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人為何喜歡留八字胡:何時開始刮胡子?
是否留胡子,在現(xiàn)代是個人審美觀念問題,但在中國古代,胡子可是有很多“講究”的。秦漢人特喜歡留胡子,以“多須髯”為美;唐宋時染胡子大為流行,“好染髭須事后生”;南朝時出現(xiàn)刮胡子現(xiàn)象,貴族子弟“無不熏衣剃面”。而出家人剃除須發(fā),不留胡子,則為“遠離煩惱,究竟寂滅”……
古人管面部須發(fā)叫“胡子”始于何時?
現(xiàn)代人“胡子眉毛一把抓”,將面部須發(fā)都統(tǒng)稱為“胡子”,古人分得很細:嘴唇上的稱“髭”,下巴上的稱“須”,兩邊腮上的稱“髯”。故胡子又有“胡須”、“胡髯”、“髯須”等不同稱呼。成年男性的面部須發(fā),為什么叫胡子?這一問題不少學者都曾考證過。有一種觀點是,“胡子”這一稱謂或與古代少數(shù)民族“胡人”有關(guān)。國學大師王國維即持此觀點:“中國人貌類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胡子。”胡人魏時多泛指西域人,隋唐后多指西北、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男性胡人與中原人最大的不同是面部多長著大胡子。早在秦漢時,人們已注意了胡人的體貌特征,《漢書·西域傳》記載:“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須髯。”
或許因為胡人“多須髯”這個原因,“胡子”慢慢俗變?yōu)槊娌宽毎l(fā)的代名詞,但細究起來卻不盡然,先秦時已稱面部須發(fā)為“胡”了。《詩經(jīng)·豳風》中的《狼跋》一詩稱:“狼跋其胡,載疐其尾”、“狼疐其尾,載跋其胡”,意思是老狼往前走踩著胡子,后退又被尾巴絆倒;后退又被尾巴絆倒,往前走踩著胡子??赡苁鞘艿皆S慎《說文解字》“牛顄垂也”釋文的影響,傳統(tǒng)都將詩句中的“胡”,理解為頸下垂下來的肉。實際上這是說不通的,哪有那樣的垂肉?應是從頸頜垂下來的長毛,或是頸下垂肉上長的毛發(fā),即所謂“胡子”。
古人為什么喜歡留胡子?
關(guān)于胡子問題,著名學者王力和沈從文曾在20世紀60年代有過一場有趣的爭論。1961年,王力在《紅旗》(第11期)雜志上發(fā)表《邏輯和語言》一文中談了一個觀點:漢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誰喜歡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為男子必須留胡子。對此,沈從文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了題為《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胡子問題》的數(shù)千字長文,認為古人并不一定必須留胡子。針對沈從文的質(zhì)疑,王力隨后發(fā)表副題為“答沈從文先生”的文章《關(guān)于胡子問題》。
兩位大家的觀點究竟孰是孰非這里暫且不論,但古人喜歡留胡子是不爭的事實。古人對胡須的這種特殊情結(jié),或許與對龍的迷信和崇拜有關(guān)。原來龍就長著“長胡子”,當年黃帝騎龍上天,追隨者把龍的胡須都拔了下來,掉到地上的龍須變成了黃帝遺留在人間的一把弓。此事即司馬遷《史記·封禪書》中所謂:“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憋@然,司馬遷所記不過是一種神話,但胡子的神性卻被他寫得活靈活現(xiàn)。龍有胡子,作為龍種的天子自然得有胡子,胡子因此也成了帝王相貌的“標配”,古代帝王大都有胡子。如漢高祖劉邦,《史記·高祖本紀》稱他:“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