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前蜀高祖王建有哪些事跡?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圖,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人,五代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軍,成為忠武八都的都將之一。因救護唐僖宗有功,成為神策軍將領。后被排擠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斷發(fā)展勢力,逐漸壯大。
早年經(jīng)歷王
建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以殺牛、偷驢、販賣私鹽為業(yè),被鄉(xiāng)人稱為“賊王八”。 后來,王建犯罪入獄,被獄吏偷偷放走,藏匿在武當山上。武當山僧人處洪遇到王建,指點他前去投軍。王建于是到忠武軍從軍,后逐漸升為隊將。
護駕有功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唐僖宗逃往巴蜀。忠武軍監(jiān)軍楊復光率八千兵馬擊退黃巢,并將部隊分為八都,任命鹿晏弘、晉暉、王建、韓建、張造、李師泰、龐從等八人為都頭。中和三年(883年),楊復光病逝,鹿晏弘率八都前往巴蜀迎駕,沿途擴充兵力。鹿晏弘行至興元(今漢中)后,驅逐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牛叢,自稱留后。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任命鹿晏弘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王建等人皆領刺史。不久,鹿晏弘率部東歸,而王建則與晉暉、韓建、張造、李師泰四人入蜀,面見唐僖宗,被十軍觀軍容使田令孜收為養(yǎng)子。唐僖宗將五人的部隊并入田令孜麾下,賜號“隨駕五都”。光啟元年(885年),唐僖宗返回長安,命王建等人統(tǒng)領神策軍,宿衛(wèi)宮中。不久,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榮因與田令孜爭鹽池,聯(lián)合河東軍進犯長安,唐僖宗逃往鳳翔(今陜西鳳翔)。光啟二年(886年),唐僖宗又逃往興元。王建被任命為清道使,并負責保護玉璽。逃亡途中,山中棧道被燒毀,王建拉著僖宗的馬,冒著煙火突圍而出。在休息時,唐僖宗枕著王建的腿睡著了,睡醒后,又將自己的御衣賜給王建。
開國稱帝
后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溫篡位,建立后梁。王建不承認后梁的正統(tǒng)性,并傳檄天下,要聯(lián)合各藩鎮(zhèn)討伐朱溫。但是,各藩鎮(zhèn)都知道王建的真實用意,無人響應。王建又打算稱帝,并寫信給晉王李克用,要求二人“各帝一方”,李克用沒有同意。不久,兩川之地不斷有祥瑞出現(xiàn)。同年九月,王建召集將佐,商議稱帝之事,眾將都勸道:“大王雖然忠于唐朝,但是唐朝已經(jīng)滅亡,現(xiàn)在正是天意要大王稱帝?”于是,王建率領官員、百姓痛哭三日,隨即即皇帝位,國號大蜀,并大封百官、諸子。前蜀武成元年(908年),王建在成都南郊祭天,然后大赦天下,改元武成。同年六月,王建加尊號為英武睿圣皇帝,并立次子王宗懿為皇太子。武成二年(909年),王建頒行《永昌歷》。永平元年(911年),普慈公主與丈夫李繼崇不和,要求返回成都。不久,王建便把公主召回。李茂貞大怒,發(fā)兵攻打蜀國邊境。王建命王宗侃、王宗祐等人討伐岐國。王宗侃在青泥戰(zhàn)敗,被圍困在西縣。王建親自出征,岐軍方才退去。
晚年去世
永平二年(912年),王建加尊號為英武睿圣神功文德光孝皇帝。同年五月,朱溫派光祿卿盧玭出使蜀國,并在書信中稱其為兄。永平三年(913年)七月初七,寵臣唐道襲因與太子王元膺(即王宗懿)不和,對王建誣稱太子謀反。次日,王元膺屬下驚懼之下,發(fā)動兵變,殺死唐道襲。王建派兵鎮(zhèn)壓,王元膺逃到民間,藏匿起來。后王元膺被人認出,被衛(wèi)兵殺害。王建乃廢王元膺為庶人,立鄭王王宗衍為太子。永平五年(915年),王建興建扶天閣,并將功臣畫像掛在閣中。917年(天漢元年),王建改國號為漢,改元天漢。光天元年(918年),王建又將國號改為“蜀”,改元光天。同年六月,王建病故,終年七十二歲,廟號高祖,謚號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侍油踝谘芾^位,改名王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