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明清時期有多少未婚少女被迫殉夫而死?

        2016-06-22 13:48:4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一個少女,在未婚夫死后,她也千方百計要跟著一起死去,如果今天的人們遇到這樣的事情,一定會認為她是瘋了。但是在明清時期,這樣的事情不

        一個少女,在未婚夫死后,她也千方百計要跟著一起死去,如果今天的人們遇到這樣的事情,一定會認為她是瘋了。但是在明清時期,這樣的事情不但經(jīng)常發(fā)生,而且還被認為是“從一而終”“不事二夫”的至上美德,受到熱烈的追捧和崇拜。

        待字閨中的少女為死去的未婚夫殉死,并非由來已久。早期的歷史并無記載,或許是本來沒有這樣的事,或許是雖然有,但人們并不關(guān)心,至少政府不倡導(dǎo),因而無法進入歷史編撰者的視野。元朝曾有人請求政府旌表某地一位為未婚夫殉死的少女,而政府明智地予以拒絕。至少在元朝之前,中國主流思想和官方意識形態(tài)認為,按照三從四德的要求,未婚女子在家從父,得服從父親的教令。父親不讓自己的孩子去死,孩子當(dāng)然不能違背父親的意愿輕易去死。何況,一個未出嫁的少女為未婚夫去殉死,讓辛辛苦苦養(yǎng)育她十來年的父母遭受巨大的痛苦,無論從什么角度來說,這都屬于大逆不道的忤逆行為。因此,這樣的行為不能被社會所接受。

        但這一切,從明朝開始就逐漸被改變了。其實從宋朝開始,理學(xué)家就開始強調(diào)婦女的貞節(jié)遠比生命更為重要,所謂“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鼓勵女人為死去的丈夫殉節(jié)。到了明朝,政府加入到對殉節(jié)婦女進行物質(zhì)和精神獎勵的行列。1430年,大明朝廷表彰了一位為未婚夫殉死的少女,開了歷史先河。從此,旌表死節(jié)的少女,也成為朝廷的一項重大任務(wù),而且,殉死的少女得到比貞女、節(jié)婦和烈婦更高的榮譽和聲名。

        在古代,一般來說,“婦”指的是已婚女人,“女”則指未婚女人。一個女子的丈夫如果死了,他的妻子為他而死,這個女子就叫做烈婦;如果這個妻子不再改嫁,永遠地生活在婆家 ,侍奉公婆,撫育孩子,直到死亡,這樣的女人叫做節(jié)婦;而一個女子雖然沒有出嫁,但已經(jīng)訂婚,如果未婚夫死了,她跟著死去,這個女子就叫做烈女;而如果未婚夫死了,這個女子終身不嫁,以處女之身度過一生,則這個女子叫做貞女。所以,在明清時期,就有這樣四種被政府表彰的女人:貞女,烈女,節(jié)婦,烈婦。在這極端的四種貞節(jié)行為中,烈女的價值和意義遠遠要高出其他三種,因為在理學(xué)家看來,烈女比其他幾種更難以做到,而且未婚女子并不存在贍養(yǎng)公婆,富于兒女的未竟責(zé)任。

        我們知道,在明清時期,中國人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樁婚姻由訂婚到最后舉行婚禮,正式迎娶,期間要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男女訂婚的年齡,一般都在很小的時候,有時候可能就是五六歲七八歲,就是常說的娃娃親,甚至還有指腹為婚的情況存在。而明清時期仍然是一個兒童高死亡率的時期,訂婚后的孩子,不少并不能等到正式舉行婚禮,就被疾病或戰(zhàn)亂貧窮等奪去了性命。因為存在“男女大防”的古訓(xùn),訂了婚的男女孩子在正式結(jié)婚之前一般是不能見面的。如果訂了婚的未曾謀面的一方死去了,婚約也就解除了,這個本來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到了明清,女孩子遇到未婚夫死亡,往往就會選擇跟著去死。

        明朝中期開始,當(dāng)時的社會滿腔熱情地歌頌和鼓勵女孩子作出這樣的選擇。方式有多種,包括上吊、絕食、跳井、跳河、跳樓、服毒、自焚等等。這些應(yīng)該是私自進行的。而與此同時,一些地方還發(fā)展出一些公開的自殺儀式。

        一種儀式是“搭臺死節(jié)”。

        當(dāng)時的人記載說:“福州舊俗,以家有貞女節(jié)婦為尚,愚民遂有搭臺死節(jié)之事。凡女已字(許配)人,不幸而夫死者,父母兄弟皆迫女自盡。先日與眾集處,搭高臺,懸素帛,臨時設(shè)祭(人還未死就進行祭祀)。扶女上,父母外皆拜臺下。俟女縊訖,乃以鼓吹迎尸歸殮”。也有記載說“族姻長幼此地跪拜,扶掖投繯,旁觀者嘖嘖稱嘆以為榮”。

        清朝學(xué)者俞正燮,是一位反對讓未婚少女殉死的學(xué)者。他引經(jīng)據(jù)典,證明未婚的女子不能算是正式的妻子,無需和已婚的妻子一樣盡各種義務(wù),包括殉死。這樣的辯護當(dāng)然是有道理的,不過他的前提是承認如果是正式妻子,則殉死或許就是可以容忍的。他引用了福建流行的一首詩,這首詩說的與“搭臺死節(jié)”有一定的關(guān)系。詩曰:

        閩風(fēng)生女半不舉,長大期之做烈女。

        婿死無端女亦亡,鴆酒在尊繩在梁。

        女兒貪生奈逼迫,斷腸幽怨填胸臆。

        族人歡笑女兒死,請旌借以傳姓氏。

        三丈華表朝樹門,夜聞新鬼求返魂。

        還有一種公開的儀式就是“奔殉”。

        “奔殉”據(jù)說主要也發(fā)生在福建,比“搭臺死節(jié)”更為常見。奔殉的日子是預(yù)先宣布的,其過程卻在私室里實行,但死之前有一系列儀式。一旦貞女決定“奔殉”,父母便通知未婚夫家把她接去。在去夫家前,貞女先跟親屬告別,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有時全族人為她送別。到了夫家,她拜見祖先和公婆,并接受對她的祭祀(這時候她還活著)。自縊的地點通常是她未婚夫的臥室。有的貞女在上吊前還會提出最后的請求。如一個叫做劉坤宋的女子,把繩子系在梁上,索要米飯。她“強咽者三,曰:‘生為林婦,死為林鬼。今得食林家食矣!”說完上吊自盡。這是來自《福建通志》的記載。

        1686年,19歲的吳淑鳳為未婚夫奔喪。據(jù)說未婚夫的眼睛一直是睜著的,直到吳淑鳳說“我來矣”才閉上。她想殉死,但母親和婆婆勸阻了她。她十來天不吃飯,大家勸她吃飯,她說,允許我死,我就吃,大家假意答應(yīng)她,她就吃了點東西。然后又鬧著要死。大家知道擋不住,只好答應(yīng)她。她于是“正容向夫柩拜,繼拜母及姑(婆婆),家人設(shè)饌祭(活著就要接受祭祀)之,女怡然受祭,答拜訖,以白繒懸門一系而絕”。

        在一個鼓勵烈女公開自殺的地方,“奔殉”似乎比其他形式的自殺更加令人仰慕。一旦貞女得到家庭的允許進行奔殉,她的死就會大張旗鼓地進行。如果其他自殺形式會使女孩子在死后獲得美譽,奔殉烈女則可以在敬仰甚至崇拜她的告別和生祭的儀式中,親身領(lǐng)略這種美譽。

        在促使少女殉死的這個力量中,首先難辭其咎的是政府的大力鼓勵和表彰。明朝政府表彰獎勵殉夫自殺的未婚女子,開了歷史先河,給民間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勵。據(jù)美國史家盧葦菁《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xiàn)象》的統(tǒng)計,整個明朝時期得到朝廷旌表的貞女共有156名,其中112名是為未婚夫而自殺身死的烈女。滿清入主中原后,對于殉死的少女也是表彰獎勵的。但是,明清易代之際,大明遺民往往以歌頌烈女殉夫,“女不事二夫”等曲折地表達大明遺臣對上吊而死的崇禎皇帝的忠誠之心,引發(fā)大清統(tǒng)治者的警覺,因此大清建立之后,對于少女為未婚夫殉死這樣的極端行為的表彰,一度不甚熱心。1688年,康熙皇帝更下詔禁止烈女殉夫行為。他說:“人命至大,而死喪者惻然之事也。夫修短壽夭當(dāng)聽其自然,何以自殉其命耶?不寧唯是,輕生從死,反常之事也。若更從而旌異之,則死亡者益眾矣!此后夫死而殉者,當(dāng)已其旌表,王以下至于細民,婦人從死之事,當(dāng)永永嚴禁之”。但乾隆繼位后,禁令失效,無論是已婚的婦女還是未婚的女子,只要是為丈夫或未婚夫殉死。據(jù)盧葦菁根據(jù)《清實錄》進行的統(tǒng)計,從1644年清朝在中國取得政權(quán),到1850年的兩百年中,朝廷嘉獎的終身守節(jié)的未婚女子總共4493人,而自殺殉夫的 少女是948位。比明朝又有大幅度的增長。得到朝廷旌表的烈女人數(shù),當(dāng)然只是烈女的一部分,實際情況應(yīng)比這要多很多。

        道學(xué)家,文學(xué)家,官僚士大夫等等知識精英的推波助瀾,是女子殉夫自殺的強大推手。

        自從宋朝的二程強調(diào)“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之后,思想界倡導(dǎo)“存天理滅人欲”,鼓吹婦女死節(jié)殉夫的道德高尚性和正義性。他們把“女不事二夫”包裝成絕對真理,將“從一而終”的意義發(fā)揮到極致。明朝的高啟說:“婦之死節(jié),猶臣子之死忠孝,分也。何足異哉!”《明史·列女傳》:“臣不二君,女不二夫,此天地間達道也?!彼枷爰仪缶f得尤其赤裸裸:“且夫為婦與為女不同。婦可以無死,以節(jié)而終其夫家之事,女則可以無生,以烈而終其一身之事……烈女以死為恒,死賢于生矣!”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作為一個結(jié)婚了的有丈夫的婦女,她不能隨便自殺殉夫,因為她對于夫家還有很多要做的事,有很多義務(wù)需要完成;而對于尚未嫁過去的女子,則最好的選擇就是死亡,死亡可以永恒,死亡的意義遠遠大于活著,因為她的未婚夫死去之后,她已經(jīng)沒有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任何意義和必要,這時候她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去死。同時,屈大均也為自己屈姓宗族有兩位殉夫的少女而感到格外自豪。明末清初被稱為三大儒之一的理學(xué)家孫奇逢在為范貞女寫的傳從說:“君于社稷,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分定于天,情根于性,其死也理不容紊,而義之所不能逃者也。至未覿夫面而為夫死,與未委質(zhì)于臣而為君死者同科,則尤烈之烈者矣!”這就是說,少女為未曾謀面的未婚夫而死,是所有死節(jié)者中最為偉大光榮的英烈。

        而在這些道學(xué)家眼里,不但少女為未婚夫殉死是一件至上的美德,而且父母能夠幫助或成就女兒去死,也是賢明的選擇。當(dāng)17歲的貞女宋典在1665年自殺時,其父母悲痛欲絕,但理學(xué)家法若真不惜歪曲事實,表揚說“其父母能視女之怡然以就死也,以賢矣哉!”相反,那些想挽救自己的女兒性命的父母則受到批評。如一位姓牛的寡婦絕食七天準備殉夫,但看到跪在床前求她吃飯的老父母時心軟了。一位叫做王源的理學(xué)家就批評牛氏的父母不夠賢明,說,如果他們能夠積極幫助女兒去死,去實現(xiàn)自己殉夫的愿望,就“忠貞兩全”了。

        明朝中后期開始,中國社會商品經(jīng)濟得到更多發(fā)展,個性的覺醒,追求生活享受的風(fēng)潮,對傳統(tǒng)道德提出挑戰(zhàn)。道學(xué)家們驚呼世風(fēng)澆漓,人心不古,于是一些道學(xué)家把女子殉夫當(dāng)成拯救頹風(fēng),高揚道德的工具。一個殉夫的少女死去,便成為士大夫,詩人,文學(xué)家,戲劇家,史志工作者的求之不得的盛舉。他們呼朋引類,互相聯(lián)絡(luò),互通聲氣,如飲狂泉,就像今天狗仔隊發(fā)現(xiàn)娛樂明星的緋聞一樣喜大普奔。一個殉夫少女的葬禮,就是這幫文人雅士的饕餮盛宴。他們或遍撒英雄帖,向全國文人征求謳歌少女的詩詞歌賦,序贊銘誄,或跋山涉水而來參與這場狂歡。吟詩作賦的,撰寫傳記的,撰寫墓志銘的,向朝廷推薦烈女事跡的,編輯紀念文集的,不一而足。1664年,安徽靈壁的所有士大夫,包括當(dāng)?shù)氐目h令,都為一個姓楊的烈女的葬禮捐款。一位士大夫領(lǐng)袖為其墓地購置土地,親身監(jiān)督墳?zāi)沟男藿?,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文人寫了墓志銘。1687年,在吳淑姬與未婚夫合葬的儀式上,參加葬禮的來賓都穿上白色喪服,招展的旗幟把道路都遮沒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寫來了成百上千篇悼念文字。比這更早一些時候,河北保定的范貞女在料峭春寒時節(jié)為未婚夫自殺,據(jù)說當(dāng)晚她的院子里從來未曾開花的海棠開了雪白色的花。保定太守胡倉恒將此事廣為宣揚,而貞女的伯父與公公也向全國發(fā)起頌揚她的征文活動。征文活動受到熱烈的響應(yīng),當(dāng)初著名的理學(xué)家道學(xué)家文學(xué)家如孫奇逢、魏象樞、丁耀亢等都參與其中,大儒孫奇逢寫了墓志銘,紀念文章編撰成著名的《雪棠紀》,刊刻兩次,風(fēng)行世上。大儒,顏李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顏元當(dāng)時年齡尚小,未能躬逢其盛,極度遺憾,多年后才有機會寫了一篇紀念文章。而多年以后,他仍然能夠背誦《雪棠紀》中的詩句。

        說起來有些意思的是,從歷史上的有關(guān)記載看,那些口若懸河 ,高揚道德大義的旗子號召女子為丈夫或未婚夫殉死的官僚,思想家,道德家,文藝家等等人物中,對于他人不能鼓勵自己的女兒殉死的行為,頗為指責(zé),但很少見他們把自家的女子送到“搭臺死節(jié)”的臺子上,也幾乎沒有見到誰鼓勵自家的女兒守“望門寡”甚至鼓勵自家的女兒“奔殉”。從史料的記載來看,不管社會上對于未過門的少女為未婚夫殉死持怎樣的褒獎艷羨態(tài)度,女孩子們的父母在面對執(zhí)意殉死的女兒時,往往是肝腸寸斷,痛不欲生。像《儒林外史》上王玉輝鼓勵自家女子殉夫,在女兒真的餓死后還大喊“死得好死得好”這樣的冷血父親,在有關(guān)的記載中很少見到。這就是說,那些鼓勵、 鞭策少女們慷慨赴死的士大夫知識分子們,就像今天狂熱地贊美朝鮮政權(quán)卻把自家的子女送到英美國家,完全是一個德行。

        在明清易代這個劃時代的歷史巨變過程中,“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事二夫”成為表達朱明皇權(quán)絕對忠誠的政治需要和政治工具。一些忠于明朝的男人們?yōu)槊鞒目迮_,為上吊的崇禎皇帝自殺殉死了,這是“忠臣不事二君”的具體體現(xiàn)。而一些并無這樣的勇氣,怯于以一死為大明王朝獻出自己性命的孤臣遺老們,則在忍辱偷生茍延殘喘之際忽然發(fā)現(xiàn),歌頌和提倡婦女們?yōu)樗廊サ恼煞蚧蛭磥淼恼煞蛩拦?jié)自殺,是一件可歌可泣的美德。他們在這些死去的女人的身上,投射了自己的遺民情結(jié)和道德理想。那些為丈夫或未婚夫自殺的女子,成為這些怯懦的士大夫們的理想化身。女子們的貞節(jié)和貞烈,成為表達他們忠于故明皇帝一種政治工具。

        而同時,女子貞節(jié)事跡,也成為一些文人士大夫?qū)π鲁⑿轮髯拥耐睹麪詈瓦M身之階。像當(dāng)時著名士大夫魏象樞,知道康熙皇帝在1666年下詔表彰自殺殉夫的少女安徽胡嘉芝好后,立即將另一位烈女宋典的事跡上報康熙,得到旌表,成為大清入主中原后被旌表的第二個死節(jié)烈女。而魏象樞也靠著宋典這個投名狀,加官晉爵。這個在朱家王朝中舉獲得功名的士大夫,拿著烈女宋典誓死“不事二夫”的投名狀,搖身一變做了異族君主的臣子,真可謂是他們所嚴厲譴責(zé)的“貳臣賊子”不二人選。

        道學(xué)家官僚士大夫?qū)τ趶囊欢K的鼓動,對于殉死的少女少婦的滿腔熱情的歌頌,在明清易代的時候,主要是以含沙射影的方式表達對故明王朝的懷念和忠誠。但隨著滿清統(tǒng)治中國的進程,這個外來政權(quán)已經(jīng)完全成為中國正統(tǒng)的政權(quán),滿清的皇帝們無可爭辯地成為中國人的君主。這時候,對“臣不事二君,女不事二夫”,“從一而終”的忠節(jié)觀的推崇,正中滿清皇帝的下懷。對婦女節(jié)烈的推崇,與對大清皇帝的忠誠,完全具有同構(gòu)性。對女人貞節(jié)的肯定和鼓勵,就是對于皇權(quán)綱常倫理的肯定和鼓勵。當(dāng)乾隆皇帝破了康熙的禁令,大刀闊斧地旌表殉夫的女子時,顯然已經(jīng)不再擔(dān)心“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事二夫”會激發(fā)起人們對大明崇禎皇帝的忠誠,而是看到了這種觀念對于維護大清皇權(quán)合法性,塑造人們對大清皇帝絕對忠誠,確立皇權(quán)社會綱常關(guān)系的極大價值。那些明朝的遺老遺少刻意營造的用來激發(fā)對故明皇朝政治忠誠的鼓勵婦女殉死的理論,便成為滿清皇朝維護自己皇權(quán)正統(tǒng)性,宣揚人們對皇權(quán)的絕對忠誠的最拿手的工具。這就是歷史的荒誕性。

        少女為未婚夫死節(jié),朝廷有表彰獎勵,可以樹牌坊,立祠祀,免差役。理學(xué)家士大夫有鼓吹,有頌揚,有紀念文集,地方史志有記載,青史有留名。平時的小說戲劇中,也有歌頌為丈夫死節(jié)的貞節(jié)烈女的先進英雄事跡。對于貞女死節(jié)的崇拜和頌揚,廣泛地覆蓋中國大地,全社會形成一種崇尚死節(jié)文化的濃厚氛圍。生活在那時候的人們,時刻都被這種死節(jié)文化氣氛所包圍所籠罩,被這種死節(jié)文化所洗腦所毒害??犊乘赖呐觽?,不少出身于書香世家,往往受過很好的文化教育,不少有相當(dāng)?shù)脑姴?。在明清時期清朝時期,隨著印刷技術(shù)的普及發(fā)達,南方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的很多女孩子都有較高的文化水準而且往往形成詩社,像《紅樓夢》中的女孩子一樣結(jié)社,寫詩言志,互相酬唱。但恰恰是這些受到教育能夠閱讀各種書籍,并且能夠通過嚴格的詩律來表達自己情感志向的女子,受到理學(xué)極端思想的影響被洗腦的程度更為深重。死節(jié)光榮的理想,在她們幼小的心靈里早就扎根。在自己的未婚夫死去的時候,她們面臨的死節(jié)的社會壓力,比起完全未受過教育的更為強大。涉世未深的女子,在死節(jié)輿論的壓力下,在死節(jié)理想主義的激蕩古惑下,在對與未婚夫相會于陰間世界的憧憬中,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結(jié)束剛剛開始的豆蔻年華的不歸之路。

        她們在奔赴陰間的時候,往往要留下一些詩詞,以表明自己的決心和心跡。

        烈女凌存巽在自縊的絕命詩寫到:

        鞠養(yǎng)恩難報,此身愧欠多。

        自甘同穴去,不許井生波。

        烈女張瑞秀絕命詩寫到:

        自古身名兩不全,俗情勘破寸心堅。

        親恩未報難回首,掌上奇擎二十年。

        十五歲的劉希班絕世死節(jié)之前寫詩安慰母親:

        大義千年重,浮生一粒輕。

        留兒貞節(jié)在,兒死勝兒生。

        一位姓葉的女子,用“謝母詩”詳細地闡述了“從一而終”的根本理想:

        女身雖稱柔,秉性剛似鐵。

        讀書雖不多,見理亦明決。

        女子未字人,此身潔如雪。

        女子既字人,名分不可褻。

        幸長抱衾裯,夫婦知有別。

        不幸中道捐,永矢守清節(jié)。

        更慘未見夫,夫命悲有缺。

        女稱未亡人,此時宜同穴。

        不為慷慨死,三年俟服闋。

        服闋方絕粒,情激理難滅。

        舍生違母心,我心亦悲切。

        從夫赴黃泉,綱維庶不裂。

        她們都是有才情的聰明女子。她們在選擇死節(jié)的時候一面抱憾于不能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一面卻不能忘懷從一而終的綱常倫理??吹竭@樣的詩句,真是讓人百感交集。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