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海(Caspian Sea),位于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屬性為“海跡湖”,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但是里海擁有和海洋一樣或相似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海運業(yè)發(fā)達。里海表面約低于海平面27米?拷厦,最大深度為1,025米。里海經過伏爾加河-頓河運河可以到達亞速海、黑海、地中海和其他大洋,根據(jù)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提出的‘歐亞運河’計劃未來將啟動,直接連接黑海和里海,為里海沿岸國家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出?诤椭坪饫锖K。里海,俄語作Kaspiyskoye More,波斯語作Daryaye Khezer。海的東北為哈薩克斯坦,東南為土庫曼斯坦,西南為阿塞拜疆,西北為俄羅斯,南岸在伊朗境內,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屬海跡湖。位于遼闊平坦的中亞西部和歐洲東南端,西面為高加索山脈。整個海域狹長,南北長約1200公里,東西平均寬度320公里。面積約386400平方公里,相當全世界湖泊總面積(270萬平方公里)的14%,比著名的北美五大湖面積總和(24.5萬平方公里)還大出51%。湖水總容積為76000立方公里。里海湖岸線長7000公里。有130多條河注入里海,其中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和捷列克河從北面注入,3條河的水量占全部注入水量的88%。里海中的島嶼多達50個,但大部分都很小。海盆大體上為北、中、南三個部分。
最淺的為北部平坦的沉積平原,平均深度4至6米。中部是不規(guī)則的海盆,西坡陡峻,東坡平緩,水深約170至788米。南部凹陷,最深處達1024米,整個里海平均水深184米,湖水蓄積量達7.6萬立方公里。海面年蒸發(fā)量達1000毫米。數(shù)百年間,里海的面積和深度曾多次發(fā)生變化。里海為沿岸各國提供了優(yōu)越的水運條件,沿岸有許多港口,有些港口與鐵路相連系,火車可以直接開到船上輪渡到對岸。里海在這一地區(qū)交通運輸網中以及在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中也具有重大意義;其優(yōu)良的海濱沙灘日益被用作療養(yǎng)和娛樂場所。
里海位于高加索山脈以東,制約著中亞巨大、平坦的土地。
里海的水位
里海的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北部水位高低之差為2~3米,中部和南部僅有20~50厘米,最大也不超過1.5米。里海的水溫,夏季南北水域基本相同,為26℃左右。冬季北部水溫0℃以下。南部的平均溫度為8~10℃,北部淺水區(qū)每年冰期2~3個月。里海的風增減水十分顯著,伏爾加河三角洲海域,有時風減水達4~5米,風增水也可達2米。
里海位于荒漠和半荒漠環(huán)境之中,氣候干旱,蒸發(fā)非常強烈。據(jù)統(tǒng)計,里海每年的進水總量為338.2立方公里,而每年的耗水量則為361.3立方公里,進得少,出得多,出現(xiàn)了入不敷出的“赤字”,湖水水面必然會逐步下降。1930年湖的面積為42.2萬平方公里,到1970年已經縮小到37.1萬平方公里了。
水位的長周期和超長周期的顯著變化是里海最引人矚目的現(xiàn)象。里海研究較吸引人的方面為依據(jù)考古、地理和歷史方面的證據(jù)再現(xiàn)許多世紀中的長期水位變動。研究證實,里海水位變動幅度似乎從西元前1世紀以來至少達到7米。這些長期變動的主要原因是決定水的補給(河流注入與降水)和損失(蒸發(fā)與流往卡拉博加茲戈爾灣)之間平衡的氣候條件。7~11世紀間,出現(xiàn)較低水位。里海19世紀初期的水位要比4000~6000年前的水位低22米。1930~1957年間,由于伏爾加河上建水庫,工農業(yè)過量用水,氣候干燥等影響,致使水位又下降。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里海水位保持在-28.5米左右。在90年代初,里海海面低于海平面27米。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春夏高而冬季低,年變幅可達33厘米。
水位下降是由于氣候變化減少河流注入而增加了蒸發(fā)--窩瓦河上建設水庫加重了這一情況--也由于灌溉和工業(yè)對河水的消耗。水位上升則與導致窩瓦河注入量增加的氣候因素有關,該河若干年來的注入量一直大大高于平均值。海面降水增加和蒸發(fā)減少也促成這一現(xiàn)象。
里海的水位上升之謎
里海位于歐亞大陸之間,南岸屬于伊朗,東、北岸屬于哈薩克斯坦、西岸屬于俄羅斯。在其西岸有個古老的卡斯比(Caspii)部落,故稱共為卡斯比海(CaspiiSea)。由于它僻處內陸,不與大洋相連,故在漢語中稱其為里海,就像杭州西湖中的里西湖一樣,是根據(jù)其地理特征而得名的。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它長約1200公里,寬平均為320公里,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等大小130多條河的河水流入。
里海因地處歐亞大陸的干燥地帶,水的蒸發(fā)激烈,海面不斷下降,面積不斷縮小。據(jù)歷史記載,1929年時里海的面積為42.2萬平方公里;1970年縮小到37.1萬平方公里,水位低于大洋平面28.5米,這應該是正常的現(xiàn)象。
但令人驚奇的是,里海的水位是不穩(wěn)定的,它好像有周期性漲落的奇妙現(xiàn)象。自1830年以來,大約在一個世紀內,里海的水位呈上升趨勢;但進入1930年以來,里海的水位又開始下降。為此,前蘇聯(lián)為使里海水位不再下降,曾于70年代末計劃將西伯利亞的河水引入里海。
這個“河水逆流計劃”受到一些學者的反對,認為這樣做會弄亂西伯利亞的中亞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果計劃沒有實現(xiàn)。但過了20年之后的今天,里海水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莫名其妙地上升了,而且如何處理因水位上升造成的災難卻成為當務之急。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里海水位下降時期,其沿海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例如,巴庫的油田開采,斯姆卡托的石油精煉加工,舍甫琴柯包括鈾礦開采在內的原子能電站等,都因里海的水位上升而受到影響。
1940年至1976年,是里海水位大幅度下降時期,但到了1978年又開始上升。據(jù)1994年11月29日俄羅斯《消息報》稱,里海的水位比1929年時高出了2米多,造成里海西北部的阿斯特拉罕州土地被減少十分之一。
阿斯特拉罕州人口大約有100萬,其中有90%的居民居住在里海沿岸和伏爾加河三角洲地帶。過去里海水位每年僅上升15厘米左右,而在1994年卻超過了40厘米,而且事態(tài)越來越嚴重,使該州的許多人成了“水上生活者”,過著《魯濱遜飄流記》般的生活。
里海水位上升,受影響最大的是東、西、北的俄羅斯地區(qū),當然南岸的伊朗也受到一定的牽連。如位于里海南岸的伊朗拉什特,那兒原是魚子醬的生產基地,現(xiàn)在由于里海水位上升而被淹沒,成了威尼斯式的城市。
那么里海的水位為何上升呢?
據(jù)阿斯特拉罕市水文水利研究所所長瑪麗婭·米羅耶德娃女士說,里海水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氣象條件的變化或地殼構造的變動;海陸和大氣的相互作用等,但還未作出明確的結論。
里海水位上升至今仍是一個謎。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sykyb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