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山之戰(zhàn)是怎么回事?揭開崤山之戰(zhàn)的戰(zhàn)爭經(jīng)過
公元前629年,晉國、秦國聯(lián)軍兵圍鄭國,鄭國有亡國之患。鄭大臣燭之武出城面見秦穆公,告訴他,秦國離鄭國遠,而晉國離鄭國近,若鄭國滅亡,有利于晉,于秦國無益處。秦穆公認為燭之武言之有理,于是與鄭國結盟,命秦國大將杞子、逢孫、楊孫等戍守鄭國。秦軍退去,晉軍也無奈而退去。
公元前627年,晉文公去世,晉襄公即位。鄭國使杞子守北門,杞子使人密報秦穆公說:“若派軍前來偷襲鄭國,必取之。”秦穆公就此事征求大臣蹇叔的意見,蹇叔說:“千里行軍,其誰不知?勞師以襲遠,此事聞所未聞。師勞力竭,鄭國必有所備,此事斷然不可?!鼻啬鹿宦牐倮镛芍用厦饕?、蹇叔之子西乞術、白乙丙帶軍遠征。蹇叔哭而送之,告訴其兩子:“晉軍必設伏于崤山。崤山有二陵,其南嶺,為夏王的陵墓所在;北嶺,周文公在此避過風雨,秦軍必葬身于此處?!鼻貛煷笈e東進,次年春,秦師過周都王城的北門,兵車衛(wèi)都脫去頭盔,下車步行,但立即又上車,戰(zhàn)車有三百乘。周朝貴族王孫滿當時還是個幼童,與周王一起在北門觀看,王孫滿告訴周王:“秦師輕慢無禮,必將失敗?!?/p>
鄭國大商人弦高要到洛邑從事商務活動,在滑國遇見秦師。弦高大驚,派人火速奔告鄭國,自己詐稱鄭國使臣,獻四張熟牛皮和十二頭牛犒勞秦師。弦高詐傳鄭君之命,告訴三位秦帥:“我們的國君聽說三位將軍率軍而來,特使下臣前來犒勞?!比龓浾`以為鄭國已有防備,不敢東進,于是滅掉滑國,率軍西歸。在鄭國的杞子等秦人知道陰謀敗露,又恐回秦國獲罪,倉皇出逃到齊、宋兩國。
再說晉國正處于大喪之中,聞秦師千里襲鄭,滅滑而還,君臣商議如何應對。晉大臣原軫主張討伐秦師。大臣欒枝說:“秦國對晉文公有恩,未報其恩而伐其師,如何面對先君?”原軫說:“先君之喪,秦國不加哀憫,卻滅我同姓甚為無禮。并且今日縱敵,必為數(shù)世之患?!睍x襄公聽從原軫的意見,發(fā)布詔令,討伐秦師。同時,聯(lián)合姜戎,欲共同破秦。
晉襄公帶兵親征。當年四月,秦晉兩軍大戰(zhàn)于崤山。秦軍千里奔襲,無功而返,士氣低落,人疲馬乏。而晉軍以逸待勞,士氣旺盛。并且秦軍不曾預料到晉軍來襲,一旦遇敵,驚慌失措,晉軍輕松獲勝,孟明視等三帥被生擒,其余將卒,皆被斬殺。晉襄公嫡母為三帥請命,三帥歸秦。崤之戰(zhàn)后,秦晉又有彭衙之戰(zhàn),秦師戰(zhàn)敗。公元前623年,秦以孟明視為帥,大舉攻晉,晉軍堅守不出,秦師至崤山,埋葬崤之戰(zhàn)秦軍尸骨而還。崤之戰(zhàn)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秦穆公轉而向西發(fā)展,討伐西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崤山之戰(zhàn)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戰(zhàn)役。它的爆發(fā)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晉兩國根本戰(zhàn)略利益矛盾沖突的結果。秦在肴之戰(zhàn)中輕啟兵端,孤軍深入,千里遠襲,遭到前所未有的失敗。從此秦國東進中原之路被晉國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肴之戰(zhàn)標志晉、秦關系由友好轉為世仇。此后秦采取聯(lián)楚制晉之策,成為晉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而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zhàn)。所以,楚雖未參加郩之戰(zhàn),但卻是肴之戰(zhàn)的最大受益者。
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 1紀念抗戰(zhàn)勝利 紀念1949年前犧牲的十位中共帥才
- 2西漢時期對外發(fā)動過哪些戰(zhàn)爭?西漢的戰(zhàn)爭歲月
- 3佟麟閣中彈后仍堅持作戰(zhàn) 稱不抗戰(zhàn)可挖眼割耳
- 4老兵憶策反日軍 日語版“四面楚歌”引日軍暴動
- 5東北野戰(zhàn)軍最難纏的部隊 韓先楚和旋風部隊
- 6抗戰(zhàn)時期中國軍隊依靠何種方式與日軍搶奪山頭
- 7哪場戰(zhàn)役令日軍首腦哀嘆 “在華南最丟臉一戰(zhàn)”
- 8紀念抗日英雄 血戰(zhàn)淞滬的五位英雄將領都有誰?
- 9抗戰(zhàn) 抗日戰(zhàn)場上國共兩軍各自俘獲了多少日軍?
- 10“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的漢奸 夜里為日軍晃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