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木鼓是怎樣產生的?其又有何作用
木鼓產生的傳說
關于木鼓的產生,佤族民間流傳著多種傳說。因為佤族沒有文字,各種傳說都靠口頭流傳,沒有文字記載,流傳中難免出現(xiàn)差異或變異,意思大抵是一致的。其中的一種傳說是木鼓產生于佤族母系社會時代。傳說人類從“司崗里”出來之后,不懂得怎么生活,沒有什么娛樂,生活非??菰飭握{。有一晚上,佤族先祖女首領安木拐聽到住房外面?zhèn)鱽硪环N很好聽的聲音,便好奇地去尋找發(fā)出這種聲音的地方。結果發(fā)現(xiàn)有一個土洞,聲音就是從土洞內傳出來的。安木拐就靜守在洞口觀察,看見一只大蟋蟀從洞里爬出來,見到人之后就逃跑了。為了弄清土洞為什么會發(fā)出好聽的聲音,安木拐就用木棍掏開土洞,看見洞底有幾顆光滑的小石子和一些圓圓整整的小木棍。安木拐想,蟋蟀能讓石子和小木棍發(fā)出那樣好聽的聲音,人為什么不可以把石頭、木頭弄來為大家唱歌跳舞作伴奏呢?于是,安木拐就叫人搬來石做鼓,可是敲不響,又叫人砍倒大樹,按照蟋蟀洞里的小木棍的樣子做大木鼓,果然發(fā)出好聽的聲音,但是響聲不大,安木拐為此很苦惱。有一天晚上,安木拐做到一個夢,夢見莫偉(創(chuàng)造宇宙間萬物之神,也稱之為木依吉)笑瞇瞇地來拍她的小肚皮,發(fā)出了“咚、咚、咚”的聲音,安木拐醒來后,領悟到這是莫偉在教她怎么制作木鼓了。第二天,安木拐指著自己的生殖器的樣子,用大木頭鑿木鼓。后來制作出來的木鼓響聲很大,聲音很好聽,隔山都能聽見。從那時起,佤族木鼓就產生,而且定型,世代流傳下來。
木鼓的作用
佤族木鼓大致有三個作用:一用于祭祀;二用于報警召令村民;三用于娛樂。一九五八年以前,佤族盛行獵人頭祭木鼓習俗(一九五八年之后國家明令禁止獵人頭),獵到虎、豹、野牛、馬鹿、大莽蛇等大型動物也要首先祭木鼓,祈求木鼓保佑山寨平安,避災祛難,禽畜興旺,谷物豐收;山寨受到外來侵犯或者發(fā)生火災,則敲響木鼓報警,警示并召集村民抵抗外來侵犯或參加滅火抗災。木鼓也用于村民歌舞娛樂。用途不同敲木鼓的鼓點、節(jié)奏不一樣,村民們聽聲音可以作出辨別。
佤族創(chuàng)造了木鼓,創(chuàng)造了內涵豐富的木鼓文化。把木鼓視為創(chuàng)造萬物的莫偉的化身,通天的神器來崇拜。圍繞著木鼓的盛大活動有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等活動。在舉行這些活動的日子里,佤族像內地各民族過大年一樣,要穿最新最美的衣服,要吃最好的食物,要鏢牛、泡水酒、唱歌跳舞、舉寨歡樂。從中佤族的宗教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佤族歌舞以及很多傳統(tǒng)習俗都能得到較為全面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