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耐煩 愛比較 教育專家最頭疼9種家長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與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李 君
為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家長們往往從十月懷胎就開始學習各種教育理念。其實,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影響,莫過于生活中的“言傳身教”。而一些不正確的言談舉止,往往會讓孩子潛移默化地“變壞”,家長卻渾然不覺。在教育專家眼里,以下9中行為是作為家長的大忌。
不耐煩
為生活打拼的新爸媽往往頂著生活的壓力,下班回家,更容易對孩子失去耐心。比如孩子哭了,會順口說出“怎么老是哭,真是個煩人精”。家長的不耐煩有自己的理由,但一時的發(fā)泄卻會在孩子心中埋下不被愛的陰影。如果不想孩子沒有耐心,那就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吧。
不回避
總跟愛人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當著孩子的面吵翻天,家長的敵對、爭吵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心理學家尼古拉斯·瓦爾什博士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總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會影響孩子大腦發(fā)育,可能導致他們成年后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夫妻間有矛盾要解決,應(yīng)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盡量控制情緒,不要任意發(fā)泄。如果非吵不可,也應(yīng)避開子女。
太大方
許多家長對自己苛刻,舍不得吃穿,卻對孩子很大方,尤其是在“富養(yǎng)女”的指導思想下,不少父母對女兒慣得更厲害。但是,家長這種“偏執(zhí)”的溺愛,會使孩子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
不關(guān)心
孩子放學,父母總會習慣性地問:“今天在學校過得怎么樣?”但若一邊問,一邊整理房間或繼續(xù)工作,就好像在告訴孩子,我只是隨便問問,并不關(guān)心你的答案。孩子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并學會了敷衍。
愛比較
自古至今,中國孩子都生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之下,父母也有意無意地把“誰家孩子比你強”掛在嘴邊。家長總是拿其他孩子為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一方面會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別人比較上,以至于容易受他人影響;另一方面,孩子可能養(yǎng)成善妒的壞習慣。
愛抱怨
父母做菜咸了抱怨、家里停水停電抱怨、配偶忘了買菜也抱怨……抱怨就像流感一樣會傳染,尤其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家長總抱怨,孩子長大后就會變得只會責備和埋怨別人,不會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問題。
無秩序
比如,開車帶孩子出門,在沒有攝像頭、沒警察的地方闖紅燈,這無疑是在告訴孩子:只要不被抓住,做什么都可以。
亂丟東西
如果家長回家就把衣服、包隨手亂丟,早上起來花十來分鐘才能找出成對的襪子,這樣隨手亂丟東西的壞習慣,會讓孩子養(yǎng)成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的習慣。
言行不一
有些人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出門卻跟老人、兒童搶位子;在家教育孩子要愛護公物,到公園卻肆意踩踏草地,或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造型。家長說一套做一套,孩子長大后會很難堅守自己的道德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