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貪官和珅到底多有錢 他的錢在當(dāng)今到底有多少

        2016-06-29 01:11:5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嘉慶四年(1799)乾隆病重,藥石無效,正月初三駕崩于養(yǎng)心殿。乾隆一死,和珅的噩運馬上來到。正月初四,嘉慶皇帝就下令免去和珅所有職務(wù)。正

        嘉慶四年(1799)乾隆病重,藥石無效,正月初三駕崩于養(yǎng)心殿。乾隆一死,和珅的噩運馬上來到。正月初四,嘉慶皇帝就下令免去和珅所有職務(wù)。正月初八,和珅被拘捕、抄家。正月十五,向世人宣布和珅的二十條罪狀,三天后,嘉慶皇帝下詔賜死。在乾隆死后短短幾天內(nèi),清朝政壇上呼風(fēng)喚雨、權(quán)極一時的和珅,就迅速變成了階下囚。和珅當(dāng)時的感受又是如何呢?

        在二十罪狀宣布的當(dāng)天,正是家家戶戶慶團(tuán)圓的元宵節(jié),和珅想到自己意氣風(fēng)發(fā)的過去和兇多吉少的未來,不由得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獄中對月”:

        夜色明如許,嗟余困不伸。

        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

        室暗難挨曉,墻高不見春。

        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

        余生料無幾,空負(fù)九重仁。

        和珅二十多年的“苦心經(jīng)營”,從一個沒沒無聞的侍從,由于奉承、巴結(jié)、努力揣摩上意,到擁有權(quán)勢、玩弄特權(quán)到搜刮財富,無一不是他辛苦付出、累積多少經(jīng)驗才學(xué)來的,現(xiàn)在瞬間化為烏有,當(dāng)然他會感慨:“廿載枉勞神”。

        在和珅上吊死后,有人在他的腰帶里找到另一首詩,云:

        “五十年來幻夢真,今朝撒手謝紅塵。

        他時水泛含龍日,記取香煙是后身?!?/p>

        從這兩首詩中,似乎體會不出和珅對自己的貪污收賄之舉有多少后悔之意。也許就像很多人認(rèn)為的,和珅的貪,是因為背后有一個長期默許他的人—乾隆皇帝,乾隆需要的一些大筆開支,國庫不夠支用的,和珅都能從貪污賄款中幫他搞定,讓皇帝沒有后顧之憂。所以就算知道和珅貪污,乾隆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就是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關(guān)系吧。

        就是因為這樣,所以讓和珅覺得自己其實不是很壞,只是因為“太有才華了”(原詩:懷才誤此身),所以被害慘了。

        和珅的確在某些方面有點才華,例如他精通滿、漢、蒙古、西藏四種語文,且又生得俊俏,很得乾隆喜愛。但這些都不足以成為他日后貪污收賄的理由。和珅曾兼任六十余種官職,且公然在職務(wù)上勒索納賄,排斥異己,上行下效,使得當(dāng)時吏治敗壞,一片歪風(fēng)。

        史料記載:“和珅當(dāng)國,權(quán)傾一世”,“結(jié)黨營私,道路側(cè)目,朝士莫敢攖其鋒者”。這樣的情況,讓很多愛國志士早就想要狀告他了,只是苦無時機。因此,當(dāng)乾隆一駕崩,嘉慶就趕著要治和珅的罪了。不到半個月,就把這件貪官案辦成了。

        從事實上來看,和珅也真的是堪稱天下第一大貪了。據(jù)說從他的家中抄得財產(chǎn)共八兆兩,相當(dāng)于清朝政府五十年至八十年的稅收收入。也因此,民間流傳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一點也不夸張。

        以下附和珅的二十罪狀原文及他的貪污清單供讀者參考:

        二十罪狀:

        朕(此指嘉慶皇帝)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冊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諭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泄機密,居然以擁戴為功。其大罪一。

        上年正月,皇考在圓明園召見和珅,伊竟騎馬直進(jìn)左門,過正大光明殿,至壽山口,無父無君,莫此為甚。其大罪二。

        又因腿疾,乘坐椅轎,抬入大內(nèi),肩輿直入神武門,眾目共睹,毫無忌憚。其大罪三。

        并將出宮女子,娶為次妻,罔顧廉恥。其大罪四。

        自剿辦教匪以來,皇考盼望軍書,刻縈宵旰。乃和珅于各路軍營遞到奏報,任意延擱,有心欺蔽,以致軍務(wù)日久未竣。其大罪五。

        皇考圣躬不豫時,和珅毫無憂戚。每進(jìn)見后,出向外廷人員敘說,談笑如常,喪心病狂。其大罪六。

        昨冬皇考力疾披章,批諭字畫,間有未真之處。和珅膽敢口稱“不如撕去,竟另行擬旨”。其大罪七。

        前奉皇考諭旨,令伊管理吏部、刑部事務(wù),嗣因軍需銷算,伊系熟手,是以又諭令兼理戶部題奏報銷事件。伊竟將戶部事務(wù)一人把持,變更成例,不許部臣參議一字。其大罪八。

        上年十二月內(nèi),奎舒奏報循化、貴德二廳,賊番聚眾千余,搶奪達(dá)賴?yán)锷倘恕⑴V?,殺傷二命,在青海肆劫一案,和珅竟將原奏駁回,隱匿不辦,全不以邊務(wù)為事。其大罪九。

        皇考升遐后,朕諭令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來京。和珅不遵諭旨,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來京。全不顧國家撫綏外藩之意,其居心實不可問。其大罪十。

        大學(xué)士蘇凌阿,兩耳重聽,衰邁難堪,因系伊弟和琳姻親,竟隱匿不奏﹔侍郎吳省蘭、李潢,太仆寺卿李光云,皆曾在伊家教讀,并保列卿階,兼任學(xué)政。其大罪十一。

        軍機處記名人員,和珅任意撤去。種種專擅,不可枚舉。其大罪十二。

        昨?qū)⒑瞳|家產(chǎn)查抄,所蓋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寶閣及隔段式樣,皆仿照寧壽宮制度。其園寓點綴,竟與圓明園蓬島、瑤臺無異,不知是何肺腸!其大罪十三。

        薊州填塋,居然設(shè)立享殿,開置隧道,附近居民有“和陵”之稱。其大罪十四。

        家內(nèi)所藏珍寶,內(nèi)珍珠手串竟有二百余串,較之大內(nèi)多至數(shù)倍,并有大珠,較御用冠頂尤大。其大罪十五。

        又寶石頂并非伊應(yīng)戴之物,所藏真寶石頂有數(shù)十余個,而整塊大寶石不計其數(shù),且有內(nèi)府所無者。其大罪十六。

        家內(nèi)銀兩及衣服等件,數(shù)逾千萬。其大罪十七。

        且有夾墻藏金二萬六千余兩,私庫藏金六千余兩,地窖內(nèi)并有埋藏銀兩百余萬。其大罪十八。

        附近通州、薊州地方,均有當(dāng)鋪、錢店,查計資本,又不下十余萬。以首輔大臣,與小民爭利。其大罪十九。

        伊家人劉全,不過下賤家奴,而查抄貲產(chǎn),竟至二十余萬,并有大珠及珍珠手串。若非縱令需索,何得如此豐饒!其大罪二十。(以上見《清仁宗?;实蹖嶄洝?

        和紳被抄家產(chǎn)清單:

        房屋3000間

        田地8000頃,

        銀鋪42處,

        當(dāng)鋪75處,

        赤金60000兩,

        純金,大金元寶100個, 1000兩一個,100個,多少,十萬兩;

        小銀元寶56600個,100兩一個,566萬兩。

        銀錠900萬個,

        洋錢58000元,

        制錢150萬文,

        銅錢,150萬文。

        吉林人參600余斤;

        玉如意1200余柄,

        珍珠手串230串,

        桂圓那么大的珍珠,10粒,

        大紅寶石10塊,

        大藍(lán)寶石40塊,

        銀碗40桌,

        珊瑚樹11支,每支都一米以上高,

        紗緞綢羅,綾羅綢緞,做衣服的料子,一共有14300匹,

        毛呢嗶嘰20000板

        狐皮550張

        貂皮850張,

        其他的皮又各種粗細(xì)皮56000張,

        銅器和錫器361000件,

        名貴瓷器10萬件。

        鏤金八寶炕床24座,

        西洋鐘460座,

        四季好衣服7000件(貂皮男衣713件,貂皮女衣650余件,雜皮男衣860件,雜皮女衣437件,錦夾單紗女衣3118件,錦夾單紗男衣3808件,貂帽54頂,貂蟒袍37件,貂褂短罩48件,貂靴124雙)。

        家人606名,婦女600名。

        當(dāng)鋪75座,估銀3000萬。

        銀號42座,估銀40萬。

        古玩店13座,估銀30萬。

        玉器庫2間。估銀7000萬。

        綢緞庫4間,估銀80萬。

        瓷器庫2間,估銀1萬。

        梨木紫檀家具組合6件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