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改行成為畫家的奇人 齊白石因雕花學畫
在中國美術史上,有不少著名畫家并不是一開始就畫畫的,有的職業(yè)甚至和藝術創(chuàng)作完全不沾邊兒,可是,他們半路出家,勤學苦練,終成一流大師……
那一年,他在太行山當強盜,遇上了平素極為傾慕的畫者李唐,果斷拜師,勤學苦練,后來進入南宋宮廷畫院,成為魁首,他是蕭照。
北宋末年,北方邊境狼煙四起、戰(zhàn)馬嘶鳴,宋朝的“藝術皇帝”趙佶被金人俘獲并囚于井中“坐井觀天”,慌忙中繼位的高宗趙構(gòu)決定遷都臨安(現(xiàn)杭州),宮廷畫師李唐也收拾行裝狼狽向南逃竄。
這一天,李唐數(shù)人行至太行山區(qū)一個僻靜處,忽然躍出一支人馬,為首一員彪形大漢正是太行山草寇頭目蕭照,手提車輪大斧高呼“此山是我開!”。李唐滾鞍落馬,慌忙將所帶輜重如數(shù)奉上,蕭照一一細查,除了畫具以及數(shù)幅畫作,并無金銀珠寶,失望之余,信手打開一幅畫,正是李唐的名作《萬壑松風圖》。但見萬松千壑、高嶺飛泉,遠山空靈俊麗,清泉奔涌。蕭照看罷,伏地便拜,自幼蘊含在體內(nèi)的藝術細胞迅速分裂,執(zhí)意隨李唐拜師學藝。李唐無奈,收下徒弟,蕭照放火燒毀了棲身的洞窟,遣散了眾嘍羅,牽馬挑擔隨師傅南下臨安。
到達臨安,蕭照懸梁刺股、潛心學藝,藝術造詣突飛猛進,大有“青出于藍”之勢,后來被補入南宋畫院為待詔,又補迪功郎,賜金帶。宋高宗曾給他的畫《山水小景》題:“白云斷處斜陽轉(zhuǎn),幾曲青山照畫屏”的詩名。
蕭照的傳世名作《山腰樓觀圖》,整個畫面?zhèn)シ灏氡谇土?,山間藏一古剎,樹木蔥蘢,江水曲環(huán),孤舟泊岸,遠處山樹蒼茫離迷,澄江似練,既溶入北方云山的雄厚,又寫出了南國水鄉(xiāng)的清雅,寄托主人身在異秀的故鄉(xiāng)大好河山的無限眷念,以淡墨濃筆將自己對家鄉(xiāng)的熱愛盡情地傾注于畫中,反映了畫家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意境,真乃藝術極品,目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仰視巨作,誰又能想到藝術巨匠是曾經(jīng)的剪徑強人?
那些年,他奔波仕途卻僅為小吏,又受累入獄數(shù)載,50歲以后才正式拜師學畫,70歲算是學會畫畫兒了,80歲時畫出了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在繪畫史上獨樹一幟,被尊為“元四家”之首,他是黃公望。
黃公望青年時代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有著熱切的參政欲望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干一番大事業(yè)。但在元朝初期,原南宋統(tǒng)治下的漢人地位最低,幾乎毫無政治權力可言。出身南人的黃公望雖自幼享有才名,卻一直沒能步入官場,直到二十三四歲才謀到一個小書吏的差使,沒干多久又不干了,此后直到中年才被舉薦在元大都當書吏,后因上司張閭貪污案被牽連誣陷下獄。
黃公望出獄時已經(jīng)年近五十歲,他放棄做官的念頭,隱居江湖,寄情于山水,后加入全真教,取字號“大癡道人”以自愚,隱居在常熟小山頭,常往來杭州、松江、虞山(常熟)等地,以講道算命謀生糊口。黃公望正式作畫大概從五十歲起,因他自幼“習神童科……旁曉諸藝”,后又長期擔任書吏,有很厚的書法功底,加之得到畫壇領袖趙孟的指點,所以畫藝猛進,到62歲畫名大振,可算是大器晚成?,F(xiàn)今傳世的黃公望山水畫作品,多是他在70歲以后所作,但追求神采、氣韻,將詩、書、畫融為一體,不重形似,筆法簡練精到,筆意深遠蒼茫,峰巒渾厚,氣勢雄秀。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七十九歲高齡時開始創(chuàng)作的。這幅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的長卷,是他生活在富陽,又以富春江為題材推出的力作。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于富春江兩岸,觀察煙云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并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chuàng)作有了扎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千丘萬壑,越出越奇,重巒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現(xiàn)了富春山水的秀麗外貌,又把其本質(zhì)美的特征揮灑得淋漓盡致。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謝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傾注了大約七年的心血,這是畫家與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結(jié)晶。展開畫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帶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轉(zhuǎn),江流沃土,沙町平疇。云煙掩映村舍,水波出沒魚舟。近樹蒼蒼,疏密有致,溪山深遠,飛泉倒掛。亭臺小橋,各得其所,人物飛禽,生動適度。正是“景隨人遷,人隨景移”,達到步步可觀的藝術效果。
那一天,他在市集上見一熔金者,所熔金器都是他精心制作的手工藝品,內(nèi)心悵然若失,改學書畫,最后成為“浙派”領袖、明代“畫手第一”,他是戴進。
戴進的父親戴景祥是一位職業(yè)畫家,或許是少年叛逆,戴進卻并沒有子承父業(yè),而是選擇做一名鍛造金銀首飾的工匠。他的手藝精巧絕倫,鍛制的金銀首飾和其他工藝品如人物、花鳥、釵花等,均精巧絕倫,技藝精湛,銷售價值超過一般鍛工制品的一倍,別的工匠都甘拜下風,戴進也很自豪,希望自己能憑此技藝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
后來發(fā)生一件事卻令他徹底放棄了這門行當:有一天,他去市集上買東西,無意間走進一個熔金鋪,發(fā)現(xiàn)所熔的金器都是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藝品,頓時心中無比失落,回來他對人說:“我為制作這些東西耗盡了心血,哪里僅僅為了換飯吃呢?心想借首飾使我的名字不朽啊。如今他們銷毀我制造的首飾一點不愛惜,這種手藝不值得再做下去了。今后我將干什么工作才行呢?”人們對他說:“你那巧妙的技術放在金銀首飾上,首飾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婦女裝飾而已。他們只沉溺于首飾的輝煌光亮,哪里了解制作人的辛苦?你若能把手藝移以素絹上作畫,這樣一定能流傳下去的?!贝鬟M聽了很高興,就改學畫畫。
由于天資聰穎、刻苦練習,加上一定的家學淵源,改作畫畫后,戴進很快就能以賣畫為生,年紀輕輕就很有影響。宣德間(1426—1435)以畫供奉內(nèi)廷,官直仁殿待詔。后因遭讒言被放歸,浪跡江湖。戴進的作品在明代中期被大眾認為是經(jīng)典藝術,在明中葉宮廷內(nèi)外特別是江浙地區(qū)影響極大,成為明代前期畫壇主流,其畫風風靡于當時,形成獨具特色的流派,畫史稱作“浙派”,戴進作為“浙派”創(chuàng)始人,很受人們的重視和贊譽。大家耳熟能詳?shù)那宕⑽拿仁娴摹洞鬟M傳》,開篇就是“明畫手以戴進為第一”;而他留下的許多國畫精品與他的名字一起,永遠在中國美術上史熠熠生輝。
那時候,他家里一貧如洗,為了學門手藝,拜師學粗木作,但由于力氣小、地位低,后改學小器作,然后,由于小器作的雕花工藝需要美術,于是他一邊做雕花工藝一邊學美術,最后,他成了畫壇巨匠,他是齊白石。
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的貧困家家,少年時體弱多病,只讀了半年書就不得不輟學幫家里干農(nóng)活,上山砍柴、放牛。他父親見齊白石體弱力小,難學田里農(nóng)活,決定讓他學一門手藝。他15歲時拜粗木作齊仙佑為師,齊仙佑嫌他力氣小扛不動大檁條,三個月后把他退回家。他接著再拜另一個粗木作齊長齡為師。有一次他隨師傅做工歸來,遇三個專門作雕花木器的細木作,師傅恭敬讓路并問好,還對他說:“做大器作的人,不敢和做小器作者平起平坐。不是聰明人,是一輩子也學不成細木作的?!饼R白石心中不服,暗下決心改學小器作。經(jīng)齊長齡推薦,他16歲時轉(zhuǎn)拜雕花木匠周之美為師,學小器作。身懷絕技的周之美對這位徒弟傾注了全部的心血,把全部雕花技藝都教給了他,齊白石從此開始了雕花木匠的生涯。
由于他干活勤快、刀法嫻熟、善于創(chuàng)新,他的手藝漸漸超過了師傅周之美,成為當?shù)赜忻摹爸ツ窘场?。有一次他在一個姓蔡的書香人家做雕花木活時,借到一部乾隆年間刻印的彩色《芥子園畫譜》,就用了半年時間,在油燈下用薄竹紙勾影,染上色,釘成十六本。從此,他做雕花木活,便以畫譜為據(jù),為雕花做各種各樣的新樣式,他的雕花技藝飛躍到了一個新的境地。
27歲的齊白石開始繪畫生涯,先后從蕭鄉(xiāng)、文少可、胡沁園、譚溥等人學畫。從陳作堝讀書,從王湘綺攻讀詩文,拜湘潭紙札匠出身的畫家蕭傳為師,學畫像。后又經(jīng)蕭介紹認識另一畫像師文少可,并得其指教。翌年,拜湘潭名士胡自倬、陳作塤為師,跟胡自倬學畫工筆花鳥草蟲,跟陳作塤學詩文。他從此以畫像、畫中堂以及女眷用的帳檐、袖套、鞋樣等維持生活,不再做木匠而成為專門畫匠。
自宋以來,歷代不知有多少人畫花鳥草蟲,但是一直到齊白石,才讓花鳥草蟲生機蓬勃地活起來,仿佛不只主宰自已的生命,也成為人類生命現(xiàn)象的代言人。從這點來說,就可知他“一代宗匠”的美譽絕非虛誑。齊白石結(jié)合文人畫的筆墨功底與民間美術的情趣,開創(chuàng)了文人畫轉(zhuǎn)向大眾化的新局面,造就了鄉(xiāng)土氣息非常濃郁、充滿無限生機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