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真正原因 不是腐敗而是花生白薯
明代滅亡,清軍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與張獻忠兩股農(nóng)民軍。農(nóng)軍哪來的?來自陜北延安。李自成與張獻忠都是陜北人,骨干也以陜北饑民為主。
為何陜北鬧饑荒?因為地主兼并土地,民不聊生?不對。陜北土地貧瘠,以小農(nóng)為主,地主不多。他們沒比普通農(nóng)民多幾畝地,要是鬧旱災(zāi),他們也一樣束手無策。其實,饑荒的原因很簡單:明末人口逼近2億,而糧食增長的空間耗盡,難以負荷,各方面都出現(xiàn)崩潰的征兆。
與此同時,西北(特別是陜北)的軍人及預(yù)備役軍人很多,是明軍的兵庫。全世界,軍人都是必須安撫的,就是現(xiàn)在美國,招公務(wù)員也優(yōu)先照顧退伍軍人。然而,西北明軍活得實在很慘。崇禎時,都督盧象升巡視邊防后給朝廷匯報西北軍人慘狀:“今逋餉愈多,饑寒逼體,向之拿錢借債,勉制弓矢槍刀,依然典賣矣。多兵擺列武場,金風(fēng)如箭,餒而病、僵而仆者紛紛見告矣。每點一兵,有單衣者,有無绔者,有少鞋襪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實際上,明亡之前二三十年,部隊因為欠餉嘩變的屢見不鮮。
難道明朝官員沒腦子,故意開罪軍人?不是。農(nóng)軍起義之初,總督楊鶴計劃招撫,出糧賑濟。農(nóng)軍一聽政府有糧食補助,便偃旗息鼓,招撫受降,不鬧事了。但陜北多少人,多少張嘴,政府賑濟得過來?本來賑濟就杯水車薪,再碰上克扣,“所救不及十一”。最后陜北義軍卷土重來,席卷南北,也就天下大亂,不可收拾了。
如果農(nóng)軍是普通農(nóng)民,政府或許可以動用職業(yè)軍人擊敗,但農(nóng)軍的骨干也是職業(yè)士兵,明軍就打不贏了。原因很簡單:同為職業(yè)軍人,一邊是有飯吃的官軍,另一邊是快餓死的叛軍,你說誰的斗志強?而且,官軍也鬧糧荒,不少官軍跟農(nóng)民軍打著打著,餓極了,也造反了。
這個現(xiàn)象,人類史上叫做“馬爾薩斯問題”。英國經(jīng)濟學(xué)家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增長必定高于糧食供應(yīng),最終導(dǎo)致人類大危機。而且他認為,這個問題無法根本解決,就算糧食暫時增長了,人口也會跟著增長,但糧食不可能永遠增長,因為土地和產(chǎn)量必定有限。那怎么辦?一種辦法是節(jié)育,馬爾薩斯贊成這辦法,但在避孕藥和避孕套之前的明朝,節(jié)育只能當作社會奇談。另一種辦法,馬爾薩斯也說了,但不贊成,那就是打仗,互相殺戮,殺到最后,人死得差不多了,殘存者又可以繼續(xù)生活。
很不幸,大明帝國只剩下這條路。
饑荒引發(fā)叛亂,反過來,叛亂又破壞秩序,秩序一亂,種糧食的人也就少了。這樣便是惡性循環(huán):越亂,越?jīng)]人種糧食;越?jīng)]人種糧食,越亂。據(jù)記載,義軍狠,官軍也狠,雙方瘋狂搶糧,叛亂席卷的四川,最后吃光了糧食,吃光了農(nóng)民,最后部隊內(nèi)部互相殘殺,吃自己人的肉,慘不忍睹。
除了節(jié)育與殺人,大明帝國就沒有別的解救辦法?
答曰:有。正在這時,天上掉下來一個大餡餅,那就是花生、玉米、番薯、土豆等美洲高產(chǎn)作物。當時一場轟轟烈烈的農(nóng)業(yè)革命正在全世界進行。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如番薯、玉米、馬鈴薯、煙草、辣椒等迅速傳遍了全世界,包括中國,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
對歐洲人來說,最重要的是1588年到來的馬鈴薯,馬鈴薯最先到達愛爾蘭,而且來的正是時候。愛爾蘭不適宜谷類生長,糧食問題向來嚴重。偏偏屋漏又逢連夜雨,英國人又殖民愛爾蘭,把好耕地搶走了,愛爾蘭人只能在缺水的貧瘠土地上種點東西糊口,經(jīng)常鬧饑荒。馬鈴薯改變了這一切。愛爾蘭人發(fā)現(xiàn),貧瘠的土地種出的馬鈴薯足夠養(yǎng)活家人和牲畜,而且不費什么力氣。于是100年間,愛爾蘭人口從300萬猛增到800萬!德國、俄國和法國也大力種植馬鈴薯,從而結(jié)束了歐洲北部的營養(yǎng)不良癥和周期性饑荒。
原先,歐洲政治中心一直在南方,因為小麥在這里長得很好,馬鈴薯的出現(xiàn)導(dǎo)致了歐洲政治力量的北移,這種影響持續(xù)到今天。
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則是花生、番薯與玉米等高產(chǎn)糧食作物。這些作物,今天講起來平平常常,當年卻相當于好幾個“超級袁隆平”接連問世。比如,番薯耐寒,耐澇,耐堿,適應(yīng)各種土壤和環(huán)境,抗蟲能力強,產(chǎn)量極高,據(jù)記載:“上地一畝約收萬余斤,中地約收七八千斤,下地約收五六千斤?!倍乙荒昕煞N數(shù)季。明代較好的水田也不過畝產(chǎn)720斤左右,平均畝產(chǎn)不過240斤。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土地養(yǎng)活的人口可以增加好幾倍!多出來的田改種其他作物,又能養(yǎng)活更多的牛羊豬狗。土地出產(chǎn)的糧食和肉類大大增加,人口膨脹的壓力也就大大減輕了。
花生約1530年到達中國,玉米是1531年,番薯則是1593年。它們到達中國東南時,明末大戰(zhàn)亂還未開始。如果崇禎皇帝真有眼力,發(fā)現(xiàn)這些高產(chǎn)作物的價值,及時引種到西北,緩解極度緊張的糧食問題,或許可以避免1644年的滅亡悲劇。
真正吃到大餡餅的是清朝。正是清朝的大力推廣,這些高產(chǎn)作物才遍植中國,導(dǎo)致從西漢末到明末從未超過2億的中國人口,在乾隆六十年達到前所未有的2.9億!
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們的基礎(chǔ),不是什么帝王將相,而是玉米、番薯與花生,這就是“糧食政治學(xué)”了。讀史者不注意及此,整天揣摩帝王將相,那就會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
明朝那些事兒:嘉靖帝曾經(jīng)差點被宮女勒死埋葬嘉靖皇帝和他的三個皇后的陵墓是永陵,這是解放后修繕過而沒有開放的明陵之一。永陵是十三陵中的第八座陵,建于1543年,啟用是在1566年。永陵的門面僅次于長陵。嘉靖皇帝在位45年,陵墓是他活著的時候修建的,因而投入很大。文獻記載:“永陵既成,壯麗已極,為七陵所未有?!笨上В撮_放的永陵只能通過大門縫往里面看看。盡管祾恩殿已不存,但通過殿基就可以看到,其門面比其他陵大許多,金柱基石的直徑達1.1米,只比長陵的少2厘米。陵中巨大的御路石雕龍鳳戲珠的圖案,也是首次出現(xiàn)于皇陵中(后來的定陵亦是如此)。
嘉靖皇帝重用奸臣嚴嵩,打擊清官海瑞,政務(wù)上沒多大的建樹,而且非常信道教,最終因服用過多的仙丹而死。他在宮中相當暴虐,喜怒無常,因此在位時發(fā)生“宮婢之變”,幾個宮女差點將他勒死,結(jié)果不僅參與此事的16名宮女被凌遲處死,而且連及二位妃子和其他200多人殞命。
十三陵的無字碑底座四角的圖形很有意思。無字碑是從嘉靖皇帝開始有的,此前的陵,除長陵原有外,均沒有無字碑。嘉靖時期一一補加,但碑座底部四角均是水紋。嘉靖以后的皇帝陵前無字碑,則四角是魚蝦龜蟹四種水生物。
昭陵:少時不受寵的穆宗皇帝
昭陵在定陵以南,埋葬著嘉靖皇帝的第三子——穆宗皇帝朱載垕和他的三個皇后。由于十三陵中除了長陵,其他各陵的陵門、享殿清朝修繕時門面均被縮小,后來地面建筑基本被毀,各陵在嘉靖年間建立的功德碑亭,也均不存,只剩下露天下的無字碑體。因而想看看十三陵中等規(guī)模陵的模樣,那么就看昭陵,這個陵近年按照明代制式恢復(fù)了原來的祾恩門、祾恩殿和碑亭,以及被李自成起義軍燒毀的明樓。
穆宗生前沒有預(yù)建壽宮,昭陵原來是為世宗母親準備的,結(jié)果后來世宗母親葬鐘祥顯陵,于是穆宗皇帝死后,他的兒子朱翊鈞決定原來為奶奶準備的地宮給父親用。
昭陵的最大特點,是率先形成了完備的“啞巴院”制式。明朝的帝陵從獻陵到康陵前后六陵。寶頂封土呈自然隆起之態(tài)。昭陵則不同,寶城內(nèi)的封土填得特別滿,幾乎與寶城墻等高,封土前部有弧形磚墻攔擋封土,并與方城兩側(cè)的寶城墻內(nèi)壁相接,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月牙形院落,人們俗稱為“啞巴院”,并稱院外月牙形的墻體為“月牙城”。
穆宗的兩位哥哥在他之前死去,因而世宗逝世時他作為長子繼位。他少年時因其母緣故不得父皇寵愛,登基后內(nèi)憂外患使他關(guān)心朝局,也比較節(jié)儉,倚靠幾位較好大臣的鼎力相助,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在位頭一年做了一些好事,例如釋放并重用海瑞,任用戚繼光鎮(zhèn)守薊州;嚴懲方士,為遭到奸臣嚴嵩迫害的官員平反;采納大學(xué)士高拱、張居正的建議,與蒙古部落議和,在邊界開設(shè)馬市等等。但一年后,他也像其父一樣,沉迷媚藥,也服這些媚藥助興,導(dǎo)致不理朝政。好在他還能采納幾位負責(zé)任的大臣的意見,因而緩解了世宗遺留的一系列政治危機。
十三陵之慘
慶陵:兩粒藥丸要了命的光宗皇帝
慶陵位于獻陵和裕陵之間,建于1620年,埋葬著在位29天的光宗皇帝朱常洛和他的三位皇后。他是明朝第十四個皇帝,也是朱由校和朱由檢的父親,萬歷皇帝的長子。他等到38歲才當上皇帝。他在萬歷后宮爭斗的背景下,生病吃了兩粒紅藥丸而致死,此事至今還是歷史上的一個疑案。
于是,繼位后的熹宗皇帝朱由校要同時辦理葬爺爺和葬父親兩件事。爺爺生前就修了定陵,而父親的陵只好在先祖代宗朱祁鈺原來的陵址“景泰洼”修建,規(guī)模相對小,由于地形,方城寶頂與祾恩殿之間相隔一條排水小河(上有橋)。現(xiàn)在有些書籍說光宗皇帝直接使用了代宗皇帝原來為自己建的地宮,這不是事實。代宗比光宗早近200年,英宗“奪門之變”后即毀了其弟的壽宮。慶陵只不過選擇了代宗建陵的那塊地方,完全是重建的。
德陵:好木匠活兒差點亡國的熹宗皇帝
離北京城最近的沒開放的陵是德陵,它位于十三陵陵區(qū)的東南角,沿著去長陵的主路,一過十三陵七孔橋,向東一拐走不了多遠就到了。德陵是崇禎皇帝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墓。這座陵是明王朝營建的最后一座皇陵,建于1627年,年代不算久遠,周圍空曠,朱紅的圍墻較為完整,是考察明皇陵模式的典型陵墓,可以沿著圍墻走一圈,感受一下皇陵的氣派。
德陵陵門前的基石縫中長著兩棵高大茂密的古松,十分顯眼,看來至少200年以上了。陵內(nèi)的松柏郁郁蔥蔥,明樓修繕完工。陵前的巨大無字碑基座較為完整,四角還有水生吉祥物的雕刻,比其他陵的無字碑基石要精致些。陵前的石橋被報道存在“怪坡”現(xiàn)象,大家可以開車到那里試試。
明熹宗作為皇帝而不問政務(wù),夠昏庸的。但他也是有名的“木匠皇帝”,他喜好木匠活,文獻記載,他“雕鏤精絕,即巧工亦莫能及”。他的心思用到了這種奇技淫巧上,政務(wù)交給奸臣、太監(jiān)魏忠賢,從而把國家推到崩潰的邊緣。現(xiàn)在徳陵寶頂后面新建“徳陵園”,辦起了商業(yè)喪葬,大煞風(fēng)景。
思陵:沒給自己修陵的崇禎皇帝
十三陵中沒有開放的思陵,位于陵區(qū)的西南角,在昭陵以南。它已經(jīng)過修繕,朱紅的圍墻相當完整,但陵門緊閉,聽到有人接近,里面的狗不停地狂叫。一座碑立在正門外,是清初設(shè)置的,沒有其他陵的無字碑厚重,但也夠高大的了。
思陵西圍墻外的地勢較高,有幾株被雷擊過的傲岸的古松。從這個角度可以較清晰地看到思陵里面有一塊高大的墓碑,石五供,以及一個不大的墳包(比一般的墳頭要大得多,但實在無法與其他明陵的寶頂相比)。在墻內(nèi)看不到任何地面建筑。這是原來崇禎皇帝的田貴妃的墓,作為亡國皇帝,還是大明國民出資才將他和周皇后同田貴妃葬到同一個墓穴中。地宮多次被土匪盜挖。清代曾為其修建了五間地面建筑。后來,地面建筑被毀。
崇禎皇帝犯了很多錯誤,包括錯殺袁崇煥。就其本人來說,算是明君,相當勤勉。但是,他的爺爺萬歷皇帝和他的哥哥天啟皇帝留給他的爛攤子已經(jīng)無可收拾了,王朝的滅亡并非他一個人能夠力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