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三國時期他是諸葛亮唯一的學生:悲劇天才姜維

        2016-06-26 14:52:37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三國后期蜀國的將領姜維是一個在歷史里并不甚被關注的人物。 一方面,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

        三國后期蜀國的將領姜維是一個在歷史里并不甚被關注的人物。

        一方面,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后期并不是名將活躍的舞臺;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謀反之臣,晉朝時所寫的正史《三國志》,并不敢對姜維有過分褒獎的描寫,也僅僅只是和蔣琬費祎一同列傳,末了題記“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倍选?/p>

        但吸引我關注姜維的,正是蜀國滅亡,姜維說服鐘會謀反一事。設想,一個亡國之將,竟然能夠成功說服敵方大將與自己一同謀反,這該是何等的才能?細細品讀歷史之后,懵然發(fā)覺這位諸葛亮唯一的學生,的確是一位才華橫溢、文武雙全之人。

        少年得志機緣巧合成師徒

        姜維生于202年,這時候是曹操確定地位的官渡之戰(zhàn)的第二年,距離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戰(zhàn)還有六年。姜維的父親是魏國官員,大概在姜維15歲左右的時候,為了鎮(zhèn)壓羌、戎族的叛亂,不幸戰(zhàn)死。因為死在沙場的緣故,魏國賜他的兒子姜維中郎職務,可謂少年得志。

        姜維從小喜好儒學大師鄭玄,這也使得他若干年后和諸葛亮的思想不謀而合。

        228年,諸葛亮一出祁山。這時候姜維26歲,諸葛亮47歲。諸葛亮這是第一次北伐,出征的兩名大將分別是趙云和鄧芝,而魏國則任曹真為大將,針對趙云、鄧芝二人率領的大軍在郿嚴陣以待,布下重防,卻沒有料到這是諸葛亮聲東擊西之計,這邊廂兩軍對壘,那邊廂諸葛亮已經領主力進攻祁山。

        當時姜維的頂頭上司,天水太守馬遵正帶著姜維隨同郭淮在附近做地方視察,郭淮一聽見諸葛亮即將進攻祁山,而祁山周圍的諸縣大多都已降蜀的消息,大驚失色,立刻東行回城守備。

        而馬遵為人平庸無才卻又生性多疑,屬下多有不滿,諸葛亮殺到的消息傳來,部分屬下也偷偷出逃投奔了諸葛亮,馬遵這時候不但不做出一點穩(wěn)定軍心的措施,相反的,對沒跑的手下反倒越看越像是奸細。于是他命尚且還信得過的姜維(畢竟姜維的父親是為魏國而死)帶兵去跟諸葛亮打,自己卻偷偷跟著郭淮一同跑到上邽。

        等到姜維發(fā)現(xiàn)自己上司已經跑路的時候已經晚了,主子一跑,軍心自然散得更厲害,姜維被諸葛亮大敗,等到姜維率領殘部趕到上邽的時候,馬遵早就已經把姜維當成已經被諸葛亮著降的人了。姜維在城外想讓馬遵開門,城內的馬遵卻覺得姜維這一出是諸葛亮的計,等上邽城門一開,便會有大軍殺入。

        這個膽小如鼠的天水太守站在城墻上,破口大罵“卿諸人叵復信,皆賊也”,還放亂箭射姜維。姜維打了敗仗,本來就夠郁悶的了,被自己上司這么一罵,更是憋屈得心灰意冷,于是只能投靠諸葛亮。這一千古傳頌的師徒,從這一刻開始,人生有了交集。

        作為諸葛亮唯一的學生,可以想像姜維有何等的才氣,吸引了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后,諸葛亮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寫的信里,這樣形容姜維:“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彪S后,姜維便在30不到的年紀,成為了征西大將軍。姜維也從此,開始成為三國后期,最耀眼的將才。

        孔明逝世智斗司馬成大將

        234年,姜維32歲,諸葛亮54歲。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半路病故于五丈原,而魏國大將則是司馬懿。姜維知道諸葛亮逝世的消息一旦傳出,不但蜀軍心會大亂,司馬懿亦會立馬進攻,于是命令密不發(fā)喪,悄然退軍。但紙包不住火,消息最終還是傳到了司馬懿耳朵里,同諸葛亮鏖戰(zhàn)多年的司馬懿自然大喜過望,立刻進攻,姜維則調整隊型,樹起諸葛的大旗,鳴起戰(zhàn)鼓,一副正面對壘的陣勢。多疑的司馬懿深恐諸葛亮的逝世是一個圈套,連忙撤軍,而姜維命楊儀率小隊人馬在前方造勢,自己則率大軍安全退回蜀國。

        作為離開了老師諸葛亮,獨自臨??赶轮負牡谝徽?,不得不說相當漂亮。他沒有呈匹夫之勇,與司馬懿正面對抗,在蜀國頭號大臣諸葛亮去世,軍心散亂之時,有效的保存了蜀國實力。隨后即被冊封為平襄侯,統(tǒng)領全軍,成為蜀國最高權位的大將之一。隨后他率軍勵精圖治,平定蜀國四處不斷發(fā)生的少數民族判亂,使得蜀國在宦官當道,庸君治國的環(huán)境下,依然延續(xù)了數十年的歷史。

        不過可惜的是,整個時代的氣候已經不是他一人所能改變的。諸葛亮生前在內政上竭盡所慮,在平衡蜀內各個派系的斗爭上費盡心思,但依然沒能徹底解決魏延和楊儀的矛盾,以致于諸葛亮死后,楊儀立刻把魏延殺掉,費祎又利用權術使楊儀被廢進而自殺,而費祎自己也神秘的遇刺而亡。加上宦官黃皓當權,更使得姜維深怕重演當年馬遵時代的悲劇,只能遠離都城在外避禍。

        文武雙全以攻為守鑄輝煌

        但即便是在這樣的境況下,姜維依然用他個人的才智,寫下了蜀國后期最后的輝煌。

        蜀國的實力,在三國里自然只能排倒數第一。

        蜀失掉荊州后只剩一州,而魏國獨占九州。面對敵眾我寡的形勢,諸葛亮的策略是以攻為守,主動出擊,步步蠶食進而完成“光復漢室”的終極目標。五出祁山征討魏國,除第一次因馬謖失守街亭而匆忙退軍和最后一次病故于半途,每次都攻下一定的魏國城池,可以說按照諸葛亮的計劃,如此以往,必將達到劉備生前未了的心愿。

        而在諸葛亮去世后,姜維徹底貫徹了諸葛亮的方針,除了積極平定國內叛亂,另一方面亦不停進攻魏國,從238年第一次出祁山,直到262年最后一次出兵,20多年間,姜維竟然組織了十一次北伐!其中勝五次,平手四次,敗兩次。

        需要注意的是,與諸葛亮時期尚有趙云等大將不同,在姜維時期,蜀國已經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境地,而姜維與諸葛亮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武力亦是超群,于是憑借自己文武雙全的身手,獨力與魏國的眾多大將屢次作戰(zhàn),戰(zhàn)功赫赫。

        263年,鐘會鄧艾率領魏國大軍進攻蜀國,此時的姜維正因為宦官專權而在沓中避亂。聽聞魏國進攻的消息后他才出動,駐守劍閣對抗魏國的正面部隊。

        可惜,天下只有一個姜維,在劍閣姜維雖然把魏國的大軍壓制得動彈不得,可鄧艾一方面讓鐘會繼續(xù)與姜維在劍閣死磕,另一方面自己領兵抄小道走陰平,越過了400公里荒無人煙的險域,奇襲成都的門戶綿竹,守將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被殺得措手不及,英勇戰(zhàn)死。綿竹失守,姜維接到消息后正欲班師抗敵,這時劉禪的降書已經傳來,無奈的姜維只好向被他打得頗為狼狽的鐘會投降,“將士咸怒,拔刀斫石?!?/p>

        成都城內的忠貞大臣,有的攜妻兒一統(tǒng)自殺,有的告老歸隱。如果姜維也同他們一樣,我也絕對不會寫這篇文章來紀念他。姜維生平最漂亮也是最悲壯的一出好戲,才剛剛開始。

        姜維降魏之后,成了鐘會的手下。而他奉承鐘會可謂相當有一套,使得鐘會對姜維非常喜歡,視同己出,甚至出門都坐在同一個馬車上。試想曾經兩個敵對國家的將領,打了無數的對壘仗,末了一方還成為降將,居然還能夠讓鐘會對姜維好到這個地步,是鐘會太笨,還是姜維太具有政治智慧呢?我想只能是后者。

        帶兵進攻蜀國的是鐘會和鄧艾,但攻進成都,接受劉禪降書的卻只有鄧艾一個人。于是,榮耀都跑到了鄧艾身上,鐘會坐了冷板凳。這讓鐘會十分不快。姜維抓住了這一個機會,與鐘會商議如何設計除掉鄧艾。于是鐘會收買了監(jiān)軍,而監(jiān)軍則向上稟報說鄧艾要謀反,于是司馬昭下令罷免鄧艾,押解回京。鄧艾被這一招搞得莫名其妙,在264年的正月十五,鐘會抵達成都,而鄧艾父子卻被關進牢車,踏上了回洛陽的路。這一計的成功,更讓姜維成為了鐘會的心腹。

        隨后姜維便開始了他的第二步棋,策反鐘會。

        此時的鐘會,自鄧艾被貶之后便是唯一的大將軍,魏軍加上蜀國降軍共有20余萬。姜維對鐘會曉以利弊:你看同門的鄧艾,被監(jiān)軍一句話就能變成階下囚,你自己將來的路能好到哪里去?魏軍現(xiàn)在聽你,而我原來也統(tǒng)領著蜀軍,有我們兩人休整這20多萬大軍,對抗魏國還不是舉手之勞?

        歷史的真相已經無從稽考。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姜維作為一個降將,竟然能夠讓敵方大將離間、謀反,這是一種何等的個人魅力?結果就是,鐘會決定徹底倒戈,重立劉禪為皇帝,扶起蜀國的大旗,對抗魏國。而此時姜維也深感復國有望,寫了一封密書給劉禪:愿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可惜,消息畢竟還是泄露了。司馬昭立刻派遣了1萬步騎進入蜀內,這更加拖延了鐘會倒戈的計劃。于是姜維和鐘會只好走一步險棋,關押了所有魏軍將領,并偽造了一封太后遺詔,上書廢黜司馬昭。姜維認為鐘會應當當機立斷殺掉所有魏軍將領,可鐘會念曾在共事一主的舊情上遲疑了一步,被關押的魏軍將領深怕步鄧艾的結局,立刻連同還未被關押的魏軍殘部,加上各營官兵為營救自己的主將也一起響應,264年正月十八日中午,胡淵率領魏軍殘部與鐘會在成都的蜀國宮城內激戰(zhàn),鐘會終因寡不敵眾而戰(zhàn)死,姜維眼見鐘會被殺,知道復國再無望,揮劍自刎,時年63歲!

        縱觀姜維的一生,充滿著諸多的悲劇。他投靠蜀國,是因為被上司猜忌;他雖然成為諸葛亮唯一的學生,卻是在諸葛亮去世的前幾年,就連諸葛亮自己也覺得,認識姜維太晚,自己的生平尚未完全教予姜維;后來雖然成為蜀國第一大將,卻因為自己是個降將,在朝中沒有嫡系,沒有根基,無法與黃皓等人對抗,而被排擠;十一次北伐,最成功的一次幾乎要攻入長安,卻因為黃皓慫恿劉禪,劉禪擔心姜維成功后會謀反而急令他速回成都,使得這一次出征前功盡棄,這和若干年后精忠報國的岳飛那催命的13道金牌何其相似!就連最后蜀國都亡了,姜維仍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成功說服魏國兩個大將窩里斗甚至謀反,姜維的文武功績與其悲劇性的一生,對照之下可謂空前絕后!

        姜維的同鄉(xiāng)、清翰林侍讀學士鞏建豐在他主修的《甘谷縣志》里,曾這樣評價了姜維:“夫深知天下事不可為而為之者,孔明是也;深知國事不可為而為之者,姜伯約是也”。這二人的相遇、相交、相知,憑的是意氣相投,憑的是誠信的一脈相傳。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姜維為了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苦心經營,肝膽涂地,他們是同一種人,他們把感恩與報答的情義推向了極致,為后世樹立了道德的標尺。士為知己者死,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軍事策略和道德觀,為蜀漢獻出了自己畢生的才能。

        我想沒人能夠否認姜維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將才。諸葛亮雖有文采卻輸武略,姜維師承孔明,繼承了諸葛亮的才能,加上自身的武力,成為了三國后期唯一一名文武雙全的天才將領??上г谔觳诺纳砗?,背負了太多的悲劇,也背負了太多的遺憾。如果姜維能夠早些結識諸葛亮,如果諸葛亮能夠再多活幾年,如果他能夠果斷的殺掉黃皓,如果詐降鐘會能夠最終成功……太多的如果。在姜維身上,我看見的是無盡的遺憾。如同魯迅先生所言,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諸葛亮的死,如秋葉之靜美凄涼;而姜維的死,如煙花般燦爛壯烈。

        千古風流,終化塵土。諸葛亮光復漢室,亦未能實現(xiàn)自己功成身就,歸隱田園的夢想;而姜維,亦未能完成武侯遺志,重振江山。但他,亦給后世留下了三國中,最為精彩絕倫的個人傳奇!(原文來自今日頭條)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