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日本在唐朝時就向我國遞交過國書
早在唐朝時期,日本就向中國遞交過國書,而且在唐朝時期,不僅日本的律令來自中國,甚至一些詳細的法規(guī)細則也完全抄自唐朝——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昇對于日本史研究的最新發(fā)現(xiàn),推翻了日本宣傳了多年的結(jié)論。之前日本《朝日新聞》用整版的篇幅,報道了韓昇教授的這一發(fā)現(xiàn),認為“改變了全日本對于日本史的研究結(jié)果”。
現(xiàn)代發(fā)現(xiàn)的唐朝時期墓碑拓印,上面記載著一名公元734年在中國死去的名叫井真成的日本人的墓志,這在日本引起了很大轟動。因為這個墓志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日本國名,而且墓志中稱此人“強學不倦”。為此,日本特地設(shè)了一個國家級基地來進行研究,最后日本的所有日本史學者和中國史學者達成共識,認為井真成是日本派到中國的留學生,在唐朝留學20年,還被唐朝授予5品官員,死在中國。
日本學者在研究時并不了解中國的歷史尤其是唐史,因為被發(fā)現(xiàn)的這一墓志只有30厘米見方,而在唐朝官員序列中,即使最小的宮女的墓志,也要達到40厘米見方。而且所謂的“在唐朝留學20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唐朝對于留學生每年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的就要遣送回國,最長只能待9年。之所以日本學者會認為井真成在中國待了20年,是因為他們在日本史料中發(fā)現(xiàn),日本平均每30年左右派一批遣唐使,在717年派出了遣唐使,由此推斷井真成是717年到唐朝的。
而至于墓志中的5品官員,根據(jù)史料發(fā)現(xiàn),這僅僅是贈官,并沒有在唐朝任職。因為根據(jù)我國史料,733年一個600人的日本遣唐使團來到中國,井真成是這個遣唐使團的總判官,734年1月就死了。而733年秋季,長安發(fā)生大災(zāi)荒,唐玄宗帶百官到洛陽躲避饑荒。這樣一來,日本的使團也只能趕到洛陽??墒?,身為判官的井真成還沒等到拜見皇帝就死了。按照規(guī)矩,使團成員拜見皇帝時,都會得到官銜,死了也要官葬??墒窃诋敃r的情況下,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這樣做,只能臨時找個墓碑,讓負責官員寫個墓志,草草把他下葬。根據(jù)史料記載,唐朝時期所有來訪的使節(jié)都必須遞交國書,然后才能被承認,否則不可能自由來去。井真成在遞交國書前就死了,所以他的墓碑上沒有日本的官職,只有唐朝的官職。這也就意味著,那個時期日本已經(jīng)向唐朝遞交國書了。只是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后篡改歷史,否認了這一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菩提根色澤猶羊脂玉一般,精致純美,白玉菩提根,羊年化太歲必備,白菩提四十年開花,一生只結(jié)一次果。想要了解更多請加微信號:torchlub(←長按可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