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代雍正受過 十三王爺從失蹤到官至極品的秘密

        2016-11-14 16:40:5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雍正即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任命四大總理事務(wù)大臣,這其中就包括了幾乎被人遺忘了的十三阿哥允祥。 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在

        雍正即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任命四大總理事務(wù)大臣,這其中就包括了幾乎被人遺忘了的十三阿哥允祥。

        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在敘齒的阿哥里面排行十三,比雍正小八歲。允祥的生母是敏妃章佳氏,外公是參領(lǐng)(正三品的武官)海寬,其母家地位在康熙的妃子里面算不上高,但也還可以。章佳氏大概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進宮,從生孩子的情況來看,康熙應(yīng)該對她頗為寵愛。章佳氏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了允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生了“八公主”,康熙三十年(1671年)又生下“十公主”,六年中生了三個子女,而且全部成活,這在康熙的妃子里面是不多見的。

        不幸的是,章佳氏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便早早離開人世,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大的胤祥只有十四歲,兩個小的公主分別為十三歲和九歲)。章佳氏的死還引起一場風波,當時三阿哥允祉因在百日內(nèi)違反喪儀剃發(fā),結(jié)果遭到從郡王降為貝勒的處罰(按喪制,皇子在母妃去世百日內(nèi)不得剃發(fā)),這也從側(cè)面反映了康熙對章佳氏的痛惜。

        章佳氏去世后,康熙對失去了親生母親的三個孩子很是憐惜,后來允祥被送到雍正的生母德妃那里代為撫養(yǎng),由此也拉近了雍正和允祥的關(guān)系。后來,雍正還奉命給允祥講解算學(xué),一起“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每歲塞外扈從,形影相依”。允祥寫了詩后常向雍正請教,雍正后來把他寫的詩全部搜集起來裝訂成冊,可見兩人關(guān)系非同一般。

        在康熙中期出生的皇子里面,十三阿哥允祥和十四阿哥允禵(比允祥小兩歲)的表現(xiàn)最為出色。巧合的是,他倆的師傅也是同一個人,即國舅佟國綱的兒子法海。佟國綱有兩個兒子,一個是鄂倫岱,這個人和他的父親一樣,脾氣火爆,性格直爽,是典型的武人;另一個是法海,這個人是卻是文才,他在二十四歲的時候考中進士,在這一向尚武的滿洲貴族中是極為少見的。法海做皇子們師傅的時候,也不過二十七歲。允祥和允禵的才干突出,這和法海的教導(dǎo)有方應(yīng)該是分不開的。

        雍正

        由于母親的早逝,康熙對允祥特別照顧,經(jīng)常把他帶在身邊。從康熙三十七年(1798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間,允祥幾乎參與了康熙所有的出巡。由此可見,當時允祥是極得康熙的寵愛的。但是,康熙四十七年的廢太子事件,卻徹底改變了允祥的命運。

        允禩的兒子“菩薩保”同志(弘旺)在《皇清通志綱要》里說: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長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違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五皇子、八皇子、皇太子開釋?!?《清世宗實錄》里,雍正帝在稱贊允祥的時候,說他“于皇考時敬謹持身,廉潔立品,未嘗圖利干預(yù)一事,糾黨邀結(jié)一人,……其安分自守,家計空乏,舉國共知?!比欢队赫鹁幼浴分杏钟涊d這樣幾句話:“怡親王前因二阿哥之事無辜牽連,一時得罪,皇考隨即鑒宥。數(shù)年以來,王敬謹持身,廉潔立品……”

        讀者如果看得仔細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在《清世宗實錄》里的“于皇考時敬謹持身,廉潔立品”這句話同樣出現(xiàn)在《雍正起居注冊》中,但《雍正起居注冊》里卻多了“怡親王前因二阿哥之事無辜牽連,一時得罪,皇考隨即鑒宥”這一句。如此看來,弘旺在《皇清通志綱要》里說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十三子和皇太子、皇長子一起被圈禁,就有可能是事實了。

        之所以要啰啰唆唆把這三個材料拿來對比,主要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廢太子的時候,允祥到底做了什么,爾后的十幾年間何以消失不見,而在雍正登基后又為何會突然東山再起,一舉超越其他兄弟直封親王,成為雍正的寵臣?

        讓人疑竇頓生的是,在《清圣祖實錄》(記載康熙朝的事件)中,卻沒有允祥被圈禁的記錄。而后面關(guān)于允祥的怪事一樁接著一樁。首先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清圣祖實錄》中記載說除了允褆,廢太子允礽、允祉、胤禛、允琪和允禩都開釋了,唯獨沒有提到允祥,不知道是有意的遺漏還是允祥當時沒有被開釋。假如沒有開釋的話,這說明允祥的問題可能比允礽還要嚴重;假如是有意遺漏的話,那又是為什么呢?

        我們接著往下看,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在復(fù)立允礽為太子的同時,再次給皇子們封爵,其中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琪被封為親王,七阿哥允祐、十阿哥允礻我被封為郡王,九阿哥允禟和十四阿哥允禵被封為貝子,連八阿哥允禩也恢復(fù)了貝勒之爵。唯獨有允祥什么都沒有。康熙第一次給皇子們封爵的時候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當時允祥年紀太小沒挨上,情有可原;但這次比他小兩歲而且還在廢太子事件中得罪過康熙的允禵都封貝子了,允祥這次也沒被封,這就是十分奇怪了。結(jié)合上面的記錄,允祥沒有被封的原因可能是當時他根本就沒有被開釋。

        就這樣,在康熙的年長皇子中,允祥是惟一沒有王爵、“光著身子”的阿哥。對照其先前受到的寵信,如果不是允祥犯有重大過錯的話,斷不至于此。更蹊蹺的是,隨后的十幾年里,康熙每次給皇子們發(fā)獎金,四千兩、五千兩的發(fā),但每次都沒有允祥的份。后來雍正給允祥封親王后,說他十幾年來,“家計空乏,舉國皆知”,主要就是指的這事。所以,雍正要給允祥落實政策,一次性給他發(fā)二十六萬兩銀子,把前面十幾年沒有落著的獎金全補回來。但允祥堅決不受,最后拗不過,只得減半收取,拿了十三萬。

        由此可見,從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廢太子后,康熙對允祥的看法發(fā)生極大的變化,允祥的地位也一落千丈,由受寵變?yōu)橛幸獾呐懦夂褪柽h。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康熙在允祉、允祥和允禵三人的請安折上朱批道:“胤祥并非勤學(xué)忠孝之人。爾等若不行約束,必將生事,不可不防?!碑敃r允祥與其他皇子一起恭閱上述朱批,看到這樣的評語心里恐怕極不是滋味,在那個時代,被斥為“不忠不孝”,這幾乎等同于永不任用,隨時有被圈禁的危險了。

        在此之前的一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也沒有允祥的任何記載。在康熙四十九年,允祥重新出現(xiàn)在康熙的隨駕名單中,他在這年二月的時候隨同去了五臺山,這說明允祥當時已被開釋;當年閏七月,允祥又被派往蒙古祭奠去世的“三公主”。這樣看起來的話,允祥似乎是重新復(fù)活了,但結(jié)合六月的那個朱批,允祥似乎又還沒有得到康熙的信任。不然的話,康熙怎會讓允祉等人對他加以管束呢?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太子允礽再度被廢。當年十一月,康熙給皇子們發(fā)獎金,允祉、胤禛、允琪、允祐、允礻我?guī)讉€親王和郡王發(fā)了五千兩,允禩、允禟、允祹和允禵幾個人也發(fā)了四千兩。允祥還是一文未得。

        這就奇怪了。按道理,無論允祥是反太子還是保太子,這太子的復(fù)立復(fù)廢,他終歸會押對一次吧,怎么會一直受到歧視呢?難道真像二月河小說里說的,康熙是把他雪藏起來,為雍正服務(wù)?這顯然是小說的想象而已。從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以后,允祥這個名字在康熙末年的官方文件中便基本銷聲匿跡,不再出現(xiàn)。他既沒有出現(xiàn)在隨駕的名單中,也沒有出現(xiàn)在留京的名單中,似乎真的被雪藏了------至少《清圣祖實錄》上沒有記載。

        不過,在康熙的朱批里還能看出點蛛絲馬跡,康熙出巡的時候曾在給皇子們的批示中問起允祥腿病之事,并曾親閱御醫(yī)奏折進行指點。如此看來,允祥是因為生病而不能隨駕,據(jù)說他的腿病時好時壞,很長時間也未能完全痊愈。但是,因腿病不能隨駕或者辦事,這和封爵發(fā)賞似乎沒有本質(zhì)的聯(lián)系。

        由此看來,關(guān)于允祥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廢太子事件中的情況,其中一定隱藏著巨大的秘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允祥在那次事件里一定是犯了錯的,而且是不可饒恕的大錯。弘旺在《皇清通志綱要》里將允祥同廢太子胤礽及被永久圈禁的允褆并列,這也說明允祥在那次事件中罪過甚大。《永憲錄》里還有個旁證,說允祥事發(fā)后,其師傅法海也受到降職處分,并從皇子的師傅隊伍中開除。法海的同僚徐元夢,稱法海是“以侍皇子得過”。

        從法海的情況來看,他和允禵等人關(guān)系很好,由此可以推斷他是屬于反太子的一派,但反太子派在一廢太子中遭受嚴重挫敗。也許法海曾在當時的反太子行動中出謀劃策,而允祥又曾在這個事件中有過非常之舉,只不過在修撰《清圣祖實錄》的時候已經(jīng)被刪除了,后人無從得知具體細節(jié)。而主修《清圣祖實錄》的張廷玉則是在雍正的指導(dǎo)下進行的,把雍正朝的重要人物允祥的事跡編得七零八落,以張廷玉的水平,若不是有意而為之,簡直就是難以想象的。

        更奇怪的是雍正對允祥遭遇的解釋,他說允祥“對皇父盡以子道,對二阿哥盡以臣道。由于與二阿哥好,橫遭大阿哥妒忌、陷害,因而株連于二阿哥。自被株連后,多年來惟感激皇父之恩,而對允禵等人胡鬧之事,從不過問,亦不敢越雷池一步。”雍正說大阿哥允褆妒忌允祥,這有點立不住腳,因為當時允褆的最大敵人是太子允礽,而允祥當時不過二十三歲,并沒有什么勢力可言。但若說允褆陷害允祥,雍正又沒有具體說明細節(jié)。以康熙的睿智和能力,一般的陷害斷難得逞,因此極有可能是有什么把柄落在允褆或者康熙手里了,這才導(dǎo)致允祥遭到這么嚴厲的處罰。

        當然,也不能排除雍正嫁禍于允褆的可能,特別是在結(jié)合雍正即位后對允祥的過度熱情和超親王待遇,雍正的舉動更是讓人覺得詫異。如此看來,在康熙四十七年的廢太子事件中,似乎又和雍正有莫大的關(guān)系?;蛟S,更大膽的推測是,難道允祥當時做了雍正的馬前卒,甚至可能替雍正背了黑鍋?不然,為何在《清圣祖實錄》中對允祥的記載遮遮掩掩,而修實錄的張廷玉卻能配享太廟?(雍正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就特意提到他纂修《清圣祖實錄》的功勞)

        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允祥重新出現(xiàn)在隨駕名單中。雍正即位后,允祥的地位更是如火箭般的速度上升,成為雍正初期最為耀眼的政治明星。他很快被封為怡親王,總理事務(wù)大臣,并管理戶部三庫及其戶部事務(wù)等。由此,允祥便在雍正的領(lǐng)導(dǎo)下,成為雍正朝初期炙手可熱的第二號人物。

        允祥的第一件事是領(lǐng)導(dǎo)清查虧空。雍正在即位前查辦京倉的時候便已知悉朝廷的財政其實都是數(shù)字游戲,多年的虧欠已使朝廷財政危如累卵,于是他派允祥親自出馬,加以嚴查。允祥接手這個事情后,毫無容情,就算是皇親國戚,也決不姑息。比如他追索十二阿哥允祹在內(nèi)務(wù)府上的虧欠,逼得這個兄弟把自己家里的家具器皿都拿到街上去賣,以此來償還虧空。十阿哥允礻我也被追索了幾萬兩銀子,最后連家都被抄了。

        總的來說,允祥的才干還是很突出的,在這幾年里,他整頓和完善戶部的管理制度、總理京畿的水利營田事務(wù)、經(jīng)辦兩淮鹽務(wù)、督辦工部圓明園事務(wù)等諸多事務(wù)。另外,允祥還負責了宗室內(nèi)部的事務(wù),“凡宮中府中,事無巨細,皆其一人籌劃料理,無不精詳妥協(xié)”,基本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總理了。在處理雍正臨時加派的任務(wù)時,允祥也能讓雍正感到滿意。雍正七年(1729年)設(shè)立軍機處后,允祥出任了首席軍機大臣,可謂是如日中天,權(quán)傾一時。

        在雍正即位后的前幾年里,允禩成為他的左膀右臂,經(jīng)常代雍正傳旨發(fā)令,代表雍正辦理各種事務(wù),雍正對他信任有加,大加贊賞。三年服制期滿后,雍正召集群臣討論四位總理事務(wù)大臣的功過,結(jié)果允禩被評為無功有過,允祥則是無過有功,雍正還賞賜給允祥一個郡王的爵位,讓他隨便挑個兒子去承襲。但允祥堅決推辭,雍正沒辦法,只好給他加了一萬兩的俸銀。

        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由于允祥政績卓然,雍正親自寫了一個匾送給他(雍正似乎有送匾的癖好,不過匾也分好壞),上面寫了八個字:“忠敬誠直勤慎廉明”,這八個字的評價不可謂不高。也就在這一年,雍正把所有的對手都基本收拾干凈,他的心情大概非常之好。由于允祥被封為怡親王后,一直沒有舉行正式的封王慶典,于是在當年十一月的時候,雍正決定給允祥風風光光的搞一次慶典,也借機慶祝他們的勝利。當日慶典非常隆重,大學(xué)士馬齊為冊封正使,其弟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馬武為副使,文武百官群集祝賀,雍正親自宣讀表揚信,場面熱鬧非凡,允祥幾乎已經(jīng)到了人臣榮耀的極致。

        面對雍正的恩寵和賞賜的時候,允祥卻總是表現(xiàn)得無比的謙抑,比如補給他二十六萬銀子,他死活不收,最后只收了一半;給他一個郡王的名額,這樣的好事,一般人本是求之不得,但允祥卻有功不居,有獎不受,一再推辭。允祥的謙抑和清醒,恐怕和兩方面因素有關(guān),一是他自幼對雍正的性格作風極其了解,他深知雍正是個好表現(xiàn)的人,決不容許別人搶自己的權(quán)力和風頭;其次可能也是康熙四十七年的廢太子事件對他的打擊太大了,由此允祥也謹言慎行,敬恪有加,終其一生。

        雍正七年(1729年)的時候,允祥又立下大功。當時雍正在挑選自己的陵墓位置的時候,本是選擇了河北遵化東陵的九鳳朝陽山,但雍正后來認為這里“穴中之土有砂石”,將之廢棄不用,而選擇了與東陵相距三百多里的河北易縣泰寧山(即后來的清西陵)。但這樣的話,離父親的陵墓太遠,雍正又覺得有點說不過去,很是為難。這時,允祥摸透了雍正的心思,他上奏說:“歷代帝王營建之地,遠或千余里,近亦二三百里”,他舉出漢唐時期帝王的陵墓也是散布在陜西各地,有的也相距甚遠。允祥的話,等于是為雍正另辟陵墓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這樣,清代的陵墓便分為東陵和西陵兩個陵墓區(qū),其后代子孫也只能隔代分別在兩地安葬。

        在挑定了自己的陵地后,雍正很高興,便打算把西陵旁邊的一塊候補的“中吉之地”(雍正那塊陵地是“上吉之地”)賞給允祥做陵地,想讓允祥死后也能陪伴自己身邊。不知為何,允祥是死活也不肯答應(yīng),后來他自己在離西陵六十里外的淶水縣水東村挑了一塊“平善之地”,作為自己的安息之地。雍正聽后,未置可否。

        由于政務(wù)過于繁重,允祥在輔佐了雍正七年多后,終于在雍正八年(1730年)的春天一病不起,雍正得知后十分著急,他不但親自過問允祥的治療情況,還經(jīng)常為之祈禱。后來,允祥自知余日無多,他唯恐自己會被埋入雍正替他選好的那塊“中吉之地”,便再次請求將自己的陵墓確定在淶水縣的那塊“平善之地”,雍正沉吟再三,終于同意。允祥怕雍正反悔,便立刻命手下人去那里取一塊土給他,并吞食下去,作為確定陵地的標志。

        當年五月初四,允祥病情惡化,雍正得到消息后,急忙趕往怡親王府看望。還沒有等到雍正到達,允祥便永遠的閉上眼睛,走完了他短暫而榮耀的一生,終年四十五歲。按允祥的年紀,本應(yīng)該是政治家最黃金的時期,可惜的是,允祥卻就此倒下了。這個每日“殫竭心思”的雍正朝總理或許就是累死的。

        在這數(shù)年間,雍正戰(zhàn)勝了他所有的對手并建設(shè)了日漸強大的大清王朝,但是,他的事業(yè)再成功,再輝煌,沒有人和他分享與交心,雍正也只能和清風明月說話了。如此看來,這雍正朝的盛世年華,看起來又多少有點蒼涼。

        在清朝兩百多座王爺園寢中,允祥的園寢是規(guī)模最大、最壯觀的,其園寢的神道有3里多,這在親王的園寢里是極為罕見的。從現(xiàn)在的話來說,這是超標準的豪華版。事實上,允祥生前一再交代家人按普通親王的規(guī)制建造,千萬不得逾越,不然自己心里不安。但是,允祥死后,園寢的事情由雍正親自來負責,他為了表示自己對十三弟的哀悼,將其規(guī)模大大擴大,遠遠超過了其他親王級別的陵寢。

        從規(guī)制來看,允祥的園寢最前方是龍首龜趺神道碑,碑刻“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怡賢親王神道碑”十五個大字,接著是三門四柱的石制火焰牌坊,隨后是一座五孔橋和三門四柱七樓的超大石牌坊,牌坊以西有一對華表,后面是刻有雍正御制碑文神道碑亭(后毀),再后是規(guī)模宏偉的大殿,大殿之后則是允祥的圓形寶頂(棺柩所在地)。可惜的是,此園寢近代被盜,后來又在戰(zhàn)爭中毀壞,建國后,除了三里長的神道牌坊保存下來外,其他的地上建筑已蕩然無存。

        康熙的兒子里面,除了雍正皇帝一脈,唯有怡親王的王爵沿襲最久,從雍正的“允”子輩傳到乾隆的“弘”字輩,再傳到“永”字輩、“奕”字輩,在道光的時候傳到怡親王載垣,后來道光駕崩的時候載垣被任命為“顧命大臣”。1861年,咸豐在熱河駕崩,載垣再度被任命為“顧命八大臣”之一,不過,在隨后慈禧太后發(fā)動的“辛酉政變”中,載垣被賜令自盡。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怡親王”的王爵才恢復(fù),接著到了“溥”字輩,最后傳到“毓”字輩毓麒,因清朝被推翻而結(jié)束。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