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藥“不苦”的秘訣
2017-05-12 16:58:39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俗話說“良藥苦口”。對于因苦澀而抗拒服中藥的人來說,有沒有一些方法既不影響藥物的效果,又能去除苦味使其容易入口呢?
“黃金時間”服
俗話說“良藥苦口”。對于因苦澀而抗拒服中藥的人來說,有沒有一些方法既不影響藥物的效果,又能去除苦味使其容易入口呢?
“黃金時間”服藥
研究發(fā)現,一天24小時內人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期”分別在上午的8—10點鐘和下午的2—3點鐘,這個階段正是機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藥物的苦味不容易對機體產生明顯的刺激反應。而飯后半小時以上服藥不僅可以防止惡心、反胃,還能減輕藥物味苦的感覺,如無特殊需要,可在上述時間段服藥。
放涼后再喝
人體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味覺神經纖維大多分布于舌面,當湯藥溫度與舌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處于最佳工作狀態(tài),對五味的感知最靈敏,此時喝湯藥味道最苦。因此,中藥湯劑的溫度控制在15—36℃,既可防止燙嘴,又可減輕苦味。
加快服藥速度
實踐證明,中藥湯劑在口腔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到的苦味就會越大。因此,一口氣喝下湯藥是減少藥液苦味的好辦法。
適當多喝溫開水
服用中藥湯劑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溫開水,可以減少藥液在口腔內的殘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藥液的苦味。
正確添加“佐料”
大多數人習慣在中藥湯劑里放點糖(特別是給孩子服藥時),使得服用時口感好一些。其實,去苦味隨意加糖不可取。從中醫(yī)觀點來看,糖也是一味藥。此外,加糖還可影響某些藥物有效成分的發(fā)揮和吸收。例如,紅糖中含有鐵和鈣等成分,容易與中藥的一些成分發(fā)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在許多退熱中藥中加糖,可能減弱其清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