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飲食 滿族人的飲食有著怎樣的歷史
滿族人口約982萬,大部分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北京市。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滿族歷史悠久,周秦時的肅慎及后來的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族都是滿族的先民。
滿族烹調(diào)以燒、烤見長,擅用生醬(大醬)。蔬菜隨季節(jié)不同而變化,雜以野菜(薔蒿、蒙菜等)及菌類。滿族先人好漁獵,祭祀時除用家禽、家畜肉外,還有鹿、麂、獐、狍、雁、魚等。尤喜食豬肉。豬肉多用白水煮,謂之“白煮肉”。設(shè)大宴時多用烤全羊。滿人忌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凡是用狗皮做的東西都是禁止使用的。據(jù)說狗救過滿族始祖的命,所以滿族人對狗有特殊的感情。滿族好喝茶。東北地區(qū)滿族有喝酸茶的習(xí)慣,即用小米或稷子米泡到發(fā)酵后煮熟,將米湯加茶葉煮開,放些糖即成。也有煮制奶茶的。
滿族人過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蕎麥為主食,現(xiàn)在以小麥、大米為主食。主食品種豐富,有餑餑、煮餑餑(餃子)、米飯、秫米水飯、高粱米(秫米)豆干飯、饸饹、豆擦糕、酸湯子等。好吃黏食和甜味食品。一日三餐,習(xí)慣早晚吃干飯或稀飯,晌午吃用黃米或高梁等做成的餅、糕、饅頭、餑餑、米團(tuán)子之類。做干飯多用小米、高粱、玉米。
滿族人喜歡吃粘食,餑餑是滿族人祭祀中必備祭品。因?yàn)樗阌跀y帶并且經(jīng)餓。八旗兵打仗,用它做軍糧。它至今仍是滿族人待客的最好主食。因季節(jié)不同做法有別,春做豆面餑餑,夏做蘇葉餑餑,秋冬做粘糕餑餑。豆面餑餑,是將大黃米或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同時將黃豆炒熟磨面,餑餑蘸豆面,呈金黃色,又粘又香。蘇葉餑餑,是將粘高粱米用水浸泡磨面,將小豆煮爛成豆沙,包入蘇葉中蒸成。蘇葉為農(nóng)家所種,味清香。粘糕餑餑,也是將大黃米、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內(nèi)可夾小豆泥,食用時蘸糖或油煎。
滿族人習(xí)慣養(yǎng)豬,每年春節(jié)殺的年豬,把一部分肥肉腌在壇子里,以備一年的吃用。其余的用來改善生活,款待來客。農(nóng)歷除夕必須吃手扒肉。日常最習(xí)慣吃的是白肉、血腸、豬肉、酸菜粉條。吃飯時,把做好的菜連鍋端上,將飯桌中間可自動開合的圓板拿下,鍋?zhàn)谧郎?,桌下放一火盆,對?zhǔn)鍋底加熱。有的人家備有寬沿大火盆,將萊鍋?zhàn)谥饋淼蔫F架上?;鹈缧煨焐穑隋佮洁阶黜?,眾人盤膝圍坐,從鍋中直接夾菜,面前放一醬碟(放在火盆沿上)用來調(diào)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