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人夏日如何歡飲?士大夫用蓮瓣作酒杯
碧筒杯的典故出于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依書中之說,早在三國時代,名士鄭愨在宴客的時候?qū)⒋蠛扇~連帶著長長的莖梗一同采下,架放在原本用于盛硯臺的硯匣里,在荷葉上倒入足足三升的米酒,然后,用簪子刺破荷葉的蒂心,形成一個與荷葉的長梗相通的孔洞。由于荷梗內(nèi)部天然為貫通的空腔,所以,將長梗向上拉起,如舉起的象鼻一樣彎成“S”形,就成了天然的吸管!飲用者以嘴含住荷梗的端頭,用力吸吮,荷葉內(nèi)的酒液就會順著荷梗內(nèi)部的通道流動,涌入吸酒者的口中。這種帶梗鮮葉制成的一次性酒杯被命名為“碧筒杯”,其妙處在于能令酒水染上荷葉的香氣,予人勝冰賽雪的清涼感。
從文獻與文物遺留的線索來看,在聚會現(xiàn)場臨時折斷鮮翠荷葉制作“碧筒杯”,其實是唐代士大夫的發(fā)明。到了宋代,這一妙法依然為文人喜愛,如李綱曾做《西軒小池荷花盛開,與賓客酌酒其上,以荷為杯,引滿徑醉》一詩,林希逸也有詩題為《六月十日晩飲,呼行祖共吸荷杯》。因此,葛立方與友人們于宴聚時利用碧筒杯勸酒,在當時并不算稀奇的做法。
更有趣的是,葛立方隨即“席間再作”了一首《卜算子》,把滿池裊裊的紅蓮花比喻為“盈盈女”,然后詠云:“葉葉紅衣當酒船,細細流霞舉?!彼^酒船乃是一種船形的酒杯,為宋人敬酒時專用。由之可知,筵席上還曾把一瓣又一瓣的紅蓮花瓣當作酒杯,注酒其中,敬奉于賓主之前。
宋人“勸酒”有一套獨特的形式。筵席主人需準備成套的酒杯,往往為九或十只,這一套酒杯不僅材質(zhì)不同、造型不同、寓意不同,而且容量也由大到小依次遞減,最大者甚至能容一升,最小者僅供啜飲一口。往往是由藝伎捧著酒杯向客人勸酒,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規(guī)律次第更換酒杯。重要的是,藝伎勸酒時必須唱歌助興,歌詞最好是席上才子現(xiàn)場即興之作,如葛立方的兩首《卜算子》便是典型的勸酒詞。
因此,當時的過程大致如此:葛立方援筆成詞之后,熟練的歌伎稍加吟哦便能將其完整演唱。以池內(nèi)新摘大翠荷葉制成的碧筒杯被安置在大盤或小盆內(nèi),滿注佳釀,送到某位來客席前,然后,玉人麗聲宛謳:“明鏡蓋紅蕖,軒戶臨煙渚……”
碧筒杯容量大,正好作為酒席上的“巨觥”。然后,次第減小的酒杯輪流上場,到最后,從池內(nèi)折來盛開的紅蓮花,將其片片輕瓣作為最小的酒杯,置于臺盞之上,傾一點酒液在其中。歌伎一手將團扇掩在唇前,一手捧著臺盞,這次則是囀唱葛立方剛剛作就的第二首《卜算子》:“裊裊水芝紅,脈脈蒹葭浦……”
無論大荷葉杯還是小蓮瓣杯,均材質(zhì)柔軟,稍不小心就會將酒傾灑出來,依酒律這是必須受罰的。所以快樂就在于如何設(shè)法將這兩種清芬之杯中的美酒悉數(shù)入口,不出事故,也在于一旦杯子歪側(cè)導致汁水淋漓之后的歡笑哄鬧。宋人很會玩,這從他們宴會上的娛樂方式中就可看出。正因為如此,也就不難理解,何以宋詞中一旦寫到不得不獨自喝悶酒時,情緒便會是那樣難挨的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