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情感 > 婚姻兩性 > 正文

        中國同性戀占比及生活現(xiàn)狀

        2017-07-10 16:39:4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同性戀最大的壓力來源,調(diào)查顯示,35 5%的人認為來自家庭的壓力,傳宗接代的責(zé)任;14 2%的人覺得想到這條路會讓自己孤獨終老便會壓力巨大。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同志戀情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很多同志也敢于表達自己的愛。這對真“基友”的瘋狂之舉也獲得了大量網(wǎng)友的祝福。一位微博網(wǎng)友評論到“敢于走出這一步才能走完一輩子,真愛無敵!”不管是在哪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同性戀,為此同性戀也成了現(xiàn)代很普遍的一種問題。那么中國同性戀目前到底有多少人呢?同性戀的特征又是什么?你有了解或這些問題?下面就由小編給你一一解答吧。

        中國同性戀目前有多少人

        “許多孩子是在父母‘逼婚’的狀況下表明身份的。家長如何看待孩子的同性戀,”民間組織“同性戀親友會”的負責(zé)人說。目前,隨著中國父母對同性戀子女理解和寬容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同性戀者敢于公開性取向、拒絕“形式婚姻”。據(jù)專家估計,我國同性戀人口在1300萬到6500萬之間。

        中國同性戀者約占總?cè)丝诘?%~5%

        在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感嘆“每逢佳節(jié)被逼婚”時,可想而知,小凱(化名)的父母聽到他說“這輩子不會和女孩子結(jié)婚”,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才能接受這一現(xiàn)實。

        23歲的小凱來自河南省平頂山市農(nóng)村,是家中獨子。去年他向父母表明自己的性取向,父母極為不解,認為他有毛病。但經(jīng)過小凱的努力解釋和他們自己的咨詢,這對農(nóng)民夫婦帶著些許無奈接受了事實。

        受臉面、傳宗接代和傳統(tǒng)婚戀觀念等的影響,很多中國父母即便理解和寬容像小凱這樣的孩子,總還是心存遺憾。

        專家估計,同性戀者約占總?cè)丝诘?%~5%,在人口大國的中國,這是一個相當(dāng)大的數(shù)字,他們的存在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中國的傳統(tǒng)儒家文化,對同性戀是持不認同態(tài)度的。

        “父母一直逼著我交女朋友,逼著我結(jié)婚,為了應(yīng)付他們,我曾帶了個女孩回家。但我實在不想再欺騙他們,也不想傷害別人。”小凱說。

        小凱有這樣的勇氣,也得益于外部環(huán)境的日益寬松。近5年來,旨在促進同性戀者的親友之間交流的民間組織“同性戀親友會”堅持組織同性戀親友懇談會。目前,11場懇談會正陸續(xù)在中國內(nèi)地11個城市舉行。

        組織負責(zé)人阿強(化名)說,4年前第一次組織同性戀親友懇談會時,只有5位父母參加。如今,11場活動,場場都有近百位親屬參加交流,大多為父母。“許多孩子是在父母‘逼婚’的狀況下表明身份的。”他說。

        小凱參與組織了河南鄭州的同性戀親友懇談會。他說:“對許多同性戀者來說,只要父母家人理解了,壓力就小多了,生活環(huán)境也輕松了許多。至于一些外人不理解或投來異樣的目光,我并不在乎。”

        越來越多的同性戀者敢于公開性取向

        隨著中國父母對同性戀子女理解和寬容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同性戀者敢于公開性取向、拒絕“形式婚姻”。那么生活中有多少同性戀群體,然而,僅僅30年前,同性戀還被認為是變態(tài)、精神不正常,甚至是耍流氓。他們中許多人以結(jié)婚來掩蓋自己的性取向。52歲的阿義(化名)就是其中一員。

        中國同性戀生存狀況調(diào)查報告

        關(guān)于會對誰說出自己的同性戀身份,8.5%的人表示不會介意,對所有人都說;29%的人只會對要好的朋友說;只有1.3%的同性戀者會對家長說;有11%的同性戀者只會對陌生人說自己是同性戀;還有50.2%的人不會對任何人表明自己是同性戀。

        雖然同性戀者的感情和異性戀者的感情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區(qū)別,但面對巨大的壓力,作為同性戀者,無法向任何人表明自己的真實性傾向,不得不過雙重生活。而當(dāng)他們對周圍每一個人隱瞞住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時,又覺得非常孤寂,這是同性戀人群的普遍困擾。

        同性戀最大的壓力來源是家庭

        同性戀最大的壓力來源,調(diào)查顯示,35.5%的人認為來自家庭的壓力,傳宗接代的責(zé)任;14.2%的人覺得想到這條路會讓自己孤獨終老便會壓力巨大;26%的人覺得最大的壓力來自于他人的異樣眼光;12%的人覺得最大的壓力來自于對艾滋病等傳染病的恐懼;還有12.3%的人覺得同性戀沒什么壓力。

        家長這一個關(guān)是很不好過的。這是個很大的問題,特別涉及傳宗接代,他們就覺得不能讓孩子當(dāng)同性戀,我國首位站出來公開支持兒子性傾向的母親吳幼堅認為,很多父母都是都是強迫孩子改變,而且理由都很足:“我都是為了你好,我是為了你的將來考慮,你年紀小,還年輕,考慮事情不周到。你現(xiàn)在就以為情啊愛啊之類的,到時你們老了,就會覺得孤孤單單?,F(xiàn)在又沒有法律保障,又沒有后代,到時候我們死了你怎么辦?”這些是非常普遍的觀點,因為養(yǎng)兒防老、傳宗接代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本來獨生子女的父母就已經(jīng)覺得孩子很孤單了,現(xiàn)在他還搞同性戀,那孩子以后就會只有自己一個人了,沒有伴,孤孤零零,父母都不放心。”而中國傳統(tǒng)的“面子”文化和“湊熱鬧”的習(xí)慣也是父母難以接受孩子是同性戀的一大原因。有些人被揭露出來是同性戀,往往連累到父母被人指指點點,這也是父母不愿意面對的。

        很多父母知道自己孩子是同性戀之后,覺得沒法向親戚朋友交代,這又是一個新的難題。所以說孩子出柜了,就輪到父母入柜了。輪到父母要遮遮掩掩,不知道怎么辦。一方面,父母要向親友說出來就等于是父母出柜了;但是如果父母躲在柜里,他這邊又知道孩子的事,那邊又不能讓別人知道,夾在中間,壓力很大。

        近六成同性戀者面對他人歧視很傷心

        假如因為自己是同性戀而被他人歧視,有56.3%的人會因此很失落很傷心;25.6%的人會坦然對對方說出自己的心聲;14.7%的人會對對方還以歧視的態(tài)度;還有3.4%的人覺得無所謂,自己就是自己。

        公平地講,同性戀作為一種不侵害社會、不違反法律的社會現(xiàn)象,只是一種少數(shù)人的生活方式,按道理是應(yīng)該被允許的。但在中國,多數(shù)人還是對同性戀者還是心懷抵觸,認為異性相吸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guī)律,甚至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在同性戀者來看,別人的另類眼光是一種強大社會壓力,他們害怕來自外界的歧視和排斥,所以在中國,很多同性戀者是低調(diào)地、隱蔽地,帶著負罪感存在和生活著。

        找異性結(jié)婚 近80%的同性戀都這樣做

        如果身邊有同性戀朋友與異性結(jié)婚,25.8%的人覺得是必然的,很多同性戀最終會結(jié)婚;37%的人對此表示理解,并說或許自己也會這么做;3.3%的人鄙視他們,說他們不夠堅持;有10.5%的人感到悲哀,壓力實在太大;14.1%的人同情他們,認為他們結(jié)婚也并不快樂;6.4%的人感到失落,這種消息總是打擊他的信心;有2.9%的人感到憤怒,認為他們是偽同性戀。

        有絕大半的同性戀者認為自己還是會結(jié)婚,阿濤和男友相戀3年分手,原因是男友結(jié)婚了;阿強和男友相戀13年分手,原因是男友結(jié)婚了……很多時候,這些同性戀的婚姻并不是自己主動要求的。我們國家的傳統(tǒng)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很多沒出柜的同志到了適婚年齡總是會被家里人逼婚,如果沒有男/女朋友,家里就會頻繁的安排相親會。有些同志即使出了柜,父母親也不愿意承認孩子的性傾向,還是希望借助異性婚姻讓孩子能夠“改正”。迫于家庭的壓力,親情的壓力,很多同志都妥協(xié)了,選擇了異性婚姻。有些習(xí)慣于隱瞞性向的同志甚至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完美的擋箭牌而欣喜莫名——結(jié)了婚,自己的性傾向不會暴露了。

        雖然與女人結(jié)婚,掩飾自己是同性戀身份的這種生活方式是很多同性戀的選擇。但也有人質(zhì)疑,同性戀與異性結(jié)婚,真的能夠幸福嗎?也有很多同性戀者認為,用婚姻作屏障是不道德的。“自己想愛的,根本不能、不敢去愛;而自己不愛的卻要強作歡顏!妻子是無辜的!而我無異于‘行尸走肉’。這無愛之婚姻,何處是盡頭!”不少中年“同志”坦承,在結(jié)婚后漫長的生涯中,不僅自己備受道德和精神上的折磨,他們各自的妻子兒女也受到巨大的傷害。

        目前“同性婚姻”在中國還是不可能的。在這種現(xiàn)實面前,更多年輕“同志”會慢慢嘗試讓親友接受自己的真實傾向,避免走進傳統(tǒng)婚姻的悲劇輪回。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