的參加了考試,但故意把試卷寫得文句不通,但康熙一樣給了他們官職。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