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上朝時說的究竟是滿語還是漢語?
我們首先要確定一下所謂“上朝”的概念。
在我們通常概念中的那種“上朝”,也是清代所謂的“大朝、常朝”,是非常正式禮節(jié)。由于現(xiàn)代人受到電視劇的不良影響,往往覺得每日皇帝的上朝都是這種,各種品階的大臣都要出席、每個人都要求穿著禮服(朝服)排排站,再來個太監(jiān)喊一嗓子“有事啟奏無事退朝”——然而事實上這類大朝在清代每一年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都是屈指可數(shù)的,只在不得不正式操辦一下的情況下,才會舉行。
這個原因也很好理解,大朝會級別的禮服(朝服等一大套)實在是太不好穿了……皇帝也是人啊筒子們~所以盡管理論上來講每月五、十五、二十五日應(yīng)當舉行常朝,但實際上這個完全是禮儀性質(zhì)的,皇帝們很少自己找罪受真正意義上舉行常朝,有時候甚至一年的都不舉行一次。根據(jù)穿戴檔記載,乾隆十七年穿禮服有十六次——這其中不完全是常朝所穿,禮服也在祭祀、大節(jié)日的情況下穿著(多數(shù)都是在這類情況下穿著)——其他年份差的也不多。
那么如果不舉行常朝,清代君臣要怎么交流感情辦辦公事呢?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召見”,這個召見,才是每日都有的形式。檔案中也記載“叫起”,聽起來還是挺形象的。這種見面方式不會很多大臣,一般就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引見官員,例由吏部帶領(lǐng),應(yīng)著藍袍、天青褂,掛朝珠,每逢朔、望,及五日、十日,著補褂... ...至召見,大致服色略同,惟長袍不一例,藍者、深駝色、淺醬色者,皆可著,亦配忠孝帶?!彼源┑妮p便多了,皇帝也不需要面對那么多人奏事。明確了上朝的概念以后,我想大家該明白清代每日奏事之時皇帝其實不需要面對很多人,所以盡管樓上某位同學(xué)認為這是皇帝“最愚蠢的行為”,但的確,皇帝是看人說話的。
需要說滿語的時候就用滿語,面對不會滿語的大臣就用漢語。上面還有同學(xué)說雍正帝就只會用滿語來罵人,這是非常不準確的。且不說雍正本人,雍正時期許多大臣們滿文也還是很不錯的,這其中也包括漢八旗的大臣,譬如年羹堯。我曾看過年的滿文奏摺,文字嫻熟,而且關(guān)鍵是寫的夠長……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出版的《年羹堯奏摺專輯》,其中有一大半都是“清字摺”,亦即滿文摺。鑒于給個插圖估計大家也看不懂,所以還是不占地方了。
雍正帝的滿文就更是神妙,一手滿文寫得龍飛鳳舞,讓無數(shù)讀檔案的后人看得淚流滿面……有清一代,大方向上的確是越到后期滿語適用范圍就越小,但由于清代皇帝素來維護“國語騎射”,在很多特定場合是要求必須說滿語的。瀛生先生曾在《滿語雜識》一書中提及,其高祖曾在道光末期親見道光帝訓(xùn)斥因在御前奏事時滿語口音有訛變的侍衛(wèi),可見起碼到了道光時期,御前奏事還是看人下菜的(而且還要求口音標準T_T)。最近我看到的一些新的資料也表明清末滿語在檔案、君臣問答、正式場合還是存在一定的應(yīng)用范圍的。如光緒年間接見外國使臣時,有記載表明光緒帝使用滿語來主持場面。
而哈佛燕京學(xué)院最近放出來的滿文珍稀圖書電子版的檔案之一《中俄咸豐十一年條約檔》滿文原文更是點出了條約最終解釋權(quán)以滿文版本為主,這一點可能以往中國史學(xué)界提及的不多。清代皇帝中滿文最糟糕、最不著調(diào)的就要數(shù)宣統(tǒng)帝了,這也是客觀環(huán)境所導(dǎo)致——畢竟他還沒長大就退位了,嚴格說也并沒有接受傳統(tǒng)的滿語文教育。所以對于其他皇帝,我們還是不要跟宣統(tǒng)一概而論比較好??偠灾?,盡管滿語滿文在日常生活中適用范圍不斷縮小,但在正式的場合中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般無用。在日常的召見中(即御前奏事),皇帝所說的語言取決的大臣的身份和所奏內(nèi)容,既有使用漢語的情況,也有使用滿語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