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的海淀 都是稻田水鄉(xiāng) 聽取蛙聲一片
北京市如今下轄十六個區(qū),兩個縣,但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是“城八區(qū)”的格局,即北京城由東城、西城、崇文、宣武、海淀、朝陽、豐臺、石景山八個區(qū)組成。今天,在這城八區(qū)中,海淀大約是水資源最為豐富的一個區(qū)了。有名的頤和園、圓明園、紫竹院、玉淵潭等公園里,都以水景為重要特色,都有大片的水面。如果再往郊外走走,還有一些湖沼、水庫。盡管如此,海淀區(qū)仍然有水資源漸趨枯竭之虞。有人擔憂,不遠的將來,海淀區(qū)要改名為“每定”區(qū)才名副其實。
這不是杞人憂天。根據(jù)文獻記載,歷史上的海淀區(qū),水資源比今天豐富得多。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些以水景為重要特色的公園,且不說它們的背后有著各自怎樣的水資源緊張問題——兩三年前圓明園公園飽受批評的花費幾千萬元于湖底鋪設防滲水隔膜之舉,據(jù)說就是公園管理部門應對供水不足、湖面萎縮最終影響其經(jīng)濟利益的一種權宜之計,單是舉目可見的水面面積,就已經(jīng)可用“今非昔比”四個字去形容了。
明代人劉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是專門描寫北京及周邊地區(qū)名勝古跡和風土人情的小品名著。該書卷五《西城外》中的《海淀》一文,對今天西直門至頤和園一帶的景物作了生動的描述。從描述文字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當年的海淀,跟江南水鄉(xiāng)沒有什么區(qū)別。請看:
水所聚曰淀。高梁橋西北十里,平地出泉焉,滮滮四去,潨潨草木澤之,洞洞磬折以參伍,為十余奠潴。北曰北海淀,南曰南海淀,或曰巴溝水也。水田龜坼,溝塍冊冊。遠樹綠以青青,遠風無聞而有色。巴溝至青龍橋,東南入于淀。淀南五里,丹棱沜。沜南,陂者六,達白石橋,與高梁水并。沜而南,廣可舟矣,武清侯李皇親園之……山水之際,高樓斯起,樓之上斯臺,平看香山,俯看玉泉,兩高斯親,峙若承睫。園中水程十數(shù)里,舟莫或不達……陂上,橋高于屋,橋上,望園一方,皆水也。水皆蓮,蓮皆以白……最后一堂,忽啟北窗,稻畦千頃……
————
[注釋]
滮滮,biaobiao,水流動的樣子。
潨潨,congcong,同“叢叢”。
磬折,像樂器磬一樣呈彎曲狀。
奠潴,水灣,水洼。
龜坼,指塊塊水田如龜背紋理。
溝塍冊冊,水溝田壟如書冊形狀。
丹棱沜,水域名,清初在這里建暢春園。
陂,池塘。
《帝京景物略》中的各處景物,都是作者實地游覽后的印象記錄。兩位作者生年不同,劉侗生于1593年,于奕正生于1597年,但是卒年一樣,都是1636??梢?,他們文中所描寫的,是三百七十多年前海淀的情形。
事實上,海淀的這種水鄉(xiāng)景象,從那之后,還持續(xù)了很長的時間。稍微有點年紀的北京人,都有關于那里是大片水稻田、可以“聽取蛙聲一片”的美好記憶。就連我這個二十多年前才來北京落戶的外地人,也清楚地記得,今天已經(jīng)是熙來攘往、頗有異國情調的商業(yè)區(qū)五道口一帶,就有一片不小的水稻田,五道口購物中心正好位于一塊較大的水稻田中——仿照日本的“早稻田大學”,這座商業(yè)大樓,不妨取名為“晚稻田購物中心”(北京一年只能種一季水稻)。
對于風景的看法,農村人跟城里人是很不相同的:農村人覺得,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是風景;城里人卻認為,水光水色、雞鳴犬吠是風景。工業(yè)發(fā)達之前,大多數(shù)人口是農村人,大家都把城市當作風景名勝,向往不已。揣一點零錢,帶幾塊干糧,爭先恐后到城市觀光。從前的民間傳說里,“三百年前是荒丘,三百年后立某州”,是農村人無比向往的人間變遷。如今進入后工業(yè)時代,大多數(shù)人口變成了城里人,人們又懷念起鄉(xiāng)村的景物——從前的荒丘??墒?,許多比較容易到達、風景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早就已經(jīng)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被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們瓜分豆剖、蠶食鯨吞了——“山”“水”之類字眼,只在名不副實的住宅小區(qū)的名字當中得到保留。三百年后的今天,荒丘、野水,成了稀罕之地。有閑復多金之士,盡可以駕豪車、坐飛機,不遠千里萬里,去遠方乃至異國,尋覓鄉(xiāng)村美景;我等雖有些閑暇卻乏金銀之徒,就只能從古書的記載里,借著古人的眼睛和文字,做一回足不出戶的神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