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哪些部位最該“捂” “春捂秋凍”是中醫(yī)養(yǎng)生中的重要部分。那么,春捂最應該“捂”哪些重要部位呢? 1、手腕 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穴—神門穴,而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能夠強化臟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 神門穴位置:在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內側。 2、腰眼 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常出現腰酸軟、怕冷、尿頻或容易困倦疲乏。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腎俞穴位置:取穴時通常采用俯臥姿勢,腎俞穴位于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3、肚臍 中醫(y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以經常在肚臍熱敷。另外,還可在中脘穴(位于臍上4寸)和胸骨下劍突連線的中點處熱敷,有助于胃腸保暖。 4、小腿 有些人在天氣寒冷時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惡心、嘔吐等,中醫(yī)認為這種表現屬于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足臨泣穴位置: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 陽輔穴位置: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jié)上方四寸的位置。 別“捂”過了頭 “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過了頭,同樣對健康不利。另外,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強調脫衣要“遞減”,即衣物增減既要視天氣的變化情況而定,也要根據自身的體能素質。春季氣溫日差較大,早晚較冷,此時可適當捂一會兒。而晴日的中午時刻,氣溫一般都在10℃以上,此時可適當減衣服。一般來說,春季可以讓居室溫度適當高一點,被子也要適當厚一點。 愛美女人別過早換裝 肩周炎、膝骨關節(jié)病是女性高發(fā)的疾病,分析原因與穿著也有很大關系。很多愛美的女性在氣溫回暖之后,早早地脫下棉衣。這些行為為此后肩周炎疾病的發(fā)生埋下了隱患。年輕時不注意保暖,空調房間穿超短裙、無袖的衣服,肩關節(jié)、膝關節(jié)不能有效保暖,年齡大了之后就會出現骨關節(jié)病。 女屬陰,男屬陽,一般在50歲以前,男性相對怕熱,女性相對怕冷。更年期之后女性也可能出現陰虛火旺的現象。所以愛美女性要注意保暖,避免上了年紀以后,肩周炎、膝骨關節(jié)病發(fā)生。 春捂最佳穿衣原則 “上薄下厚”是春捂最佳的穿衣原則。這是因為人的陽氣根于腎,春季隨著陽氣回升,腎中陽氣也會逐漸升發(fā),而腎居腰府,陽氣從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風寒入侵,陽氣就會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環(huán)受到阻礙,出現腰膝酸軟、疼痛麻木等癥狀。因此初春時節(jié),人們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謹記“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則,即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而上身略減則無大妨礙。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sykyb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