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事變中的十九路軍起源 粵軍第一師所部
第十九路軍并不是教科書和宣傳中所說的象草臺兵、雜牌軍似的,也不是受到排擠、被送前線的所謂異己,而是國民革命軍的中堅,中央軍中的姣姣者,其前身原屬于孫中山粵軍第一師所部。
辛亥革命以后,軍閥割據(jù)時期,中國各系軍隊或軍閥一般以地域名稱呼,例如直軍、皖軍、奉軍、桂軍、滇軍、川軍……。
所以又把孫中山在廣東的這支軍隊稱謂粵軍。隨著革命在南方數(shù)省的發(fā)展,各地、各種軍隊的加入革命,粵軍成為革命軍中的骨干。由于孫中山革命幾經(jīng)失敗和挫折,孫中山在廣東組建的軍隊始終是孫中山革命的基礎,于是又有人把粵軍,把第一師稱謂孫中山的“嫡系”。許崇智為粵軍總司令,蔣介石任參謀長。
大革命時期,黃埔軍校建立以后,粵軍和黃埔軍校成為孫中山革命的主力軍。北伐戰(zhàn)爭時期,黃埔軍校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粵軍第一師改編為第四軍。
隨著北伐軍不斷壯大,隨著馮玉祥、閻錫山……地方軍隊和原北洋軍隊的加入國民革命軍,人們?nèi)匀涣晳T把這些軍隊以地域名稱呼。從南方出發(fā)的國民革命軍稱謂“北伐軍”。在戰(zhàn)爭中,第四軍被譽為 “鐵軍”。
第四軍以陳銘樞、張發(fā)奎、陳濟棠3個師和葉挺獨立團為基本隊伍。
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以后,參加北伐的陳銘樞一支擴編為第十一軍,張發(fā)奎一支沿用了“第四軍”番號。
留在廣東根據(jù)地的陳濟棠一支,往往也以“粵軍”的稱呼。所指的粵軍與當年孫中山時期的粵軍的稱謂,已經(jīng)不是同一個概念。一些史書往往混淆。
張學良易幟,把奉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于是,奉軍被稱為 “東北軍”。自從南北統(tǒng)一以后,人們習慣把留在地方的北伐軍和地方性質(zhì)的國民革命軍以及不受中央政府節(jié)制的國民革命軍,稱為地方軍。把由中央政府直接指揮的北伐軍(野戰(zhàn)部隊)稱為“中央軍”。
由于當時中國的統(tǒng)一,最終是各地、各地方勢力和各政治軍事集團勢力通過協(xié)商的和平方式達成,尚沒有能夠消除地方割據(jù)或者軍閥割據(jù)狀態(tài),許多縣、省和地區(qū)實行地方自治,一些軍隊的軍費來源于地方財政,一些軍隊依靠中央財政。于是,又有把依靠中央財政的軍隊稱為中央軍。
十九路軍一直由中央政府直接指揮。前期,由中央政府供餉,廣東封疆后由該地財政供餉,有時由中央財政補餉或供餉,封疆福建后由地方財政供餉。某種定義比較復雜,也是矛盾的根源。但,第十九路軍始終是中央政府的一支勁旅。
其實,當時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江、浙及周邊五省,有許多地方軍隊的軍費開支或者軍餉遠遠優(yōu)于中央軍。當時斗笠、綁腿、洋槍、大刀,北伐軍、中央軍的裝備普遍如此。遠不及東北軍、西北軍。中國軍隊在裝備上的變化是在1934年整編師計劃以后的事。
中央軍或者北伐軍,雖然在裝備上、素質(zhì)上遠遠不如蘇聯(lián)紅軍和日本皇軍,但畢竟大多數(shù)指戰(zhàn)員是保定軍校和黃埔軍校出身。
陳銘樞畢業(yè)于保定陸軍學校第一期; 蔣光鼐、戴戟等是陳銘樞同窗,參加護法戰(zhàn)爭后經(jīng)陳銘樞介紹加入粵軍第一師;蔡廷鍇是陳樞銘培養(yǎng)起來的舊軍人,畢業(yè)于廣東自辦講武學堂。完全靠血戰(zhàn)才出人頭地?!暗麉s不像舊時代的軍人那樣以軍權自重,而是非常忠于提攜他的陳銘樞?!保ǜ轿?)十九路軍的來龍去脈
粵軍第一師是當時孫中山親手締造的第一支國民革命武裝部隊。
師長鄧鏗羅致了一大批受過專業(yè)訓練的青年軍官作為軍中骨干,像陳可鈺、李濟深、鄧演達、張發(fā)奎、陳濟棠、薛岳、余漢謀、葉挺以及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
陳銘樞為該師的模范團,第四團團長,戴戟時任他的少校團副,蔣光鼐、蔡廷鍇分別為第四團的營長和營少尉官。全團軍官都以保定軍校學生為骨干。
1924年,國共合作后,陳銘樞晉升為粵軍第一旅旅長,蔣光鼐升為粵軍第一旅第二團團長,蔡廷鍇為第二團營長。
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7月8日,北伐戰(zhàn)爭前夕,對軍隊進行整頓,正式建立了國民革命軍,分別為第一、二、三、四、五軍。原粵軍第一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陳銘樞為第四軍第十師師長、蔣光鼐為副師長。原蔣光鼐的第二團擴充為第十師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團。蔡廷鍇、孫繩、戴戟分別擔任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團團長。他們與葉挺的獨立團等,同為第四軍中戰(zhàn)斗力最強的攻堅勁旅。
1926年,北伐戰(zhàn)爭中第四軍鏖戰(zhàn)湘鄂,所向披靡。汀泗橋之役,軍閥吳佩孚親督主力負隅頑抗,戰(zhàn)斗打得極為慘烈。這一仗為攻克武漢打開了通道,自此,善打硬仗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威震四方,被譽為“鐵軍”之稱。
后來宣傳中,將葉挺獨立團與第四軍混為一談,實在不是偶然的。以后的新四軍,沿用第四軍的老番號(新編第四軍),聘請葉挺任軍長?!缎滤能娷姼琛烽_首那句“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此戰(zhàn)役中,葉挺獨立團及四軍各團英勇奮戰(zhàn),戴戟在第一線親冒矢石,率軍奮力沖殺,激戰(zhàn)中身負重傷。
1927年,北伐軍光復武漢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擴編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陳銘樞為軍長,分編為第十一軍第十、第二十四兩個師。蔣光鼐任第十一軍副軍長兼第十師師長,戴戟、蔡廷鍇分別擔任第二十四師的正、副師長。許志銳26師,加入第十一軍序列。
3月10,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漢口舉行。共產(chǎn)黨員和國民黨左派聯(lián)合起來,堅持取消二屆中央全會《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組織大綱》。
4月,寧漢分裂。陳銘樞辭職,赴南京追隨蔣介石。蔣光鼐、戴戟隨之脫離武漢。留蔡廷鍇接任第十師師長。
8月1日,第十師參加了南昌起義。蔡廷鍇為軍事委員會委員、第十一軍副軍長兼第十師師長,并擔任左翼總指揮,是起義領導人之一。
8月9日,起義軍退至進賢縣時,蔡廷鍇驅(qū)逐在第10師的共產(chǎn)黨員,脫離起義軍,帶走了起義軍近四分一兵力,至福州整頓。
8月,寧漢合流,蔣介石下野,陳銘樞也隨之辭職出洋。
蔣介石復職后,陳銘樞回廣東重組第十一軍。蔣光鼐任副軍長。下轄黃質(zhì)文24師、顏德基25師、何春帆新6師、李拯中補充師,蔡廷鍇10師遂加入序列。
1929年1月 1日, 全國編遣會議召開,認為中國軍隊過于臃腫,盲目擴充數(shù)量,而裝備落后。為了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和國家建設。要求各軍事集團統(tǒng)一編制,撤減軍隊數(shù)量,提高軍隊質(zhì)量。(當時編遣會議各軍事集團主要為中央軍、西北軍、晉軍、桂軍……。中央軍為做表率裁編,以師建制;東北軍之獨立性不在編遣范圍,但張學良為響應編遣會議,率先自行裁編,以旅建制,以為國防軍與國民革命軍區(qū)別;粵軍乃屬中央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番號撤銷,改編為編遣區(qū)第三師和獨立第二旅。蔣光鼐任第三師師長,蔡廷鍇為獨立第二旅旅長。
同年,李濟深、李宗仁、白崇禧抵制編遣會議,蔣桂戰(zhàn)爭爆發(fā)。陳濟棠通電中央表示:“粵省軍隊為黨國所有,不以供一派一系之指揮驅(qū)策?!?與陳銘樞一起脫離李濟深。蔣光鼐的第三師和蔡廷鍇的獨立第二旅改編為六十一師、六十師。隨后參加平定。
1930年2月,中原大戰(zhàn)。陳銘樞立即致電蔣介石:所部蔣光鼐、蔡廷鍇兩師“已作好準備,隨時可聽候調(diào)遣”。不久,張桂聯(lián)軍乘機再起反蔣,直入湖南,企圖出武漢與馮玉祥、閻錫山相策應。當時武漢空虛,南京震動。蔣介石急調(diào)陳銘樞部出韶關抗擊。結(jié)果,張發(fā)奎部幾乎全軍覆滅;黃紹竑、白崇禧的桂軍也被迫退回廣西。湖南戰(zhàn)事剛一結(jié)束。蔣光鼐、蔡廷鍇部即南下津浦線與晉系閻錫山作戰(zhàn),出奇兵克濟南,扭轉(zhuǎn)了蔣介石軍事上的敗局。蔣介石將六十一、六十師擴編為第十九路軍,任命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隨后調(diào)往平漢線,再與西北軍馮玉祥作戰(zhàn)。十九路軍的名稱由此形成。
1931年夏,蔣介石為加強對中央蘇區(qū)第三次“圍剿”,把陳銘樞調(diào)贛、浙、閩,任左翼集團軍總司令,十九路軍遂赴江西吉安參加“圍剿”。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東北。11月12日國民黨第四次國全代表大會通過北上援張抗日提案。中央軍停止對江西的“圍剿”,撤離江西,渡江北上。右翼集團軍撤至武漢,渡江;左翼集團軍東撤至江、浙、閩,預防日本海軍侵略。寧粵分裂。
寧粵談判,蔣介石邀請陳銘樞進京,由右翼集團軍總司令改任為京滬衛(wèi)戍司令。以免南京被粵系完全控制。
1931年11月間,十九路軍隨陳銘樞從福建調(diào)往上海,在真如、安亭,沿滬寧鐵路部署。
1931年12月15日,國民政府改組。蔣下野。戴戟任淞滬警備司令,率部至上海。蔣光鼐任上海淞滬地區(qū)總指揮。
1932年1月28日,淞滬戰(zhàn)爭暴發(fā)。
至此可見,陳銘樞對蔣的追隨和蔣對陳的信任。即使用“庶嫡”而論,陳銘樞也是蔣的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