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陣法究竟是什么 楊家將里的天門陣是真的嗎
在研究陣法之前,首先必須先分清‘歷史上的陣法’和‘小說中的陣法’。比如《三國演義》中之八陣圖、《楊家將》里面的天門陣,是為小說中的陣法,作者往往將其描寫得神乎其神、光怪陸離,但事實上古人并沒有什么超人的法力,打戰(zhàn)也并非巫祝跳大神時的表演——歷史上的陣法,是一種軍隊的部署方式,陣字,古解為旅、為列、為軍陣,所以陣就是軍隊,陣法即是行軍布陣之法。
歷史上真實的陣法。傳說中國人在殷商時代已經(jīng)嫻于陣法,這是可能的,因為商代軍隊規(guī)模很大(婦好伐土方,用兵萬人),又出現(xiàn)了戰(zhàn)車,遠(yuǎn)距離地行軍(易經(jīng)中說: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兵種間的配合必然需要一定的規(guī)則和方法?,F(xiàn)在可見最早的陣法記錄出現(xiàn)在左傳中:“春王三月,楚武王荊尸…”這里的荊尸,杜預(yù)解釋為:‘楚陳兵之法。’但究竟‘荊尸’之陣是什么模樣,不得而知。不久之后,鄭莊公使用了‘魚麗之陣’,這個‘魚麗陣’的樣子就很清晰了,左傳說:“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后伍,伍承彌縫,戰(zhàn)于繻葛?!薄喍灾?,所謂的魚麗之陣,就是以中軍陣為主力,兩翼再各布一個方陣,戰(zhàn)車居前,步兵在后,戰(zhàn)車間的空隙由步卒填充。這樣的魚麗陣作戰(zhàn)時,先以兩翼之陣攻擊敵軍脆弱的兩翼,在乘勝會合中軍陣直攻敵軍中央?!梢?,上古時代的陣法,并沒有什么神秘之處,不需要設(shè)壇做法,也沒有什么生門死門。
一字長蛇陣和龍門陣。這兩個陣來源不可靠,多是市井說書人的創(chuàng)作。比如一字長蛇陣,翻查資料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將軍隊橫向鋪開,列為一條長而窄的陣勢,猶如‘一’字向前齊步推進(jìn);另一種解釋為縱隊,長蛇陣即是一條縱向追擊隊列——第二種長蛇陣不可能排得很長,而第一種則顯而易見地容易被攻擊、分割,無論是哪一種,大概都達(dá)不到傳說中‘首尾相應(yīng)、變化無窮’的效果。
何謂破陣?撇開小說家言而論,我以為真實存在的破陣應(yīng)該指陣形間的相勝和兵種間的相克。比如面對馬其頓式密集的步兵方陣,步騎兵混合陣型顯然處在下風(fēng);再如交戰(zhàn)的地點選在山地,那么春秋式的車陣就無論如何發(fā)揮不了威力(此情況的例子如晉國與狄人作戰(zhàn),地形很狹隘,晉將魏舒便下令‘毀車’,將軍隊重組為甲士、步卒混合步兵陣,可算是因地布陣的典范)。
陣法的實物。實物有秦始皇兵馬俑,兵馬俑現(xiàn)在被研究的主要是三個坑,一號坑為長方形軍陣,以步兵、車兵組成,步兵為主力;二號坑為曲尺形軍陣,由步兵,甲士車兵,騎兵構(gòu)成;三號坑則為指揮中樞。現(xiàn)在一般猜想是,秦俑軍陣大概是五陣型軍陣,一號坑陣為右翼,二號為前鋒,四號坑為左翼(疑為廢棄或未建成),三號坑為中軍,無號坑(尚未發(fā)現(xiàn))為殿后。可見,秦俑反映出的軍陣大體上是一種梯次分明、功能配合的大陣,且組成大陣的各部分內(nèi)部也五臟俱全,可以獨當(dāng)一面。
不用陣法的岳飛。宋代是陣法研究空前發(fā)達(dá)的時代,岳飛是兩宋之交的名將,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名將,他本人據(jù)說是不屑陣法的,《宋史》里錄了他與宗澤的一段對話:“澤大奇之,曰:“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zhàn),非萬全計?!币蚴谝躁噲D。飛曰:“陣而后戰(zhàn),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睗墒瞧溲??!痹里w雖口說‘兵法之常’,然而就內(nèi)心而言,他看重的還是‘存乎一心’,還是‘野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