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燕王掃北”是怎么回事 怎么又成了燕王掃碑

        2016-07-27 19:30:3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燕王掃北”四個字,正史中幾乎沒有使用,但在野史中,在民間傳說中,出現(xiàn)率非常高,并且說法不一。有人認(rèn)為“燕王掃北”就是“靖難之役”

        “燕王掃北”四個字,正史中幾乎沒有使用,但在野史中,在民間傳說中,出現(xiàn)率非常高,并且說法不一。有人認(rèn)為“燕王掃北”就是“靖難之役”。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領(lǐng)重兵鎮(zhèn)守大都(北京)。因朱元璋長子朱標(biāo)早逝,根據(jù)傳長不傳嫡的傳統(tǒng),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孫(朱標(biāo)的大兒子)朱允文繼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后,與侍臣密謀削藩之策。燕王朱棣本來就對朱允文繼承皇位不滿,便以“誅奸臣,清君側(cè)”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詔集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兵將30萬人,自太行山以東,陳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圖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農(nóng)歷三十日)始,雙方幾十萬大軍在滹沱河沿岸進行了長達(dá)一年之久的“拉鋸式”爭奪戰(zhàn),最后燕王朱棣獲勝,明朝庭軍部都督被擒,主帥耿炳文逃入正定閉門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為大將軍,率兵50萬攻打燕王,欲挽敗局。因?qū)⑹慷鄬倥R時拼湊,號令不一,指揮不靈,李景隆屢戰(zhàn)屢敗,但屢敗屢戰(zhàn),拖得朱棣無法揮師南下。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朱棣得知朝廷的主力部隊大多集中在山東主戰(zhàn)場,而南京城防空虛,于是當(dāng)機立斷,決定親率精銳,直搗南京,并很快便攻下了南京,建文帝赴火而死(也有的說他趁亂逃走,不知所蹤)。

        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號永樂,后又遷都北京,是為明成祖。有人說,歷史上稱此事為“靖難之變”,民間則俗稱為“燕王掃北”。但是,既然是“掃北”,自然是由南往北掃。靖難之役卻是從北京往南京打,這怎么能叫掃北呢,應(yīng)該叫掃南啊! 于是有人提出了“掃碑”的解釋,認(rèn)為燕王打著“清君側(cè)”旗號,去南京“殺奸臣以祭掃皇祖之碑”。由于“北”、“碑”同音,長期以來以訛傳訛,便成了“燕王掃北”。然而民間常說的是“掃墓”,沒聽說過“掃碑”。墓可掃,碑如何掃?再說,建文帝即位后忙于打仗,未來及為其祖父立碑。現(xiàn)在南京孝陵四方城中高8.78米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是朱棣于永樂三年(1405)所立,在此之前七年無碑可掃。

        也有人說法認(rèn)為“燕王掃北”是指朱棣征討北方的蒙古部落。元朝失敗后退回北方,分裂成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分,對明朝威脅仍很大。1390年,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晉王分兵合擊,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兒不花。朱棣首先派出幾股哨兵四出偵查,摸清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然后趁著大雪天氣,頂風(fēng)冒雪,快速而進,當(dāng)大軍出現(xiàn)在乃兒不花面前時,他竟然還在帳篷里烤火。

        朱棣第一次大規(guī)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獲全勝,讓朱元璋非常高興,賞賜寶鈔100萬錠,夸贊朱棣:掃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等朱棣登基后,為平定北方,又五次率軍親征蒙古各部,并在第五次征北回程途中病死在榆木川,享年65歲。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