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拐點:靖難之役朱棣失敗 明朝會有哪些改變
第一點,朱棣失敗,削藩就會成功。朱允炆會同朱棣一樣建立起足夠強大的中央集權。
第二點,朱允炆為人溫和柔弱,朱棣搞的三大征巡南洋估計都不可能。
第三點,明朝可能會迎來明朝版文景之治。
第四點,明朝皇權過渡會更加平穩(wěn)。朱棣的兒子的只當了幾個月就死了,孫子也只當了十年,就早早掛了。明朝宦官專權,其根源就是小皇帝。倘若皇權過渡平穩(wěn),宦官專政將會很難發(fā)生。明朝另外一個問題是激烈的黨爭,是由于皇帝長期不上班導致的問題。皇帝對于士大夫黨爭基本上在一個左右逢源而無法掌握的尷尬局面,重用宦官也是為了抗衡官黨。
第五點,明朝會否出現一個武帝呢?這是很有可能的。歷史上漢唐都曾經經歷過一個大擴張階段。戰(zhàn)爭需要大量的成本,明朝可能會早日開放海禁,發(fā)展海洋貿易,西方先進的技術也能傳進來。在15-16世紀,明朝海軍是領先全球的,鄭和下西洋曾給東南亞、南亞、中東和歐洲等地帶來強大震撼。若是有先進的海上貿易和強大海軍,再加上穩(wěn)定西域打開陸上貿易,明朝迎來一個盛世并非不可能。以后在西方崛起的過程中,也未必遭遇現實中這么多曲折。
明朝的歷史問題在于,永樂耗費了大量財力,國庫空虛,以后的皇帝只能修生養(yǎng)息。仁宣二宗死得太早,明朝皇帝短命少嗣的太多,也是個奇景。后世皇帝平庸享樂。嘉靖搞了海禁,萬歷開啟黨爭,明朝自萬歷后宦官專政、黨爭劇烈,小皇帝搞起木匠活,國運漸漸不行了。
總體來說,如果朱棣未能成功,明朝可能會更加強盛。但是假若不能避免黨爭,亡國還是很有可能的。但朱元璋設計的體系,明朝皇帝集大權于一身,既要專斷獨行,又要當宰相日理萬機,難以維持日日勤政,最終不上朝不見官員,官員搞起黨派,黨爭既啟,國何安寧。
有幾個答案說,倘若沒有朱棣遷都北京,明朝將變成北宋。這簡直是無稽之談。試問強盛的明朝,發(fā)兵征剛被打的逃到漠北不到幾十萬人的蒙古,有什么問題?蒙古能給明朝多大的壓力?北宋弱是弱在無養(yǎng)馬之地,燕云十六州被遼占了,河套被西夏占了,既無險阻可以抵抗遼兵南下,也無騎兵可以抗衡遼夏。君不見,一個山海關,困得滿清無計可施?
物理博士的答案令人莞爾,不知道他有沒有聽說一個軍事術語叫換防?常年抗倭的戚繼光沒造反,常年抗清的袁承煥反而被皇帝凌遲。北宋養(yǎng)兵百萬,狄青大元帥為何不攻向趙家汴梁?衛(wèi)青霍去病為何不反抗?jié)h武帝?安祿山和朱棣能算作一類?東南互保和唐末藩鎮(zhèn)割據也不可混為一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