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真的是三姓家奴?全是康熙皇帝偽造歷史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
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
這首四處被人傳唱的《圓圓曲》是時人吳偉業(yè)所作。在全詩中,最有名的還是“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這一句??梢哉f,這句話是非常委婉地譴責了吳三桂為美女而降清的行為。也正是隨著這首曲子的廣泛流傳,讓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形象定格,成為百姓的笑談。
然而,吳偉業(yè)的描寫到底只是一種藝術描述,與真實的歷史相差甚遠。拋開文人臉譜化的藝術形象,真實的歷史又是什么樣的?
——引子
奉詔入京,遭遇國變
自從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fā)后,明廷多次出兵鎮(zhèn)壓。雖然農民軍在起義過程中遭遇到了不少挫折,不過最終還是擊碎了明軍的圍剿,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1644年,李自成在建都西安后,親率大軍東進。一路上,除了在寧武關遭遇守將周遇吉的抵抗外,其他行程都是非常順利。
大順軍的神速進展傳到崇禎皇帝耳中后,他開始不淡定了。沒有安全感的崇禎皇帝封寧遠總兵吳三桂為平西伯,兩天后的三月初六,崇禎皇帝又親手下詔給薊遼總督王永吉,令王永吉將吳三桂的關寧軍調進北京入衛(wèi),并讓吳三桂負責殿后。由于是皇帝的手詔,因此干系重大,崇禎皇帝直接派了親信太監(jiān)謝文舉帶著詔書去總督衙門宣詔。
現(xiàn)在很多人都以為,撤守寧遠、入衛(wèi)京師是崇禎皇帝直接下給吳三桂的命令,其實這是錯誤的說法。吳三桂當時只是小小的總兵,是無權直接接受皇帝的詔命的,接受皇帝手詔的只能是當?shù)芈毼蛔罡叩奈某伎偠酵跤兰?/p>
三天后,王永吉在總督衙門接到皇帝的手詔。拿到皇帝的詔書后,王永吉當天就迅速趕赴寧遠調兵勤王。五天后的三月十四號,王永吉在寧遠下達了遷徙令,宣布親統(tǒng)大軍入關勤王,吳三桂則負責殿后,護送五十萬遼民入關。
十六日,王永吉的勤王部隊已經(jīng)抵達山海關。從在總督衙門接到詔書,再到去寧遠整備兵馬,然后再次入關,王永吉僅花費了一周時間,這個速度在當時已經(jīng)很快了。就在這天,清朝的錦州守將也獲得了明軍撤出關外的諜報,于是緊急上報了清廷,清方?jīng)Q定出兵攻明。
然而,北京方面這幾天卻是局勢大變。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更是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而這時,吳三桂的殿后部隊才剛到達山海關。之后三天,遼東巡撫黎玉田與吳三桂密切配合,將這些從關外帶來的邊民分別安置。
三月二十三日,王永吉在薊鎮(zhèn)盤山聽到北京的劇變后,開始返回。二十四號,已經(jīng)抵達永平的吳三桂也得到了京師陷落的消息,于是一面派人回京打探詳細情況,一面繼續(xù)前行接應王永吉的部隊。二十七日,兩軍終于在玉田實現(xiàn)會師。
外派打探消息的快馬回來后,王永吉和吳三桂終于弄清了北京的情況,原來崇禎皇帝已經(jīng)殉國,百官紛紛投靠李自成,大順軍在北京城內進行拷掠追贓,吳三桂的老爸吳襄也遭到了拷打,這讓吳三桂大為震怒。四月初一,王永吉率關寧軍回撤山海關,并于初五這天抵達山海關。
總督借兵,對付大順
抵達山海關后,怎么對付大順軍就成了一個問題。投降大順是肯定不能投降的,看看北京投降官員的下場,誰敢投降???可是要說投降清朝也不可能,要投降早就投降了。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因為吳三桂任職寧遠時孤懸關外,皇太極和祖大壽都向他招過手,而他卻沒有動心。要知道,吳三桂當時真要投降清軍的話并不難。在他任寧遠總兵時,就發(fā)生過寧遠守備孫守白率領三百士兵叛逃的事件。然而,吳三桂卻一直沒有投降清朝。
就在這時,一個關鍵人物出面了,這就是監(jiān)紀同知童逵行。他向王永吉提出了“借師助剿”的建議。經(jīng)過五天考慮,王永吉于四月十號這天決定接受童逵行的建議。這天,吳三桂也奉命四處散發(fā)檄文,宣稱“試看赤縣之歸心,仍是朱家之正統(tǒng)”,明確地拒絕了李自成的招降。
十一號,副將楊坤、游擊將軍郭云龍奉命出使清朝,并向清方傳達了自己的授意,那就是請清軍從喜峰口、古北口繞道入塞,這樣就算是清朝背盟,扼守山海關要道的關寧軍也可以將清軍趕走。當然,信件上面還有裂土酬謝的內容,具體而言就是以黃河為界進行南北分治。
為了逃避割讓國土的責備,王永吉總督并沒有親自出面,而是把武夫吳三桂當成替罪羊推到了前線。在吳三桂籌措軍餉期間,身為總督的王永吉竟然又全身戎裝,于四月十七日帶領三十多名騎兵離開山海關南下,與史可法聯(lián)系,以策應吳三桂的行動。然而,惡劣的是,王永吉在路上聽到清軍從山海關入關的消息后,竟然不再按照原計劃行事,反而聲稱自己是做了和尚逃過來的,最終欺騙過了明朝的弘光朝廷。
四月十五日,山海關的使者在向多爾袞遞交了求助信后,多爾袞還深表懷疑:吳三桂是不是嗑錯了藥?竟然求助到自己頭上了?于是他扣下了楊坤,派妻弟拜然與郭云龍一起去山海關面談,同時改變行軍線路。
十九日,吳三桂再次派郭云龍前往清營。由于此時決策人王永吉已經(jīng)離開山海關,對于清軍改變路線的意外變故,拙以應付的吳三桂只能表示歡迎。在接到第二封信后,多爾袞立即改為急行軍,直奔山海關。
拒絕降順,清軍入關
早在吳三桂拒絕投降的消息傳來后,李自成就開始準備御駕親征。十三號,李自成率領六萬大軍開拔。途中,李自成還派順天府尹王則堯繼續(xù)招降,結果遭到了失敗。不過為了拖延時間,吳三桂又派出六名士紳欺騙李自成,為了表明自己的誠意,吳三桂假裝答應唐通接管山海關。結果唐通在入關后,隨即被派往遠離山海關的九門口,這樣一來,就可以達到穩(wěn)住李自成的目的。在關上,唐通還提出了調取山海關騾馬的要求,迫于壓力,吳三桂自然只得答應。然而很快,唐通就發(fā)現(xiàn)了問題。識破吳三桂緩兵之計的李自成終于打破了幻想,殺掉與他會面的鄉(xiāng)紳,開始全力進攻。
很多史料都說,吳三桂投降過李自成。事實上,吳三桂并沒有投降李自成。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因為無論是多爾袞的奏疏,還是當時的塘報,都沒有提到吳三桂降順的事情,整個順治年間的史料也沒有記載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的事情。三藩之亂后,康熙皇帝公然宣稱,吳三桂“委身從賊”,之后,各類史料都開始罔顧歷史,給吳三桂扣上降順的帽子。
在三藩之亂中,貝勒尚善也曾經(jīng)給吳三桂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各位大臣都為了保全性命降賊,唯有吳三桂是為國忘家,守忠不降,乞兵清廷,終于報君父之仇。在信中,完全沒有提到吳三桂降順的事情。需要指出的是,這封信對吳三桂叛清的行為進行了逐一揭露,但唯獨沒有說他“委身從賊”。尚善作為隨多爾袞入關的宗親,可以說是歷史的親歷者,作為清朝的議政大臣,身份地位也可以說是非常地尊貴。由此可見,尚善對吳三桂沒有投降李自成的事實也是很清楚的。
回到主題上來,李自成在開戰(zhàn)后,僅用了半天時間,就險些把北翼城攻破。然而就在這時,李自成卻犯了一個嚴重錯誤,那就是在晚上休戰(zhàn),這導致了李自成的大敗。
就在二十一日午夜,清軍抵達離山海關五里外的威遠臺,吳三桂與多爾袞立誓約定:合兵滅賊,訪東宮二王立于南京,以黃河為界通好。吳三桂終于將底牌亮出,繼續(xù)執(zhí)行了王永吉的決策。二十二日,李自成的部隊在與臂纏白布的關寧軍惡戰(zhàn)時,受到了清軍的突然襲擊,猝不及防之下,大順軍敗退。二十四日,李自成逃到永平,在這里,吳三桂與李自成達成了“永平和議”,雙方約定:大順將太子和北京交還給吳三桂,財物歸大順,雙方互不侵犯,如果清軍進攻,雙方則合力攻擊。
由于李自成只是把和議當成緩兵策略,因此在敗逃途中將吳襄殺害,接著又在北京將吳襄一家人全部殺掉??梢哉f,李自成對和議并無誠意。五月初一,吳三桂在抵達北京城外后,多爾袞也突然變卦,不許吳三桂入城。為了脅迫他繞城而過,多爾袞還將阿濟格的一萬正白旗馬步兵調到吳三桂身邊,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只得與阿濟格一起追殺順軍。
由于吳三桂“借師助剿”的愿望落空,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只得投降清朝,成為一名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