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坑殺秦軍降卒之謎 項羽真坑殺了二十萬秦軍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夜里,北宋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在萬歲殿駕崩,年紀剛剛滿五十。太祖的死訊傳出后,舉國嘩然,街頭巷尾物議洶洶。按理說死亡乃人生最終而且是惟一歸宿,無論你是位列九五之尊、榮耀無比的帝王,還是沿街乞討、吃上頓愁下頓的“犀利哥”,大限一至,都要到閻王爺那兒簽到,這本是人生在世極為難得的、最為公平的一件事。宋太祖亡于五十歲英年,死前身體健壯,殞命那日上半夜還好好的,下半夜卻一睡不醒,按今人的理解叫猝死。在沒有“三高病狀”概念的中古時代,人均壽命不長,五十歲死去或許也不算早逝,那么,這起看似正常的死亡為何會引發(fā)如此多的關(guān)注?在當時乃至后世有如此多的流言蜚語和猜疑揣度呢?
關(guān)于趙匡胤之死,《宋史·太祖本紀》只有寥寥兩句話,可謂惜墨如金:一·“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二·“受命于杜太后,傳位于太宗”。杜太后是太祖趙匡胤之母,太宗趙光義是太祖一母同胞的親弟弟?!靶纸K弟及”在卷帙浩繁的中華史料里也并非沒有先例,然而,一眾多如牛毛的稗官野史、私家著作、論史筆記卻繪聲繪色,眾說紛紜,幾乎質(zhì)疑了一千余年。當時以及后世的學者對此事不依不饒,極力搜尋此事件中的蛛絲馬跡,讓這樁早已蓋棺定論的死亡事件更顯迷霧重重、波翳云詭。
趙匡胤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相對而言,亦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恢宏大氣的政治家。雖然他的江山得來似乎有點不夠光明正大,有乘人之危的嫌疑,但他善待功臣,禮遇后周舊戚,與民生息,倡導文教,尊重讀書人,首創(chuàng)偃武修文的文官制度,至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相對于五代十國時期各割據(jù)政權(quán)“輪番登臺唱戲”的混亂局面,立國16年后,北宋逐漸恢復戰(zhàn)爭的瘡痍,社會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他理所當然地受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擁戴,也為后世史家、學者所贊譽推崇。他死時正當年富力強、精力充沛、經(jīng)驗豐富的盛年,本該大展宏圖,正意欲北上收復“煙云十六州”,南下飲馬長江,誰料老天吝嗇,不愿再寬限他幾年,壯志未酬身先死,這也是人生無奈之事。太祖的死,在當時已引起軒然大波,一直到今天,都是個無解之謎。
錢塘(杭州)人文瑩是北宋初期一位關(guān)心時政的高僧,著有一部名為《湘山野錄》的筆記體野史,專門搜集記錄北宋初年直至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時的朝野秘聞、軼事。該書資料翔實,下筆嚴謹,有一定可信度和史料價值,正可彌補正史不足之憾。他在文中記述道:(白話大意)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夜里,太祖趙匡胤突然感覺心緒不寧,起坐難安,于是他來到湖邊觀看天象。剛開始夜空晴朗,月明星稀,說來也怪,忽然間一陣陰風刮將來,端的是狂風呼嘯,飛沙走石,鴉鵲驚飛,陰云四合,轉(zhuǎn)瞬之間天空中竟然飄飄灑灑降下棉絮般的雪片,一地的亂瓊碎玉。太祖見此景心中不悅,一件往事涌上心頭:北宋建立之前,趙匡胤還是后周的一位大將,任殿前都指揮使要職,也就是拱衛(wèi)京師的御林軍首領(lǐng)。他曾經(jīng)和一位道士很是投契,互相賞識,相交很深,這位道行高深莫測的世外高人曾經(jīng)預言老趙有作皇帝的命。后來趙匡胤果然登基當了皇上,正想好好酬謝一下這位預言奇準的故交,誰知這位料事如神的道士朋友卻去如黃鶴,渺無蹤影。16年后,這位道士突然現(xiàn)身,兩人再次見面,飲酒敘舊。席間宋太祖問那老道,自己還有幾年陽壽?道士閉目拈須緩緩答道,今年十月二十日夜里,如果天氣晴好,你就還能活12年。假若那夜天氣不好,或雨或雪,你就要趕緊安排后事了。
看著陰霾四起,天氣霎那間由好變壞,雪粒驟降,實非祥瑞之象,一種不祥的預感充溢心胸。太祖匆匆返回萬歲殿,召來弟弟光義,在殿里對酌壓驚,杯來觥往,喝的倒也暢快。忽然,太祖睜大雙眼,指著光義,似乎有話要說。光義將宦官、宮女統(tǒng)統(tǒng)趕出殿去,或許是兄弟二人有要緊話說,欲避人耳目。退避、守候在殿外的人們遠遠觀望,但見屏風之后,燭光搖曵,人影散亂、恍惚迷離,影影綽綽看到光義時不時離席,做出謙讓不能勝任的推卻姿態(tài),他步履蹣跚,好似喝醉酒步態(tài)不穩(wěn)的樣子。這時天已三更,燭光瑩然,寒氣襲人,夜空中雪舞瓊瑤,紛飛的雪花下得更大,一陣緊似一陣,地面積雪已有數(shù)寸。睡眼惺忪的內(nèi)侍、宮人們隱隱約約聽到太祖用他那把須臾不離身的玉斧斫著雪地,他一邊砍雪,簌簌有聲,一邊高聲叫道“好做,好做”!之后就悄無聲息,好像睡著了似的。晉王趙光義也睡在里面,四周萬籟俱寂,大雪無痕,僵立雪中的人們都不敢進去查看、服侍。突然間傳出話來:皇上死了。光義接受遺詔,在太祖靈柩前即了帝位,成為宋太宗。這便是“燭影斧聲,千古之謎”的由來。
這段文字是記錄或質(zhì)疑太祖之死最早的原始資料,脈絡清晰,情節(jié)詭譎,象是宮內(nèi)目擊者傳出的消息,主觀臆測的成分似乎較少,字里行間也留下許多謎團:按大宋律例,任何人不得留宿宮中,貴為親王的趙光義也不可以留在宮內(nèi)睡覺,而他居然留在宮內(nèi)過夜;內(nèi)侍、宮女不得離開皇上身邊一步,那一刻竟然全數(shù)離開;燭光下紛亂的身影,驚悚怪異的斧聲,以及太祖趙匡胤含義莫名,似有怒氣的“好做,好做”的呼喊,侍衛(wèi)、宦官、宮女們竟無一人進去看個究竟······這顯然有違常情的一幕無疑告訴人們,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血腥謀殺。其驚險殘忍的程度,遠遠超出殿門之外人們所看到的兄弟把酒言歡、醉意朦朧的“溫馨場面”、撲朔迷離之情景。目的?只有一個,當然是為了至高無上的皇位。
關(guān)于宋太祖之死,歷來有不同說法。太祖死后42年,偉大的政治家、歷史學家司馬光降生。司馬光作為一位正統(tǒng)的歷史學家,為避尊者諱,當然不敢倒捋虎須,去觸趙家瘡疤。他在《資治通鑒》里極力為趙光義開脫,然而總有些欲蓋彌彰、破綻百出,無法洗脫、掩蓋光義篡奪謀逆的罪責。不知這位治學嚴謹?shù)膫ゴ髮W者有意還是無意,他在其編撰的另一部語錄體論史筆記《涑水記聞》中記錄的一段小插曲,看似就事論事,卻暗藏機鋒,兩相對照,難以自圓其說:太祖去世時,城上已敲四遍更鼓,宋皇后叫太監(jiān)頭子王繼恩去把皇子趙德芳叫來,誰曾想這王繼恩卻打起了小算盤,他心想太祖早已有意傳位于精明干練的晉王趙光義,自己有責任通知他,于是他匆匆去找光義,光義聞言大驚,猶豫不決,拿捏不定,王繼恩見狀大喝一聲:“再猶豫,皇位就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一語點醒夢中人,光義這才下定決心,二人頂風冒雪步行到宮里,聽到急促的腳步聲,宋皇后問:
“是德芳來了嗎?”
王繼恩答道:“是晉王來了?!?/p>
宋后見趙光義大踏步走進來,說不出的驚詫、訝異,后來猛省過來,她淚流滿面的說:“我母子的性命,都在官家的手上了?!壁w光義也流著淚說:“我們共保富貴,你不須有任何擔心?!?/p>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司馬光掩蓋趙光義弒兄篡位的悖逆、血腥罪責,把奪位的始作俑者強加在一個高級太監(jiān)身上,讓王繼恩為太宗頂雷。然而,這位睿智學者卻聰明的埋下了伏筆,彰顯良苦用心。司馬光并不否認太宗篡位的基本事實,甚至為后世預留了足夠的想象空間?;赝迫鐭熀5氖妨希酚涊d的不一定都是真理,野史道出的反而是真相,謠言的泛濫流播正是因為真相的不透明,對已經(jīng)發(fā)生事實的諱莫如深、總是藏著、掖著,謠言往往止步于真相的及時公布。司馬遷的《史記》被視為信史,秉筆直書的他卻為此付出了慘烈的代價。所以司馬光此舉亦屬自保之策,可以理解。而私家野史則無此顧忌,于是野史成了彌補正史之不足的重要依據(jù),野史不一定“野”,正史不一定“正”。
另一種解釋對宋太宗趙光義就極為不利了。這一說法認為,所謂“燭影”,根本就是在幽幽黯淡的燭光下,酒酣耳熱、杯盤狼藉之時,趙光義親手殺死了正在患病的親哥哥?!案暋眲t是趙匡贏用那把史上有名的玉制斧柱,在拼命擊打自衛(wèi)時發(fā)出的聲音。
還有一種為光義和趙氏后人所能接受的聲音,也就是《宋史》里記載的所謂的“金匱之盟”一說,一直作為趙光義“兄死弟及”的合法證據(jù),也屢屢見諸于各類正史之中。據(jù)說杜太后臨終前,有感于五代十國時后周幼主臨朝的紛亂局面,為避免悲劇重演,對趙匡胤說:“你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為后周繼位的柴宗訓年齡太小,不能駕馭群雄,不能凝聚人心的緣故,如果后周繼位的是一位成年皇帝,你能這么輕而易舉的‘黃袍加身’嗎?你怎能擁有今日的富貴?光義是你弟弟,謀勇兼具,能力出眾,你將來將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大宋社稷、黎民百姓之福??!”
趙匡胤深以為然,點頭同意,于是命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約,封存在金匱里,交由一位老成的宮女保管起來。這就是“金匱之盟”的由來,也是作為光義“兄死弟及”的合法依據(jù)。
這說法也經(jīng)不起仔細推敲:宋史記載,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4歲,正當壯年,英姿勃發(fā),精力充沛。太子趙德昭已年滿14歲,轉(zhuǎn)眼就將成年,假設幾年后太祖去世,德昭已經(jīng)過一段時間打磨歷練,應該不會出現(xiàn)后周世宗柴榮遺下七歲孤兒撒手塵寰而群龍無首的亂局。杜太后是公認的賢明聰慧之人,應該不會出此有悖倫理綱常的昏招或下下之策。
如果真有“金匱之盟”,太祖剛一駕崩就應該公諸于世,然后堂堂正正的當起皇帝來,為什么要等到太祖歸天五年后,太宗篡位的消息不脛而走,鬧得非議洶洶時才拿出來,煞有介事的例舉證人,公布“金匱”盟誓內(nèi)容,此舉已有心里發(fā)虛和畫蛇添足之嫌。人們不得不懷疑所謂“金匱之盟”不過是、欲蓋彌彰、子虛烏有,是臨時炮制出來的謊言、大“忽悠”,連宰相趙普也脫不了干系,大有合謀之疑。
《宋史·太祖本紀》中對太宗趙光義不吝贊美之詞,大加推崇,但字里行間也以坊間的議論為名提出了一些含蓄委婉的指責,雖然點到為止,抬筆很輕,落點卻極重:“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后之不成喪,則后世不能無議焉?!敝档靡惶岬氖?,《宋史》是元丞相脫脫組織編撰的,中國自古就有千秋功過留給后人評說的論史慣例,時過境遷,江山換主,遣詞造句早已沒那么多忌諱了。
這段話用今天的語言來說,大意是:“為什么不等到太祖死后第二年,就改換年號?涪陵縣公為什么被貶斥而死?武功王為什么不明不白自殺?太祖遺孀宋后去世后為什么不按皇后禮儀發(fā)喪?疑點太多,后世很難沒有議論、質(zhì)疑啊”。幾個反問,猶如幾支利箭,箭箭落靶,一語中的,再多的巧言令色,極力辯解在這寥寥幾句詰問下都顯得蒼白無力。
按周禮常例,新君即位后次年改用新的年號紀年,可趙光義甫一即位,就迫不及待的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是否他心懷鬼胎,作惡心虛,急不可耐的為自己正名,想漂白自己,造成既成事實,以堵天下蒼生悠悠之口?
涪陵縣公也不是等閑人物,正是匡胤、光義的弟弟趙光美?!靶炙赖芗啊?,按此邏輯,下一輪皇位的繼承人非光美莫屬,在為子孫掃除藩籬荊棘的慣性思維下,光美必須死!于是光美被以企圖篡逆謀反之罪名,不明不白被削去魏王封號,貶為涪陵縣公,安置在荊湖北路的房州。趙光美到房州后,日日憂懼,抑郁而亡。
武功王是太祖趙匡胤長子德昭,按常例本是皇位的繼承人。趙光義上位后他已經(jīng)年滿三十歲。在征服北漢的戰(zhàn)爭勝利后,武功王善意提醒太宗封賞有功將士,誰知太宗黑著臉說了一句:“等你做了皇上,再封賞眾人也不遲”!回去后,他仔細揣摩太宗話里流露出來的忌憚與殺機,感覺到自己已經(jīng)受到性格陰鷲兇狠的叔叔趙光義的猜忌和防范,猛然驚覺一張巨網(wǎng)已在自己周圍悄悄撒開,如此下去早晚性命難保,于是自刎而死,這種絕望無助的自裁,無異等同于逼殺。一年后,匡胤幼子德芳神秘的暴病而亡。之后,凡是對光義認為不利或有潛在威脅的眾王子、王孫先后不明不白死去,思前想后,人們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宋皇后的擔心已成為事實,趙光義煮豆燃箕,斬草除根,干凈徹底地消除了皇位爭奪戰(zhàn)中的最后一絲隱患。
宋氏享有開寶皇后的封號,死后卻不按皇后禮儀隆重出殯、發(fā)喪,草草了事,這又是一大疑問,顯然不合常理,更不合祖制。
有人說,權(quán)力是一劑春藥,不受監(jiān)督的皇權(quán)更是猛過偉哥。它的誘惑如此之大,乃至于父子之情,兄弟手足,同袍之誼都可以棄如弊履。對權(quán)力的頂禮膜拜和狂熱追逐過程中,心理膨脹,人格分裂,弒父殺兄、暗室密謀史不絕書。即使英明過人的唐太宗李世明亦不能免俗,更遑論楊廣、武則天、趙光義、朱棣之流了。一旦覬覦至高榮耀的王權(quán),瞄上了皇位,馬上變得利令智昏,面目猙獰可怖,無所不用其極,廟堂之上,頓時一步一個鬼門關(guān)。為爭權(quán)奪位,已無法用正常人的眼光去衡量其所用殘忍手段,可謂六親不認,機關(guān)算盡,兇險莫測,殺機重重。
幾千年來,究竟有多少皇子、王孫被殺,甚至多少無辜生靈被卷入這黑暗漩渦,死于宮廷陰謀之中,其數(shù)量已無法統(tǒng)計。爭權(quán)奪位斗爭之殘酷血腥,罄竹難書,恐怕在世界上也難尋伯仲。湛湛青天,鬼神明明,追今撫夕,自思自量,不禁引人悵惘、感慨、唏噓。
因為謀殺篡逆不可能有人指證,暗室密謀更是不能見光,此事更是顯得玄機重重,撲朔迷離。當時無人敢拔“逆鱗”論個曲直是非,后世也只能質(zhì)疑、非議幾聲。非議永遠是非議,猜測也只能永遠是猜測。謠言叢生,源于于真相永遠在路上?!盃T影斧聲”的秘密已被或許是唯一知情人宋太宗趙光義帶到了地下,只能永遠是千古之謎,抑或是萬古之謎了。
如今又是很多年過去了,楚坑雖然風蝕雨淋,其勢頹敗,而規(guī)模卻依舊清晰可辨。它完全掩映在高大的白楊和蔥綠的麥田當中,同遠處幾家散落的農(nóng)家小院一樣,守候著一派清新的田園風光,任人如何想象,都無法把它與20萬秦兵降卒的葬身之地聯(lián)系起來,拼接出尸骨鐵矛、悲叫連天的殺戮年代。
但是,歷史畢竟來過。只是,真的有20萬之眾在這里被一夜間殺掉嗎?
數(shù)字懸疑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記載:十一月,“羽詐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人于新安?!?/p>
按照史書的說法,20萬秦軍降卒在新安古城被殺似乎是確鑿的事實,除了將領(lǐng)章邯、司馬欣、董翳3人外,其他降卒一律沒留?!俄椨鸨炯o》透露,“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p>
但研究歷史的人認為,這個數(shù)字是值得懷疑的。既然項羽讓長史欣統(tǒng)領(lǐng)秦兵降卒,就證明秦軍已經(jīng)接受改編,并不是被收繳了武器,“被裹挾前行”。這樣以來,讓20萬士兵一夜之間消失,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擅長古代戰(zhàn)爭史的秦漢專家、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朱紹豪分析說:被殺的秦軍降卒可能只是一部分,是跟隨章邯投降而中途又想背叛作亂的秦軍士兵,因為在當時的背景下,降軍通常有一種膽怯心理,缺乏斗爭的勇氣。當他們的一些伙伴面臨殺戮時,根本沒人站出來真正反抗。這樣以來,投降的秦兵編制被打亂了,這個20萬建制的部隊也就不復存在。
“另外,也不否認虛報殺敵數(shù)字的可能。在古代戰(zhàn)爭中,有的將軍打了勝仗,出于邀功的需要,會故意多報?!?/p>
秦軍降卒是如何被坑殺的。
關(guān)于這一場殘暴的殺戮,史書沒有詳細記載。
要殺數(shù)萬手持武器的兵士,難度可想而知。倘若投降的秦兵事先知道大難來臨,恐怕沒有人會甘心引頸待殺。所以,在坑殺秦兵降卒之前,項羽應該是設計了一套計謀來蒙蔽兵士的。
根據(jù)《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描述的“羽詐坑殺”,歷史研究者推測,降兵必須首先被集中起來,去做一件事,這件事或許就是挖坑。在新安故城西南方向大片的郊野里,秦兵降卒被六國的兵士驅(qū)逐著挖坑。當然,或許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被勝利之軍欺負慣了而逆來順受的秦軍降兵,忍氣吞聲的按照楚軍的吩咐,開挖大坑。當大坑開挖到兵士無法攀爬的高度,那些原本監(jiān)督他們干活的六國士兵,突然變得猙獰起來。無數(shù)的長矛鐵槍對準坑內(nèi)的軀體,瘋狂的刺殺,鮮血和泥土,哀嚎和悲鳴、求饒和怒罵交織著,一場慘絕人寰的血腥,就在我們目光無法企及的地方蔓延開來。
歷史無法忘卻殺人如麻的項羽,骨子里始終燃燒著征服的欲望,面對不服氣的降兵,他不可能再賦予其兵器,與自己的軍隊重新來一場廝殺,惟一的方法是讓他們徹底滅亡。
那些投降的兵士,命運注定是被放逐的,只是他們不會料到,從他鄉(xiāng)到他鄉(xiāng),歸宿卻在坑中。在他們中間,或許有人想過,再往前走一點,就可以穿過崤函故道,回到故里??上Т蟮溚唤?,沒有人能夠逃脫。
一層層尸骨堆砌、血淚覆蓋的秦兵降卒被塵土掩埋之后,那些連綿不斷的嚎叫,也在瞬間消失了。時光倏忽千年,項羽及他所"制造"的楚坑,以及里面所掩藏著殺戮和血腥,都結(jié)成了歷史的疤痕,供歷史學者無窮無盡的尋覓和追蹤。
舊時的悲鳴飄渺蒼茫,今日的和風平靜流淌。原來,沒有任何一種氣概可以穿越時空長廊,繼續(xù)影響今天的生活啊,哪怕曾經(jīng)的腥風血雨。
在無聲無息掩映在郊野之中的“萬人坑”遺址上,據(jù)說惟一讓人心驚的是夜晚偶爾閃現(xiàn)的磷火,那些從腐爛的尸骨中分解出來的氣體,總是不經(jīng)意間懸浮在地面之上,并隨著氣流淡淡的飄移,公元759年,大詩人杜甫途經(jīng)這里,留下"項氏何殘忍,秦兵此處坑。愁云終古在,鬼燦至今明……"的詩句。
而今天,幾乎不會有人在夜里專門去看那里的磷火。這個早已風平浪靜的所在,在剛剛到來的春天里,生長出了鮮艷的桃花,還有碧綠的麥苗、高大的白楊和金色的油菜花。遠遠近近的村莊,都籠罩在油畫般的色澤之中。一瞬間,幾乎讓人忘卻,這里曾經(jīng)埋藏著讓人心驚膽顫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