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堯舜禪讓故事真的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嗎
堯舜禪讓這一歌頌美德的感人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婦孺皆知。我最初接觸到這個故事是在小學的思想品德書上,那時候覺得,堯真的是一代賢君啊,感動得我都要掉眼淚了。
現(xiàn)在長大了,看事情也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思想,不是教科書上簡單幾筆就能敷衍得了的了。我在想,尚未完全進化的遠古時代的先人們都如此高尚,為什么這之后的千百年里每代君王權位之爭卻愈演愈烈?逆生長?這不符合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規(guī)律啊。于是我不禁懷疑,四千多年前,發(fā)生在黃河邊的“堯舜禪讓”的故事是否真的像世間流傳的這般可歌可泣。
關于堯舜禪讓的爭議有很多。有一種說法是,孔子對歷史事件進行了美化,在此基礎上編造出來的??墒撬麨槭裁催@么做呢?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主張“仁禮治國”??沼欣碚撌遣恍械模枰钌氖吕M行佐證,于是乎就有了堯舜禪讓的故事。關于堯舜禪讓故事的背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大家不妨發(fā)揮一下想象。
親耕親作的堯帶領子民安居樂業(yè),筑建美好家園。一轉(zhuǎn)眼,七十年過去了,堯早就考慮退位的事情了,可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兒子丹朱不僅粗野,還飛揚跋扈惹是生非,如若讓他當了首領怕是自己都不能安度晚年了。
這個時候,舜出現(xiàn)了,他膽識過人,卻也野心勃勃。他不僅覬覦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還想取而代之成為萬人之上的王。舜平時很注重民眾基礎,他體恤民間疾苦,深得民心。堯在他的壓力之下,不得已讓位與之。
堯舜禪讓只是理想主義文人的一種粉飾,是某一特定文化群體的一種文化向往,是他們對理想世界的一種向往。堯舜禪讓,千古傳頌,傳的就是一種唯賢是用的政治態(tài)度。然而理想與現(xiàn)實總是有差距的。
堯在位70年,依照當時的生存環(huán)境,早30年就該禪讓了。為什么沒有讓,他一直在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但是他自己的兒子丹朱又實在是扶不起的角色,最后沒有辦法給女兒挑女婿,舜就這樣走近了權利的核心。
舜本就年輕有為,且個性上也是相當有主見,堯根本就馴服不住。從舜接任到真正拿到實權總共用了28年的時間,舜做了28年的傀儡王,但是堯也前后嫁了兩個女兒給舜。舜確實賢能,滿腔抱負也是等了28年才徹底放開手腳。然而,這28年已經(jīng)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心性,試想做了28年傀儡王的舜,自己真正上位后,心態(tài)上已然扭曲。想讓他唯賢禪讓已然不可能了。
舜真正為王不到10年時間,他也想像堯一樣,讓賢可以,但是也需要在他的把控之中。然而當時民風所向的禹卻不愿意做一個傀儡王。拒絕總是有底氣才可以,禹得底氣一方面來自于他自己的才能和影響力,另一方能來自于一種確信——確信舜的身體越來越差,并且命不久矣。
事實確實如禹所料,舜的身體每況如下。湯水里的作料都是控制著量放的,因此舜的身體也是在控制當中,最后病死蒼梧也只是加了一點劑量而已。
舜死后,禹便理所當然地成了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