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之孫曹睿并非是曹家血脈?而是袁紹的遺腹子
魏明帝曹睿,魏武帝曹操之孫,魏文帝曹丕之長子,母親是曹丕的妻子甄姬。
曹睿是曹魏王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間擋住了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北伐,文治武功頗有建樹,只是可惜,他三十多歲便英年早逝,未能有更大的作為。
而就是這位頗為顯赫的皇帝,其身世竟然成了歷史上的一樁公案。對于這樁公案,史學界歷來都有爭議,今天筆者將為您詳細解讀這樁公案幕后的種種秘聞。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曹睿死的時候是三十六歲,那一年是魏景初三年,也就是公元239年,對于這個記載,曹睿的身世就有了疑問。
給《三國志》做注的宋代史學家裴松之就提出了這個問題,裴松之認為:“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鄴,文帝始納甄后,明帝應以十年生,計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時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為今年正月,可強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彼@個疑問是有道理的。
筆者為您大略講述一下裴松之疑問的意思:如果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曹睿三十六歲死于公元239年,那么,往前推三十六年,就是曹睿的生年,那一年是建安九年,即公元204年。于是問題來了。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攻破袁氏的統(tǒng)治中心鄴城,袁氏家眷都做了俘虜,其中就包括曹睿的母親甄姬。甄姬當時是袁紹的次子袁熙的老婆,而曹操的兒子曹丕看上了甄姬,便將其納為妻室。
這就是說,曹睿的親生母親甄姬是在建安九年八月才被曹丕納為妻室,曹丕又如何能使甄姬在建安九年懷孕并于當年就生出曹睿呢?甄姬最早也要等到一年后的建安十年才能生出來曹家的孩子嘛!正如裴松之所問:自建安十年至景初三年,整三十四年,即便加上改元的紀年誤差,也只能勉強說是三十五年,絕無可能是三十六年。
《三國志》的這個“三十六歲”的記載頗為可疑,這就是裴松之提出疑問的原因。
《三國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史書,尤其以取材嚴謹著稱,其作者陳壽惜墨如金,寧缺毋濫,很難想象,他會將這么重要的內容搞錯。(參閱拙作《三國志的真實性》)
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對于這個問題,史學界歷來都有爭議。其中一派認為,陳壽寫曹睿三十六駕崩是有所指,指什么呢?所指就是:曹睿非曹氏血脈,而是袁家后裔。
盧弼在《三國志集解》中就說:“竊謂承祚(陳壽)此文,實為曲筆,讀史者逆推年月,證以甄夫人之賜死,魏明之久不得立為嗣,則元仲(曹睿)究為誰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也就是說,曹丕納甄姬的時候,甄姬已經(jīng)懷了袁家的骨肉,曹睿并非曹丕之子,而是袁熙之子,袁紹之孫。
對于這一點,倒是有不少旁證。
第一,曹睿少時聰慧,連曹操都很器重這個孫子,但是曹丕卻始終沒有將身為長子的曹睿其立為皇儲,最后,曹丕是在病重無奈的情況下才將曹睿確立為接班人的。似乎正是曹丕知道曹睿的身世才有意如此。
第二,是相貌氣質上有問題。曹操這個人雖然能力超群,但長相很一般,小時候大家都不認為曹操是個能成大事的人。曹丕的長相沒有記載,想必與其父相當,沒有十分過人之處,否則作為皇帝如果相貌出眾,史書一定會寫上一筆,比如漢高祖“隆準龍顏”之類的。而曹睿呢,他卻是“天姿秀出”,又說他“幼而岐薿?!?/p>
我們再看袁紹,史書稱其“姿貌威容”,所以,從遺傳學角度來看,曹睿的身世確實很可疑。不過,對于這種觀點,也有不少人持懷疑態(tài)度,有一種觀點認為,曹睿死于“三十六歲”不過是史書傳抄中的誤傳。這種觀點是根據(jù)《三國志·文帝紀》和《三國志·明帝紀》關于曹睿相關記載,倒推年表得出的結論。
曹睿十五歲封武德候,時間不可能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而應該是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所以,曹睿出生時間應該是206年,而不是204年,曹睿死時不是三十六歲,而是三十三歲。這種論點主要的依據(jù)是:他們認為《三國志》那個“三十六”的“六”,極有可能是‘三’字的誤抄。
這種觀點當然不無道理,但是,誤抄之說畢竟只是一種推論。陸侃如后來厘定曹睿生卒年是以三十四歲為準,只是不知道他是如何推出的這個結論。若是誤抄,那么至少在宋代之前很久就已經(jīng)是這樣了(裴松之就是宋朝人),具體錯誤時間無從考證。
而后代至今亦無新的發(fā)現(xiàn)來支持這種論斷。那么我想這種論斷也就只能是結論的一種,不能是確論。所以,曹睿的身世之謎仍不能算破解。
其實,曹睿身世完全還可以有以下這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文帝紀》固然沒問題,但有可能是曹丕刻意隱瞞曹睿年齡。曹丕有可能這樣做嗎?是有可能的!這是因為:曹睿的身世牽扯到曹操選擇接班人!
史書記載:曹操看到幼年的曹睿聰明過人,十分震驚,認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人才,并說:“有你在,我曹家基業(yè)可傳三代了?!钡凵鷶?shù)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边@個話是不是與歷史上許多“隔代制定接班人”相似?
曹丕聽到這個話,自然會努力保護曹睿的真實身份,以此換取奪嫡的籌碼。若曹睿真實身份暴露,曹操自然不會把江山社稷交給袁家后代,那么曹丕的這個重要籌碼也是完了。
曹丕為了繼承王位而隱瞞曹睿真實身份,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除了這種可能性以外,其實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陳壽故意留下疑點令后人追查。其實,曹?;驗椴苤驳兆印?/p>
《文帝紀》記載的時間沒有錯,只不過,陳壽是故意將《明帝紀》中的三十三或三十四寫成三十六。他若這樣做,最大可能是在暗示曹植與甄姬的關系。對于曹植和嫂子甄姬的緋聞,流傳已久?!妒勒Z》記載:曹丕知道曹植喜歡甄姬,便給曹植看甄姬的枕頭,結果看得曹植動了感情。曹丕即位后,肆意逼迫曹植,百般刁難。
曹植做《洛神賦》,這篇文章的原名叫《感宓賦》,這篇文章被很多人認為是寫給甄姬的情書,因此甄姬又被稱為“甄宓?!?/p>
后曹丕殘殺甄姬,以發(fā)敷面,以糖塞口,手段極其殘忍。所有這一切,都令人不能不對曹植與嫂子甄姬的關系產生某種聯(lián)想。曹植在與哥哥奪嫡斗爭中十分消極,屢屢犯低級錯誤。他關鍵時刻醉酒,擅開“司馬”門,曹操死后不愿與曹彰結盟奪權,將原本極有希望到手的魏太子寶座拱手送人,這些事情都發(fā)生在智力超群的曹植身上,著實令人不可思議。以至于讓人感覺他是在故意退出爭斗(參閱拙作《曹植為什么斗不過曹丕?不是因為女人,而是另有隱情》)。
這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奇怪的現(xiàn)象,其實有一個比較令人能夠接受的理由:曹植知道曹睿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將來極有可能繼承皇位,他也就不必再苦爭了。
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樁公案。若按曹睿36歲駕崩,那么他生于建安九年,那一年曹植不過12歲,恐怕不易生育,但若曹睿為33歲駕崩,那么他生于建安十二年,那一年曹植15歲多(甄姬23歲),倒是極有可能了。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曹植是否也繼承了他爹曹操喜歡熟女的特點呢?而陳壽不寫三十三,偏將三十三或三十四寫做三十六,《文帝紀》《明帝紀》的相關記載又與這個記載沖突,陳壽或許是故意留下破綻,留待后人探究。
后人還曾猜測曹睿或為曹操親生兒子,與曹丕是兄弟,這種說法似乎缺乏依據(jù),難成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