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師雁門關伏擊戰(zhàn) 適時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一提起雁門關,人們首先就會想起滿門忠烈的楊家將,但那只不過是戲劇舞臺上的故事。而在抗戰(zhàn)時期,八路軍120師就在這個抗敵御侮的古戰(zhàn)場上,進行了成功的伏擊戰(zhàn),還得到了毛澤東、衛(wèi)立煌和國民政府的高度肯定。
雁門雄關
雁門關,在歷史上一直和抵御外侮聯(lián)系在一起,戰(zhàn)國的李牧、秦朝的蒙恬、漢朝的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都曾在這里留下征戰(zhàn)的腳步。到了宋朝,楊業(yè)更是長期在此戍守,留下了婦孺皆知的“楊家將”故事。雁門關會有如此多的戰(zhàn)火征伐,就是這里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雁門關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上,因為兩側群山對峙,其形如門,每年大雁南下北歸,都是從這里兩山之間飛進飛出,就像從門里進出一樣而得名。雁門山所在的恒山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約700公里。萬里長城的內長城從陽方口以東,就是沿著恒山山勢東去,沿途關隘林立,而坐落在雁門山上的雁門關又名西陘關,歷來就是以險峻而聞名,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它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演義小說戲劇故事中的三關元帥說的就是負責守備這外三關的最高軍事指揮。
正因地勢險要,雁門關從戰(zhàn)國時代起一直都是郡縣的府治所在,唐朝開始才在山巔絕頂處設置關隘,依托蜿蜒于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lián)珠,將附近的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lián)成一體。向東是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可以直出華北平原;向西是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可以直抵黃河岸邊,北面可以直通晉北重鎮(zhèn)大同,南面又可以作為晉中重鎮(zhèn)太原的屏障,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再加上雁門山屬于呂梁山脈向晉東北延伸的部分,東面與恒山山脈相接,略呈東西走向地橫亙于晉北大同盆地與晉中忻代盆地之間,海拔高度在15O0米以上,地理構造上又是斷塊山,峭拔險峻,難以攀越,這更增強了山北山南在地理上的隔絕性,所以歷來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農耕民族的自然分界線,也就很自然地成為戍邊要地。
到了抗戰(zhàn)時期,雖然雁門關早已經不再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分界線,但依然是從晉北到晉中地區(qū)的關鍵通道。
挺進敵后
1937年10月,日軍占領晉北重鎮(zhèn)大同,繼續(xù)向南進逼太原。國民黨軍只能在忻口一線調集重兵組織防御。這時八路軍120師剛剛進入山西,晝夜兼程趕赴晉北前線,增援第二戰(zhàn)區(qū)的國民黨軍作戰(zhàn)。
120師東渡黃河后先是徒步行軍,經過萬榮、稷山、新絳到達侯馬,再從侯馬乘火車北上。他們原來計劃前往朔縣,支援在雁北地區(qū)防御的國民黨軍。但是當120師趕到寧武時,日軍已經占領了大同、朔縣,國民黨軍撤退到了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一線,原目的地雁北地區(qū)已被日軍占領。120師只好在寧武下車,根據敵情變化和八路軍總部命令,在晉西北的管涔山區(qū)展開,師部駐神池縣義井鎮(zhèn),358旅在神池、寧武一帶,359旅在五臺、定襄、繁峙一帶,立即開始了緊張的備戰(zhàn)。
為了支援在忻口一線作戰(zhàn)的國民黨軍,八路軍第120師師長賀龍命令先頭部隊358旅716團深入日軍側后,在代縣的廣武、雁門關、太和嶺之間破擊大同經代縣、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擊日軍運輸隊,截斷日軍補給線。
716團是由紅二軍團第六師與陜北紅軍第28軍改編而成。改編后的716團下轄3個營,每營下轄4個步兵連和1個機槍連,團部直轄警衛(wèi)連、偵察連、迫擊炮連,全團總共14個步兵連、4個機槍連和1個迫擊炮連,總兵力約2000人。第一任團長宋時輪。
部隊到達神池十多天后,宋時輪團長就奉命率716團第2營和團偵察連組成雁北支隊,挺進朔縣敵后開展游擊戰(zhàn)爭,由賀炳炎繼任團長。此時正是忻口戰(zhàn)役最為緊張的時候,為了配合正面戰(zhàn)場的忻口戰(zhàn)役,120師又決定由716團第3營和團部直屬部隊組成賀(炳炎)廖(漢生)支隊,開赴忻口以北地區(qū)開展游擊戰(zhàn)爭,襲擾、伏擊日軍的運輸線,切斷日軍的補給。
出發(fā)前賀龍?zhí)匾獍训?16團團長賀炳炎、政委廖漢生叫到師部,當面囑咐:“忻口會戰(zhàn)正在進行,敵人從大同經雁門關不斷往忻口運輸彈藥、給養(yǎng),這是日軍最主要的一條運輸線。但是,他們很囂張,自以為那一帶已經成為他們的后方,沒有中國軍隊,因此警戒疏忽。你們到那里去就是要充分利用日軍這個弱點,發(fā)動群眾,給鬼子來個突然打擊,把這條運輸線切斷?!?/p>
賀炳炎和廖漢生返回部隊后立即率團直屬部隊和第3營向雁門關地區(qū)挺進,716團還剩下第1營則隨358旅旅部行動。賀廖支隊出發(fā)后,一路急行軍趕到雁門關西南臨洮梁山中的老窩村,然后開始偵察敵情,尋找戰(zhàn)機。很快他們得到情報,10月18日日軍將從原平撤回在前線死傷的士兵,于是就決定伏擊這支日軍運輸隊。由于公路不從雁門關過,所以日軍沒有在雁門關駐軍,只是在廣武駐有少量兵力,賀炳炎和廖漢生商量后決定在雁門關以南的黑石頭溝一帶的公路設伏,同時派少量兵力占領雁門關。這個計劃隨即上報120師師部,并得到批準。
切斷日軍交通
10月17日,賀廖支隊從老窩村出發(fā),到達雁門關以南距離公路不遠的王莊、秦莊隱蔽宿營。賀炳炎和廖漢生帶著營連干部到黑石頭溝實地觀察地形,確定伏擊部署。這一帶地勢是南低北高,公路就在兩山之間的溝底,溝南側有一座小石橋,只要炸掉石橋就可以切斷公路。公路兩邊山頭也很適合隱蔽部隊,是個打伏擊的好地點。賀炳炎將伏擊部隊全部埋伏在公路西側山頭上,指揮部就設在伏擊部隊后面的一處山頭。
18日凌晨5時,部隊從宿營地出發(fā),沿著偏僻的山間小道向黑石頭溝開進。9時許,到達預定的伏擊地點,各連隊迅速進入伏擊位置。部隊才進入陣地不一會,日軍一支由100多輛汽車組成的車隊就從南向北駛來,前面的幾輛車拉著傷兵、死尸和護衛(wèi)的士兵,后面都是空車。日軍車隊開過小石橋,逐漸開始向北爬坡,也就進入了伏擊地點。
等日軍車隊全部進入伏擊點,賀炳炎一聲令下:“打!”八路軍各種火器一齊射擊,迫擊炮首先集中轟擊前面幾輛汽車,步槍、機槍則對整個車隊進行火力覆蓋。打頭的幾輛車被迫擊炮擊中起火,車上的日軍紛紛跳車,后面的車輛也遭到猛烈的火力射擊,一時間便陷入混亂。3營營長王祥發(fā)隨即下令吹沖鋒號,率領部隊沖下山去,賀炳炎和廖漢生也帶著警衛(wèi)員跟著沖下山,靠前指揮。
眼看伏擊很順利,很快就可以結束。這時,在黑石頭溝北邊擔任警戒的部隊報告,從北面的廣武方向又開來一支日軍車隊,也有百多輛汽車,車上滿載著向忻口前線補給的彈藥,也正駛進黑石頭溝。還不等賀炳炎反應,日軍車隊已經闖進了激戰(zhàn)中的黑石頭溝,警戒部隊只好迅速開火,將前面幾輛汽車打著了火,后續(xù)車上的日軍紛紛跳下車,然后很快集結起來,登上西側山頭,順著山梁包抄八路軍側后,并向正在公路上出擊的八路軍射擊,這對出擊的八路軍造成了很大的威脅。賀炳炎隨即命令部隊先不要管公路上的殘余日軍,趕緊重新上山搶占制高點,迎擊這股日軍。這個突發(fā)狀況,使八路軍傷亡驟然增加,就連賀炳炎的警衛(wèi)員都被日軍機槍打傷,賀炳炎的胸前也被一發(fā)子彈橫貫穿過,在衣服上留下了兩個洞。
賀炳炎看到這樣情況,意識到戰(zhàn)場形勢已經急轉直下,而伏擊運輸隊的目的已經達到,就主動下令撤出戰(zhàn)斗。這一仗,八路軍擊毀日軍汽車三十多輛,斃傷日軍200多名。八路軍也付出了不小代價,傷亡103人。
回到老窩村駐地賀炳炎便起草電報向師部報告了戰(zhàn)況,師首長回電予以嘉勉,并命令由旅部指揮的1營歸還建制,趕到雁門關與賀廖支隊主力會合,以增加支隊的力量,加大對雁門關敵后的襲擊力度。得到了1營的增援,賀廖支隊就準備再次組織伏擊。
20日晚,賀廖支隊再次出動,這次是兵分兩路,一路是3營搶占雁門關,一路是1營到黑石頭溝伏擊。21日上午,從廣武開往忻口前線的一支日軍車隊進入伏擊圈,但這次日軍吸取了前兩天遭伏擊的經驗,大約一個大隊的步兵走在前面,車隊走在后面,車上還有士兵隨行掩護,戒備非常嚴密。賀炳炎見日軍的掩護兵力有整整一個大隊,而自己伏擊部隊只有1營再加團直屬的警衛(wèi)連迫擊炮連,總共才7個連,兵力對比上并不占優(yōu)。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更加懸殊,即使占據地勢之優(yōu),面對日軍的嚴密警戒,如果按原計劃伏擊,可能很難占到便宜,所以敵變我變,當日軍車隊進入伏擊圈,對日軍進行猛烈、突然的火力襲擊后,不像以往伏擊戰(zhàn)那樣出擊而是立即主動撤出戰(zhàn)斗。這次伏擊又擊毀日軍汽車10余輛,斃傷日軍100余人。此外1營在伏擊戰(zhàn)前后,破壞了黑石頭溝、斗口梁子一帶的七座橋梁,徹底切斷了這條公路。
經驗教訓
賀廖支隊在雁門關黑石頭溝兩次伏擊,第一次由于在伏擊進行當中,第二支日軍車隊來到,側擊已經沖鋒下山的伏擊部隊,對伏擊部隊造成了巨大威脅,加上考慮到對第一支日軍車隊已經給予了沉重打擊,取得了預期目標,就主動撤出戰(zhàn)斗。而第二次伏擊由于日軍護送兵力強大,戒備又嚴密,只好在進行火力襲擊后,不進行出擊就主動撤離。雖然第二次伏擊八路軍沒有什么傷亡和損失,但是由于沒有出擊,也就無法得到繳獲,而繳獲是八路軍武器彈藥補給的重要來源,沒有得到繳獲,自然也就是有點得不償失的味道了,戰(zhàn)術顯然不能算是完美的結局。
但從戰(zhàn)略上說,這是120師出師抗戰(zhàn)的第一戰(zhàn),擴大了八路軍的影響,振奮了士氣民心,意義重大;同時對公路的伏擊和破壞,使日軍由大同到忻口的補給線一度中斷了數(shù)日,遲滯了日軍對忻口前線的增援,給忻口前線的日軍造成了很大的困難,也給忻口正面防御作戰(zhàn)的國民黨守軍以有力的配合。因此南京國民政府特對716團進行通令嘉獎,海內外報紙也大力宣傳雁門關伏擊的戰(zhàn)果,稱之為“雁門關大捷”。后來指揮忻口會戰(zhàn)的第二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衛(wèi)立煌對周恩來說:“八路軍把敵人幾條后路都截斷了,對我們忻口正面作戰(zhàn)的軍隊幫了大忙。”毛主席在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中以及在《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書中也對此戰(zhàn)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游擊戰(zhàn)爭還有其戰(zhàn)役的配合作用。例如:太原北部忻口戰(zhàn)役時,雁門關南北游擊戰(zhàn),破壞同蒲鐵路、平型關汽車路、陽方口汽車路,所起的戰(zhàn)役配合作用是很大的?!?/p>
雁門關伏擊戰(zhàn)很好地體現(xiàn)了游擊戰(zhàn)“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戰(zhàn)術思想,在有利時機下就果斷出擊,一旦發(fā)現(xiàn)情況有變就果斷撤出,以避免無謂損失。同時對敵軍的交通線,并不僅僅單純依靠伏擊戰(zhàn),有時候炸毀橋梁破壞公路,同樣可以起到切斷交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