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殼郎:“自然界清道夫”養(yǎng)成記
屎殼螂,學名蜣螂(Geotrupidae),也有很多人叫它屎虼(gè)螂、推丸等,屬鞘翅目金龜子科糞金龜亞科。世界上約有2300種蜣螂,分布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大陸。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xiàn)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有一定的趨光性。鉆進牛糞里的蟲類,可以將糞便滾動成球狀,推行向前。主要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又名“莫多昇”。
屎殼郎:“自然界清道夫”養(yǎng)成記
勺狀頭型的昆蟲,可將糞便變成球型。它們將卵產(chǎn)在此球狀糞便上并將卵掩埋。這樣可使幼蟲在孵化時,有現(xiàn)成的食物供應。大多數(shù)蜣螂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它常將糞便制成球狀,滾動到可靠的地方藏起來,然后再慢慢吃掉。一只蜣螂可以滾動一個比它身體大得多的糞球。
食物
屎殼郎推糞球是為了繁殖后代。別看糞便臭不可聞,對于屎殼郎的寶寶來說,可是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食物。寶寶還沒有出世.媽媽就為它們準備了最豐盛的食物。一堆大象的糞便,能夠養(yǎng)活7000只屎殼郎呢,這么多屎殼郎聚集在一堆食物上,如何能相安無事呢?
它們自有分配食物的辦法:那就是每只屎殼郎把自己身下的糞卷成一個球,然后將這份“口糧”滾回挖好的洞穴中,然后再把卵產(chǎn)在糞球上,供若干天后出生的寶寶慢慢享用。所以,哪里有屎殼郎,哪里的糞便就會被清理得一干二凈,毫不起眼的屎殼郎竟然是大自然中打掃衛(wèi)生的“清潔工”呢!真該向屎殼郎說聲謝謝。
繁殖規(guī)律
處于繁殖期的雌蜣螂則會將糞球做成梨狀,并在其中產(chǎn)卵。孵出的幼蟲以現(xiàn)成的糞球為食,直到發(fā)育為成年蜣螂才破土而出。植食性蜣螂以甘甜的樹汁為食,雌雄交配后,雌蜣螂把卵產(chǎn)在腐葉土里,約10天后,幼蟲便破卵而出,以腐葉土或動物糞便為食,幼蟲不斷成長,第二年七月化為蛹,約20天后變?yōu)槌上x。蜣螂屬昆蟲綱、鞘翅目,體黑色或黑褐色,體表有堅硬的外骨骼,復眼發(fā)達,咀嚼式口器,觸角鰓葉狀,有3對足,足適于開掘,有2對翅,前翅角質(zhì)化,發(fā)育方式為完全變態(tài)。
進食規(guī)律
在非洲大草原上,當雨季雨后的第四天夜里,成千上萬只蜣螂就會從地面鉆出來。大雨過后,大象貪婪地享用著新生的植物,可是消化系統(tǒng)難以承受這突然增大的負荷,不少吞下去的食物又奉還到地面上。巨蜣螂是蜣螂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它的食物來源主要依靠大象的糞便。
每天,大象們在平原上留下數(shù)百噸象糞,后面跟隨著蜣螂大軍。一部分象糞被埋入地下,蜣螂的勞動使得土地肥活起來。這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巨蜣螂在其中擔負著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