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一門學問 掌握好五個技巧可給健康加分
眼下酷暑炎熱,一些人為了清爽度夏,想盡各種辦法過度止汗。殊不知,這是給身體“埋禍”。汗是人體的天然養(yǎng)生師,夏季是通過適量排汗將病邪排出體外的最好時機,不僅可以促進代謝,達到排毒瘦身的效果,還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加速血液循環(huán),增強血管壁彈性,緩解血管壓力,達到降壓的目的。不要害怕出汗,更不要過度止汗。下面跟隨360常識網了解一下吧!
汗水是我們體內的冷卻劑,是人體生物機器獨一無二的一部分。這臺“機器”會滴“水”,有時候又不滴“水”:它運轉時間過長以后就會這樣。
這難免讓人們擔心:地球一直在變熱,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汗水不流干呢?還好專家們對此表示樂觀:人類的出汗系統(tǒng)非常頑強,可以調節(jié),而且在工程師的工作下,甚至能夠復制,使我們將來出汗時感覺更加舒適。
人體內部的正常溫度保持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我們可以忍受體溫過低。當體溫比正常值急劇下降10攝氏度或者更多,并且持續(xù)較長時間時,人體一般都能夠恢復。
但是我們幾乎不能忍受體溫過熱,即使過熱持續(xù)的時間很短。當人發(fā)燒體溫40攝氏度的時候,大腦機能便會失常。而當人體內部溫度高達43.3攝氏度時,據說就已經達到了生命能夠承受體溫的上限。因此,一臺優(yōu)良的“內部空調”是不可或缺的,它既能夠把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熱量發(fā)散出去,也能夠減少人體在酷暑中吸收的熱量。
出汗是一門學問,掌握好以下技巧可給健康加分。
一、避免過度吹空調。
天氣一熱就躲進空調房是現代人的度夏模式,有些家庭甚至整日整夜開著空調,這讓身體對于季節(jié)的感應及適應能力大大降低,導致自我排汗功能減退。因此,如果室內可以保持身體微微發(fā)汗,建議不要開空調或定時關掉空調,保持室內通風,讓汗自然排出體外。
二、適當曬太陽。
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在夏季對陽光“嚴防死守”。實際上,陽光是讓人體主動出汗的最佳“能動劑”,不僅能加快人體新陳代謝,還能促進鈣吸收,一舉兩得。當然,也不能把身體暴露在毒辣的正午陽光下,最佳的曬太陽時間是上午6~10點和下午4~6點,每天15分鐘左右,走到室外,激發(fā)汗液排出。
三、多洗溫水澡。
有些人夏季喜歡沖冷水澡。在冷水刺激下,皮膚毛孔會迅速收縮,大大影響排汗。適溫的熱水澡可以加快皮膚和肌肉血管的血液循環(huán),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于身體排熱。寒涼體質的人群還可以將相關的中藥材,如生姜、艾葉等放入浴缸泡熱水澡,讓身體發(fā)汗。長期這樣做還可有效改變寒性體質。
四、從膝蓋開始自我發(fā)熱。
老年人和老寒腿人群,在夏季可以佩戴一個讓身體自我發(fā)熱的護膝,讓人體自發(fā)生熱,深入到皮膚深處,并通過排汗將毒素排出體外,起到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活化細胞、調節(jié)神經的作用。
五、“反序運動”促進排汗。
雖然夏天天氣炎熱,但適量運動還是有必要的,除散步、打羽毛球等常規(guī)運動外,還可以嘗試如倒走這樣的反序運動。倒走前,活動全身關節(jié),做足熱身運動;隨著腳步后移,擺動雙臂,以達到活躍身體、產生熱量并排出汗液的目的。需注意的是,倒走時要時刻關注身后的情況,以免不慎摔傷,建議每天清晨走15分鐘即可。
健康出汗只需要達到持續(xù)、均勻、微汗的標準即可,不建議為了出汗而做大量劇烈運動或故意不乘涼,導致大汗淋漓,這樣可能會導致脫水、中暑等問題,不僅對身體健康無益,反而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