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忽必烈如何將中國擴張到一千二百萬平方公里

        2016-11-30 12:20:1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一、穩(wěn)健溫和的征服者 暴烈的蒙古軍隊以“屠城”擴張的方式,縱橫歐亞大陸。但忽必烈一直是比較溫和的,在登基之前率部東征西討的過程中,

        一、穩(wěn)健溫和征服者

        暴烈的蒙古軍隊以“屠城”擴張的方式,縱橫歐亞大陸。但忽必烈一直是比較溫和的,在登基之前率部東征西討的過程中,能夠做到不濫殺;登基以后,更是以穩(wěn)健溫和的行事風格,逐步從征服者角色向統(tǒng)治者角色轉變,體現(xiàn)出政治上的愈益成熟。

        1252年,忽必烈率軍由漠北南征大理,大軍行到一個叫曲先腦兒(今蒙古烏蘭巴托正南)的地方宿營,忽必烈決定招待一下手下的武將和臣僚,讓大家痛飲一番。酒過數(shù)巡,興致正濃,高參姚樞對忽必烈講了一個故事。他說,宋太祖趙匡胤派曹彬率軍去攻南唐時,不殺一人,還禁止將士擄掠百姓。因此戰(zhàn)爭過后,市場仍然繁榮,秩序也很穩(wěn)定,金陵群眾把這件事傳為佳話。忽必烈聽了沒有作聲,但他心里明白,這是姚樞的勸諫。第二天,在出征前,忽必烈扶著馬鞍對姚樞大喊:“昨晚你說的曹彬不亂殺人的事,我也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姚樞高興地回答:“這是圣人的心腸,是百姓的福音,也是國家的幸福??!”第二年,征討大軍進抵大理,忽必烈讓姚樞制訂頒布不許兵士亂殺的命令,于是大理臣民得以保全。

        忽必烈認為,在軍事上,征伐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征伐是為了占領,占領是為了讓別人臣服。為此,他的軍事行動變得更穩(wěn)健、更有政治意義。他首先制定了“南守北攻”的戰(zhàn)略,他籌謀全局時以南方的辦法對付南方,北方的辦法對付北方。在選擇攻宋的將領上,他選擇了大將伯顏,是因為伯顏不嗜殺人。同時,為防制蒙古人對南方的屠殺,忽必烈一般不輕舉急進,并多次指示部下不要殺戮,有效地減輕了蒙古軍隊對南方的荼毒。

        忽必烈具有改革者的作風,他還下令廢止遼金以來的酷刑,革除了宋朝黔面(在臉上刺字)的粗蠻辦法,禁止買賣濫估價格,也曾將賦稅降低。對于南宋有些地主收流民為客戶,既把他們當做佃農(nóng),也把他們視為農(nóng)奴買賣的行為,忽必烈也下令禁止。馬可·波羅親眼所及,盛贊忽必烈注重農(nóng)事,體恤貧民,儲備饑荒等善政。

        二、深沉銳敏平定叛亂

        1259年7月,大汗蒙哥在南征宋朝的途中病逝于四川,負責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圖謀繼承汗位(與蒙哥、忽必烈為同母兄弟)。忽必烈聞訊后,立即與南宋簽訂合約,迅速率兵北返,于1260年3月在部分蒙古宗王的擁戴下于開平(后稱上都,今內蒙正藍旗東)搶先即大汗位。4月,阿里不哥也在漠北諸宗王的擁戴下,在和林(今蒙古哈爾和林)即大汗位,據(jù)有漠北地區(qū)。雙方展開爭戰(zhàn),最后,忽必烈取勝,阿里不哥投降。但是,皇位之路并不太平,蒙古宗王的造反仍舊十分激烈。

        1287年4月,宗王乃顏起兵造反。不少西北地區(qū)的蒙古宗王也躍躍欲試,準備跟隨乃顏造反。為了平定乃顏叛亂,減少阻力,忽必烈派謀臣阿沙不花前往各個宗王那里游說,勸說他們放棄反叛。阿沙不花謊稱乃顏已經(jīng)投降,只剩下那些蒙在鼓里的宗王孤軍奮戰(zhàn),然后又大夸忽必烈的圣明和寬大,要他們自己前去解釋以求得“寬大”處理。由于信息的不暢,各宗王信以為真,于是,各宗王紛紛前往向忽必烈告罪,反叛聯(lián)盟因此瓦解。

        6月,忽必烈親自率領大軍從上都來到撒兒都魯(今遼河附近),乃顏糾集了十來萬軍隊進逼忽必烈的住所。忽必烈見敵眾我寡,接受司農(nóng)卿鐵哥的建議,搭設營帳,端坐在胡床上細斟慢飲,效仿諸葛亮的空城計,以計取勝。叛軍雖眾,但見忽必烈鎮(zhèn)定自若,心里害怕,也不敢發(fā)動進攻。不久,忽必烈在乃顏軍隊退縮之時下令大將李庭率領漢軍向叛軍發(fā)起猛烈進攻,乃顏敗走,后被擒殺。7月,忽必烈派人領兵攻打乃顏的余黨,一直向北追到金山(今吉林白城市西南大興安嶺),全部剿滅了乃顏部的反叛勢力。

        經(jīng)過忽必烈在位三十五年的經(jīng)營,通過戰(zhàn)爭手段和政治手段的交替運用,忽必烈成為當時擁有廣大轆域的皇帝,他的疆域北到蒙古、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弧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總面積約一千二百萬平方公里。

        三、知人善任集天下英俊

        忽必烈在用人上能慧眼識才,唯才是用,不重資歷,大膽提拔人才。他任命十八歲的安童為丞相,安童是元初“開國四杰”之首的木華黎的孫子,但他的突出并不體現(xiàn)在他的門第上,而體現(xiàn)在他能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成熟和穩(wěn)重上面。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汗位得勝后,拘捕了阿里不哥的黨羽千余人,忽必烈問安童:“朕欲置這些人于死地,你以為如何?”安童說:“人各為其主,他們跟隨阿里不哥也是身不由己,這由不得他們選擇。陛下現(xiàn)在剛剛登上汗位,要是因為泄私憤而殺了這些人,那又怎么能讓天下人誠心歸附呢?”忽必烈沒料到一個十六歲的少年竟然說出這樣有見識的話來,驚訝地說:“愛卿年紀尚幼,何從知道這番道理?卿言正與朕意合!”從此,忽必烈對安童就更加另眼相待了。又過了兩年,安童已經(jīng)十八歲了,元世祖看他處世練達,辦事果斷,為人穩(wěn)重,足智多謀,就決定破格提拔他。

        在忽必烈智囊團中,還匯集了一批漢族的人才,其中有著名的漢族文人張文謙、劉秉忠、姚樞等人,他們都輔佐忽必烈多年,得到了重用。

        忽必烈決心按照中原封建王朝的“漢法”來改造蒙古國家。在經(jīng)濟上,他’‘以農(nóng)桑為急務”,1261年設立了勸農(nóng)司,任命姚樞為大司農(nóng)(掌管農(nóng)桑水利的高官)。1262年,為了整治水利,他請大臣們引薦各種懂得水利的人才。張文謙向忽必烈推薦了郭守敬,郭守敬三十二歲那年,被忽必烈任用來管理水利事業(yè)。1276年,忽必烈根據(jù)劉秉忠生前的建議,派劉衡、王詢和郭守敬主持修訂歷法。在召見郭守敬時,忽必烈對他說:“修改舊歷是劉秉忠的心愿,你是他的學生,理應擔此重任?!惫鼐凑f:“我當嘔心瀝血,不辭勞苦編制新歷。但是歷法的根本在于測驗,而測驗的關鍵是儀器?!焙霰亓颐鼜埼闹t等人協(xié)助制造儀器,并派了十四名監(jiān)候官到全國各地二十七個觀測站進行觀測工作。經(jīng)過四年的辛勤勞動,1280年新歷編成,忽必烈賜名為《授時歷》。

        忽必烈任用漢官、重用科學的政策,對國家的統(tǒng)一、社會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繁榮起了積極作用,奠定了元朝的百年基業(yè)。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