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扶不起的劉阿斗實際上是個大智若愚的人
劉備白帝城托孤之后,年僅17歲的劉禪繼位,開始與諸葛亮這個“相父”共事。
在歷史上多有前朝皇帝臨終托付朝中重臣輔助下一任幼君之事,如公子異人讓呂不韋輔助嬴政,順治將幼小的玄燁托付給鰲拜等四大輔臣。而呂不韋跟四大輔臣中的鰲拜擁兵自重,把持朝政大權,甚至越俎代庖,視皇帝為無物,結果招來殺身之禍。
諸葛亮做的事情與呂不韋、鰲拜并無二至,不同的是,他雖然驕狂,我行我素,但自始至終確無反心,一心一意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除此之外,青年劉禪也懂得以大局為重,盡量委曲求全,將諸葛亮當做父親一般尊敬,在劉禪看來,既然諸葛老師沒有在老爸劉備去世之初取他而代之,自做皇帝,而是愿意繼續(xù)當好“參謀長”,那么,他這個皇帝寶座諸葛老師是不會覬覦了!
再則諸葛老師滿腹才華,好為人師。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知識的越來越豐富,諸葛亮好為人師的愿望可以說是越來越強烈,那何不滿足諸葛老師這個可憐的虛榮心,在他面前扮演一個好后輩、好學生的角色呢?
縱觀劉禪四十多年的皇帝史,看起來幾乎是無所作為,或者說是清靜無為,不僅在政治上沒有什么標新立異的建樹,在生活作風上也基本屬于乖孩子一類,看了這些,可能有人會認為劉禪之所以清靜無為,是因為他沒有能力作為。
其實,劉禪是有作為的,他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的判斷,將蜀漢政權延續(xù)了將近半個世紀,使西南一隅民族矛盾緩和,老百姓基本上安居樂業(yè)。而且他做甩手掌柜,放手讓諸葛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君臣和睦相依相扶幾近三十年(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6月28日)。
263年5月,曹魏大舉攻蜀,大敵當前,劉禪急召群臣商議對策。有人主張南遷國都;有人主張歸附東吳;光祿大夫譙周則力排眾議,主張降魏。經(jīng)過反復權衡利弊之后,劉禪接受了降魏的建議,派侍中張紹前往魏國征西將軍鄧艾軍前呈遞降表。
由于劉禪“識時務”,因而深受敵方優(yōu)待,曹魏大概也是為了借之安撫人心吧,就在劉禪肉袒出降的當場,鄧艾就以“承制”的身份,代表曹魏王朝宣布任命劉禪為驃騎將軍,發(fā)布公文時與之合署。
鄧艾滅了蜀漢以后,自己回去復命,把后主劉禪留在成都,后來蜀將鐘會、姜維發(fā)動兵變,司馬昭覺得劉禪留在成都不大妥當,恐有后患,于是就派人讓劉禪舉家東遷,劉禪到了洛陽,司馬昭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邑一萬戶,建安樂國,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都封了侯。
后世都稱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可是,劉禪真的是傻子嗎?一個“通明智達”的賢主,何以在亡國后變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實際情況是劉禪到洛陽之后,發(fā)現(xiàn)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帝國封他為安樂公,而曹魏的實權派人物,剛剛封為晉王的司馬昭對他卻外信內(nèi)疑,懷有戒備之心。因此,這位人稱阿斗的蜀漢后主只得再尋求自保。
不久,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席間特請人演出蜀地技藝,由于司馬昭的暗中布置,有些人假裝觸景生情,忍不住暗暗抽泣,坐在司馬昭身旁的劉禪本也哀傷于心,但他一看見司馬昭那陰晴不定的面孔,一下子就提高了警惕,因而強充笑臉,喜笑自若。
一心以為劉禪是個“阿斗”的司馬昭放下心來,悄悄對他的親信賈充說:“人之無情,乃至于此,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況姜維耶!”戲藝終了之時,司馬昭戲問劉禪:“頗思蜀否?”一驚之后,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這句話居然騙過了司馬昭,甚至騙過了與劉禪一起降魏的蜀漢舊臣郤正。
宴會之后,郤正對劉禪進言說:“主公方才的答話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馬公再問您這類話,您應該流著眼淚,難過地說:‘祖先的墳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
幾天以后,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馬昭又一次問起劉禪是否想念故國,按照郤正的指教,劉禪背出了那幾句話,并裝作一副悲傷的樣子,只是竭力不讓眼淚流出來,司馬昭見了,心中有數(shù)(大概早與郤正有過溝通),突然說道:“你的話怎么這么像郤正的腔調(diào)?”劉禪假作一驚,睜開眼,說:“您怎么知道?這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馬昭聽了,哈哈大笑起來。
自此以后,司馬昭忙于篡魏,不再對劉禪生毒害之心。
劉禪亡國之后,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的政策。
所以,他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的才能,才可以瞞天過海,養(yǎng)晦自保。而陰險奸詐、疑心病特別重的司馬昭居然真的被他騙了。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斗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yǎng)晦以自全耳。”確實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271年12月,劉禪在洛陽病逝,終年64歲。在中國歷朝歷代亡國之君中,劉禪的下場恐怕算是最好的,縱觀劉禪一生,多數(shù)時間,命運多蹇,出生不久,即被父親遺棄;小小年紀,被人買來賣去;當了皇帝,還是活在父輩的陰影之下;臨到最后,當了亡國之君,仍然要強顏歡笑,整日裝傻,人生如此,活得真是太累太累了。
古人云,寧當圣世犬,不為亂世人,問題是不管亂世圣世,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困境和磨難往往更能造就英雄。而就劉禪而言,了不起的英雄也好,扶不起的阿斗也罷,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道德和政治秩序,注定了一個二世君主劉禪的一生只能是悲劇??蓢@劉禪生于帝王之家,其雅量和智慧不幸被后人誤讀,留下的竟然是一個“樂不思蜀”的笑柄和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的罵名,更是悲劇中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