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關羽是用哪六個字解讀“華夏魂”
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三國時期蜀國名將。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關羽出生在一個有封建文化教養(yǎng)的農(nóng)家,青少年時期在家習文練武兼作農(nóng)事。因其熟讀《左傳》,長須飄飄,人稱美髯公。
關于關羽的紅臉,民間有個說法。東漢末年,蒲州新任太守熊虎縱容兒子熊祥強搶民女張鸞姣。張父到縣衙告狀,被縣令苗信打出堂來。當申冤無門、走投無路時,巧遇關羽。關羽路見不平一聲吼,便奔向公堂去理論。結(jié)果怎么樣?熊祥勾結(jié)苗信,威脅關羽,關羽一怒之下當堂打死熊祥,殺死縣令和太守,火燒衙署,砸開牢門,救出張鸞姣和其他犯人,自己卻亡命江湖。
據(jù)說,他經(jīng)過圣母廟時,在廟旁泉水里洗了個臉,立時白臉變成了丹紅色。后來,老百姓糾結(jié)時漲紅了臉,被草根們戲稱“紅臉關公”。
關羽的祠廟遍布各地。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成了中國儒、道、佛三大教派的神祇。因此,關羽被尊稱為“武王”、“武圣人”,與孔子并肩而立。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yè)“守護神”外,就連描金業(yè)、煙草業(yè)、香燭業(yè)、教育業(yè)等不相干的行業(yè)也推祟關羽,所以,他又被民間稱之“武財神”。
近代,香港警察同樣推崇、尊敬關羽,尊稱他為“關二哥”、“關公”、“關帝”等。在臺灣,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除了一般武廟、小型宮廟、神壇將其作為主祀外,也有稱為恩主公廟的大型關帝廟,其中以行天宮最富盛名。無論是英國、美國等國家,只要有華人的小區(qū),都會有人祭祀關羽。
《三國演義》將關羽塑造成一個忠義仁勇的武將形象,出場時與劉備張飛桃園結(jié)義,雖然與劉備東奔西走,顛沛流離,但仍能斬將殺敵,大顯神威。未報曹操之恩于白馬坡時斬顏良誅文丑,并告誡曹操,其三弟張飛更有萬夫不當之勇,后于華容道又不忍殺害曹操將其放走。襄樊之戰(zhàn)時與龐德大戰(zhàn)被其暗算,導致后來與徐晃單挑時右臂少力無法取勝,又因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后被殺。
孫權(quán)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于洛陽。孫權(quán)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于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
關羽身上凝聚著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變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并為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zhì)上就是大氣浩然的“華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