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中國古代飲食習慣改變 豬肉在明朝才占據(jù)餐桌

        2016-07-25 20:59:3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蒙古族稱霸中原的元代,羊肉的銷量更因此猛漲,但好景不長,一到明代備受冷落的豬肉竟后來居上,成功地扳回了一局。明代初期永樂年間的御膳

        蒙古族稱霸中原的元代,羊肉的銷量更因此猛漲,但好景不長,一到明代備受冷落的豬肉竟后來居上,成功地扳回了一局。明代初期永樂年間的御膳菜單中就明確記載需用食材包括羊肉5斤豬肉6斤。雖用量只有1斤之差,但和前朝相比足以表明曾經(jīng)被打入冷宮的豬肉已成功地被解凍并登堂入室了。

        豬肉價格又瘋漲了,而且比2011年更兇猛。今年以來,國內(nèi)豬肉價格一反過去三年的跌勢,大幅反彈,多地均出現(xiàn)“一天一價,人人喊貴”的現(xiàn)象。這不但抬高了CPI指數(shù),更是觸動了國人的錢包,畢竟豬肉是國人的主要肉食。但是,今天這樣豬肉占領(lǐng)中國人餐桌的局面,卻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

        魏晉:羊肉開始統(tǒng)治中國人的餐桌

        關(guān)于人類畜養(yǎng)家畜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遙遠的先秦時代,那時就已有了包括馬、牛、羊、豬、狗、雞的“六畜”之說,并常以“六畜興旺”來形容國富民安的盛世之景。除了古代日常騎行使用的馬匹外,六畜和江海湖海中的各種魚類共同構(gòu)成了古代中國人的肉食鏈,而其中牛羊豬三者又獨居鰲頭,稱為人們?nèi)粘o嬍车膶檭骸?/p>

        古代的人們雖對以牛羊豬為主的各類肉食也愛得深沉,但無奈經(jīng)濟條件和生產(chǎn)能力的限制讓他們常常與各類肉食無緣,只得在節(jié)日慶典上才能淺嘗輒止般地滿足一下味蕾。因此周代的《禮記》中將牛、羊、豬稱為“大牢”,并記述道此為只有國君及卿大夫才有資格享用的佳品。而底層百姓們只能逢年過節(jié)或大型慶典時才能和肉類們來個親密接觸。

        牛肉雖貴為“大牢”之一,但自從春秋后期推行鐵犁牛耕的農(nóng)耕政策后,牛作為勞動工具的地位及作用明顯增強,而作為食物鏈中一環(huán)的地位則被大大削弱,加上歷朝歷代三令五申禁止宰殺耕牛,牛肉就這樣默默地退居到了肉食二線。而像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大塊吃牛肉大口喝酒的場景則是對舊時統(tǒng)治秩序的無聲挑戰(zhàn),同時也暗暗表達了人們內(nèi)心對肉食的狂熱喜愛。

        根據(jù)漢代文史中“澤中千足彘(250只豬),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以及家中有“千足羊(250只羊)”的說法和記載,可見同為“大牢”的豬羊在人們餐桌上難分伯仲的地位。但平分秋色的好景卻沒能維持多久,進入魏晉以后,人們逐漸減少家豬的飼養(yǎng)規(guī)模,羊肉自此開始統(tǒng)治中國人的餐桌,成為獨一無二的主流肉食。南北朝時期的《洛陽伽藍記》曾寫道“羊者是陸產(chǎn)之最”。唐代文人騷客也時常以“羊羔美酒”來形容大快朵頤的場景。唐代《太平廣記》中有關(guān)肉類的記述總共105處,其中對羊肉的記載就有47處,而豬肉只有12處。不僅如此,《太平廣記》中還記載了就算是在家修行的居士也抵制不住羊肉的美味誘惑,仍然會吃,可見當時的人們幾乎都淪為了羊肉的狂熱粉。

        經(jīng)過唐朝百姓的大力推廣,食羊肉早就不僅僅為了果腹或刺激貪婪的味蕾了,而是演變成了一種社會風尚,用當下的熱詞來說就是“潮人必備”。宋代曾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據(jù)記載,宋朝宮廷御廚一年消耗羊肉43萬斤,而豬肉只有4100斤,日后“御廚止用羊肉”甚至成了兩宋皇室的“祖宗家法”。

        明代:豬肉的成功逆襲

        隨后進入蒙古族稱霸中原的元代,羊肉的銷量更因此猛漲,但好景不長,一到明代備受冷落的豬肉竟后來居上,成功地扳回了一局。明代初期永樂年間的御膳菜單中就明確記載需用食材包括羊肉5斤豬肉6斤。雖用量只有1斤之差,但和前朝相比足以表明曾經(jīng)被打入冷宮的豬肉已成功地被解凍并登堂入室了。不僅如此,明代后期光祿寺留下的宮廷歲用牲口數(shù)中也表明年用18900口豬,10750頭羊,此時的豬肉已大有超越羊肉之勢,而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則直接表明:“豬,天下畜之。”,此言一出,豬肉便徹底翻盤,走上了正統(tǒng)之路。

        在豬肉地位的持續(xù)上升期中卻發(fā)生過一段再次被打入冷宮的小插曲。正德十四年(1519年)十二月,不僅明代皇帝姓氏與“豬”同音而且明武宗生肖又屬豬,因此殺豬食肉被看成大逆不道,皇帝頒布禁令及相應懲處制度,違者全家“發(fā)極邊永遠充軍”且永不得返鄉(xiāng)。在重重重壓下,農(nóng)民們只得宰殺家中所養(yǎng)的豬。隨著大規(guī)模的宰殺和禁豬,豬肉及其制品漸漸在市場上銷聲匿跡了。

        但民心不可違,根據(jù)《萬安縣志》記載“陳氏穴地養(yǎng)之,始傳其種”,面對朝廷的各項禁令及重壓,百姓們尋求各種方法前來抵制,各層要員也都對此禁令不為所動。至正德十五年三月,禮部上奏皇帝說國家祭典需牛豕羊三牲,如今禁用豬肉,無論是宮內(nèi)還是坊間豬肉都已銷聲匿跡,難覓其蹤影,如此這般實在不成禮法。面對這樣的窘境,武宗只能自食其言,“內(nèi)批仍用豕”。如此這般的禁豬令僅推行了三個月便以失敗告終。隨后豬肉又再次突出重圍回到了百姓的餐桌。

        時至清代,“豬強羊弱”的現(xiàn)象更是隨處可見。相傳每逢春節(jié),京城便殺豬近十萬頭。1784年的除夕大宴上僅乾隆皇帝的一桌御膳就用去家豬肉65斤,相比之下羊肉只用了20斤。清朝滅亡后,中國人對豬肉的喜愛更是有增無減。1952年解放初期時,中國就擁有8976萬口豬,羊僅6177萬頭。直至今日,我國豬肉的年產(chǎn)量早已是羊肉的十倍,經(jīng)過近兩千年的PK,豬肉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起伏,最終“逆襲”成功!

        豬肉逆襲的原因

        提供土地肥料

        與耕牛直接犁地相比,家豬所提供的肥料更具深遠意義。在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人口不斷增加的中國,為了滿足日益膨脹的糧食需求,家豬糞便作為肥料不僅能幫助土地盡快恢復肥力更有助于農(nóng)作物多生長,對增產(chǎn)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清代蒲松齡在《養(yǎng)蠶經(jīng)》中也曾提及家豬糞便對農(nóng)耕的促進作用:“歲與一豬,使養(yǎng)之,賣后只取其本,一年積糞二十車,多者按車給價,少者使賣豬賠補?!薄芭镏胸i多,囷中米多,養(yǎng)豬乃種田之要務”。養(yǎng)羊雖同樣可以提供土地肥料,促進農(nóng)耕但常言道“羊壅宜于地,豬壅宜于田”,養(yǎng)羊需要廣闊的牧場,在人口稠密的農(nóng)業(yè)區(qū)幾乎無法實現(xiàn)。此輪角逐,牛羊又居下風,無情地敗下陣來。

        生長速度快、產(chǎn)量高

        明代時有人嘗試用蝗蟲喂豬,結(jié)果“豬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余斤”。不僅家豬的生長速度快到驚人,其豬肉產(chǎn)量更是讓人喜出望外。相比之下,百姓在養(yǎng)羊的過程中需喂以含高纖維的綠色植物,其食量之大,食料之貴已完全超乎百姓的承受范圍。根據(jù)明代的《沈氏農(nóng)書》記載,在江南地區(qū)養(yǎng)山羊11只,一年需要飼料一萬五千斤,其中農(nóng)戶可自己提供一千余斤桑葉(占7%),但剩余的枯草、枯葉各七千斤都需要從別處購買,總共需要六兩銀子,這在當時可謂是一筆極大的開銷。

        繁殖能力強

        此外,豬的繁殖能力以及產(chǎn)肉量也遠遠勝過牛羊。根據(jù)科學家研究表明,豬是把碳水化合物轉(zhuǎn)化為蛋白質(zhì)和脂肪的效率最高的動物之一。早在明朝時浙江嘉興府就有“肉豬一年飼養(yǎng)兩槽,一頭肉豬飼養(yǎng)6個月可得白肉90斤”的相關(guān)記載。但根據(jù)《膳夫經(jīng)手錄》所述,“羊之大者不過五六十斤”,其產(chǎn)肉量遠遠不及家豬。此外,明朝時已有“母豬一胎可育仔十四頭”的繁育記載,而羊的繁育能力一般僅1-2只,其繁育速度之慢又使其再敗一輪。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