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東吳暴君孫皓為何會對司馬炎口出狂言
三國孫皓,肯定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單看這姓氏,便能看出其中一二的玄機,在三國之中,孫屬于大姓,如無意外他必歸屬于吳國,經查閱史記后,更加印證了孫皓之身份。
孫皓,三國時代吳國人,身份尊貴無比,乃是吳國的第四代君主,其祖父便是大名鼎鼎于三國的孫權,他的君主之位來之不易,其父孫和本是太子后因種種緣故被廢,后立孫皓的叔父孫休為太子,孫權逝世后,叔父孫休繼位。這樣看來,孫皓的君主之位并不是子承父業(yè),而是得自于其叔父孫休了。當時的孫休其實已經有了自己的子嗣,只是稚子年幼,尚未長大成人,而當時時局實在是太過于動蕩,蜀國已被魏國吞并,吳國自身已成為風雨飄搖中的一小舟,無外力可以支援和依靠。眾大臣們鑒于當時情勢,聯(lián)名奏請君主孫休,改立繼承人,將子改為侄,正是在眾大臣的群體諫言聲中,孫皓意外的登上了太子之位,而后順利的繼承了吳國的君主之位,成為第四代君主。
孫皓的一生既是榮耀的也是可悲的,榮耀因其地位,可悲也因其地位。他的可悲在于他治理朝政的不專一,在于他不能持之以恒,在于他的反復無常,在于他的暴虐荒誕,吳國前期的治理均毀于他一人之手,當然他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成為了吳國的末代君主,與蜀國一樣,最終被曹操給吞并,俯首稱臣,過著仰人鼻息的日子,最終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孫皓,吳國在他的手上被滅了國,但是當孫皓面對晉國皇帝司馬炎時,居然還敢口出狂言,聲稱自己在吳國也同樣設了一個位置給司馬炎,等待著有朝一日,當吳國滅了晉國,便將那個位置賜予司馬炎。孫皓憑借什么資本敢于如此不知天高地厚呢?
從正史中縱觀孫皓的性格,可以說對他既感到可恨,但同時又何嘗不為他感到可嘆呢!
本來是一個好好的有為青年,勵志君主,奈何卻淪為賊人,不務正業(yè),不求上進。從賢明之主君頃刻之間變?yōu)榈鬲z使者,兩者的差別之大,真是讓人無所適從。
假設孫皓從未轉變過,他一直能夠施行良政,任用賢臣,寬待百姓,那么吳國也未嘗一定會輸于晉國,兩者相爭,鹿死誰手不到最后一刻又何嘗能夠得知呢。
但,孫皓就輸在他的轉變上,輸在他的懶散和沉迷上,他將社稷做了他的賭注,最后輸?shù)囊粩⊥康?,倒是到了真正認輸?shù)哪且豢?,他反而豁然了,他奉勸賢臣們不需要為吳國做最后的亡命之搏,如果晉國有能力還是歸順于晉國吧。
孫皓對司馬炎的那些不恭的話語并不能顯現(xiàn)出他不怕死,有骨節(jié)有節(jié)操的君主氣節(jié)。相反地,只是因為孫皓后期已經殘暴慣了,如果看人不順眼便挖掉此人的眼睛,這些酷刑對于孫皓來說就像是小兒過家家酒般的稀松平常,所以當晉帝司馬炎說出那些譏諷孫皓的話時,孫皓下意識的就是反駁,因為這已經是他的一種潛意識反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