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管用的“戀愛技巧”是什么?
大多數(shù)“單身汪”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都會斬釘截鐵地回答:“當然準備好了。”然而,他們會悲情地歷數(shù)單身的壓力:父母親友的催婚、企業(yè)對于大齡單身者(尤其是女性)的歧視,以及如影隨形的孤獨感……而一份足夠“好”的愛情,就是救苦救難的良藥。
越是渴求,越是求而不得,因為在積極做著各類“脫單”功課的同時,內(nèi)心的沖突不曾化解,以至于南轅北轍。沖突的最重要的來源是原生家庭,當你與原生家庭之間缺乏邊界,真正的親密關系就很難建立。
在電影《灰色花園》中,母女二人住在年久失修的舊宅里相依為命,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她們的情感世界完全自給自足,兩人共生依存,沒有個人邊界、沒有隱私,保持著母嬰世界的靜止狀態(tài)。原本明艷動人的女兒在遭遇失戀打擊之后,就躲回了這個子宮一般的溫室中,再也無法走出家門,以成年人的姿態(tài)來重新開始一段感情。
與父母的關系太“好”,會讓已成年的孩子在潛意識中拒絕親密關系,因為任何外在因素的進入,都會打破母嬰世界的平衡。
時下經(jīng)常被討論的“媽寶男”正是如此,對母親言聽計從,看似孝順,實則缺乏自我,讓母親參與了他整個婚戀過程,用母親的視角來看待和處理本該自己去親身體驗的關系。他們戀愛結(jié)婚的動機是“我媽媽急著抱孫子”,而不是已經(jīng)做好準備,迎接人生的新階段。
而那些在原生家庭中深受傷害的孩子,比如目睹了父母離異、爭吵、外遇、家庭暴力等,長大后也常常因為無法釋懷而“走不出去”,一方面擔憂重蹈父母的覆轍,另一方面則恐懼下一代重復自己的“宿命”。
電影《茉莉花開》中的故事就體現(xiàn)了這樣的焦慮感。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性格差異多大,對家庭的叛逆感多強,一家三代女人的命運卻驚人一致,情感之路總要經(jīng)歷種種不堪,欺騙、拋棄、背叛,不能如自己所愿。
其實,這并不是“宿命”或“輪回”作祟,當你心懷恐懼地處理一段關系,斬釘截鐵地拒絕也好,如履薄冰地接納也好,都很容易犯下同一個錯誤——遠離自己的真實感受,一味地焦慮和懷疑,成為“愛無能”。
只有耐心化解掉原生家庭留下的舊傷和“未完成情結(jié)”,才可能建立起愉快健康的親密關系。
1、學會適當?shù)?ldquo;丟人”
在微博上看過這樣一句話:“喜歡一個人,別糾結(jié),直接去親他一口!如果他也對你有意思,你們就成了,如果他沒有意思,那你不管怎么說也親到了,沒虧~”
對于那些從小被教育要矜持穩(wěn)重的姑娘而言,這比登天還難,她們連最含蓄的主動表白都無比抗拒:“萬一被拒絕怎么辦,太沒面子了!”但是,無論是在相互試探的曖昧期,還是正式確定了關系之后,都需要雙方的平等互動。即使不習慣主動,至少也需要適當?shù)幕貞?。因為你的矜持,在對方的眼里也許就是冷淡。
真實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能幸福開心,丟點兒人又何妨呢?
2、停止移情和投射
眼前的這個人抑或這段關系,有沒有讓你想起過往的某一段經(jīng)歷,你又是否在以慣用的方式來應對?
移情和投射,會讓關系變得很沉重。你不斷回放重演著讓自己痛苦的劇情,對方也不得不為你的過去而負責。此時,技巧就成了一個保護罩,你期待通過變得世故成熟,學一點小心機,來確保自己不再受傷,卻很難如愿。
只有充分尊重自己當下的感受,用新的視角來看待自己和對方,才能走出這個怪圈。
這里提供一個簡單的轉(zhuǎn)念練習:
當你又感到受傷時,試著去和自己對話,找到受傷的原因,比如“我覺得他不重視我”“我覺得我不值得被愛”,然后放下這個念頭,問一問自己,“我愛我自己嗎?我重視我自己嗎?我值得被愛嗎?”找到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也許你就找到拯救人生的入口。
3、給自己和對方多一個機會
水至清則無魚
一言不合就拉黑,發(fā)現(xiàn)一個小缺點就直接打零分,不給任何解釋的余地……有句古話說“水至清則無魚”,太過耿直的姑娘,在感情方面的坎坷也更多。相反,接受度越廣,選擇就越多,如果適當接受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存在,允許自己和對方在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方式來投入和接受感情,關系會更具靈活性。
任何兩個人之間都會有差異,而親密關系會把差異放大為矛盾。比如,你認為微信上那個微笑的表情表示的是話不投機的“呵呵”,而他認為那只是微笑而已,那么聊天中當他發(fā)了這樣一個表情時,你就很有可能誤會生氣。
別急著下結(jié)論,耐心聽對方把話說完,并確定你真的聽懂了。
溫馨提示:在戀愛技巧方面,有時候你給對方一個小小的機會,也是可能會擦出愛的火花,多加嘗試,給予對方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