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駕崩 多爾袞為什么不奪皇位?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多爾袞是自努爾哈赤、皇太極之后大清第三代政權的核心人物。他16歲統(tǒng)兵,征蒙古,伐朝鮮,討大明,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33歲統(tǒng)兵入關,所向披靡,成就大清一統(tǒng)。他的后半生,一直處在皇權中心,也是距離大清皇位最近的人。他若想奪取皇位,易如反掌,可他卻像歷史上的曹操一樣,始終沒有邁出這一步。那么,是他不想當皇帝呢?還是根本就當不成皇帝?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極“暴死”在沈陽清寧宮后,由于他對身后事未做任何安排,所以,接下來由誰來繼承皇位,便成了王公大臣們在為皇太極舉喪的同時,不得不快速做出選擇的頭等大事?;侍珮O死后,沒有指定繼承人,符合繼承皇位有兩位豪格和多爾袞,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已經(jīng)35歲,并且戰(zhàn)功赫赫,完全可以繼承皇位;不過他也有競爭對手那就是多爾袞,雖然多爾袞是豪格的叔叔,但是年齡比豪格還小3歲,此人同樣戰(zhàn)功赫赫,并且在處理政務的能力上要遠遠強于豪格。
繼承皇位有的看血統(tǒng),有的看實力,論實力多爾袞最強,皇太極長子豪格也是戰(zhàn)功赫赫,自領正藍旗與多爾袞的正白旗相抗衡。其中兵力最多的皇太極親掌是正黃與襄黃兩旗,現(xiàn)在太宗死了,他們大多數(shù)是支持多爾袞的,擔心豪格繼位后把藍旗換成正黃旗。
只有鰲拜,索尼等皇太極舊臣希望擁立皇太極的兒子豪格,但豪格非后宮五妃所出,血統(tǒng)不夠高貴。濟爾哈朗的鑲藍旗是八旗的中間力量,他是皇太極提起來的,是皇太極最信任的堂兄弟,但他不是努爾哈赤的直系子孫,血統(tǒng)上沒有資格。再說資歷,代善最長,功勞最多,又是皇太極的哥哥,代善的兩紅旗(其子岳托死,由代善領兩紅旗)更是力量雄厚,但他年老,所以和濟爾哈郎都是中間派,態(tài)度不明朗,但是傾向豪格多些。其它各旗旗主都持觀望態(tài)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后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隨著清軍南下的進程,多爾袞所能控制的軍隊也越來越多。那位當初與他爭奪皇位的豪格此時已經(jīng)被他尋找借口幽禁,現(xiàn)在在朝中再也沒有人可以組織他做皇帝。但是多爾袞沒有那樣做,當時南方還不穩(wěn)定,反清的浪潮此起彼伏,南明的永歷王朝正在竭盡全力抗擊滿清。如果此時多爾袞取代順治成為皇帝,那么在清朝內(nèi)部肯定會出現(xiàn)動蕩,這時南明的大規(guī)模反擊是必然的,這樣清朝的局面將十分的被動。
入關以后,多爾袞又再次拒絕了明朝降臣的勸進,反而在較短的時間將小皇帝接進紫禁城。他需要通過順治登基,定都北京等一系列的政治運作來迅速確定以清代明這個事實,非但是對漢人的正式宣告,也堅定了滿族內(nèi)部入主中原的信心。如果他當時自行在北京稱帝,滿族內(nèi)部的分裂也將不可避免,這在當時復雜的形勢下整個滿族很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這并不是多爾袞愿意看到的。
還有就是攝政王多爾袞沒有兒子,只有一個過繼的養(yǎng)子多爾博。自己做皇帝將來自然是要傳給自己的兒子,永保帝位不失??墒嵌酄栃枦]有兒子,即便多爾袞做了皇帝,將來也會被新皇帝挫骨揚灰。把皇位傳給自己的養(yǎng)子?不,他自己才30多歲,感覺自己還非常年輕,萬一將來自己有了兒子呢。所以多爾袞的態(tài)度是等等看,實在不行再動手。
但是他終究是沒有等到那一天,當了幾年攝政王以后,1651年,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醫(yī)治不得要領,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享年只有3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