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 亞洲第一站竟到了南海這個地方
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一直深具艱苦開拓的精神,正是這一開拓精神,才使得我們的活動范圍從黃河流域拓展到了如今的近千萬平方公里,也正是這一精神,使得我們經過了歷史的殘酷考驗,無數(shù)文明湮沒于歷史長河,而我們依舊昂然生存,并且發(fā)展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歷史上的先民們不僅開拓陸地,也在孜孜不倦的開拓海洋,尤其是沿海地區(qū)的先民,臨近黃海、東海的先民遷徙目的地多以朝鮮半島和日本為主,而兩廣福建的先民多遷徙到了東南亞。今天筆者將重點講述海外移民在東南亞納土納群島的開拓、生產生活情況。
納土納群島,位于馬來半島和婆羅洲島之間的南中國海內,由272個島嶼組成,納土納海本身屬于南中國海的一部分。納土納群島距曾母暗沙約400公里,與曾母暗沙緯度略同,距中國大陸陸地約1900公里。主要包括納土納大島、南納土納群島等島嶼,海拔不高,全年高溫,雨量多,富熱帶森林。產木材、椰子,周圍海域存在大量的油氣資源(天然氣估計有13億立方米)。
漢代前,我國稱“納土納群島”海域為“漲海”,稱“納土納群島”為“漲海
崎頭”,稱“納土納島”為“極大崎頭”。由于群島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交匯的馬六甲口,受兩洋水位落差活動影響,致使該水域水位時有升高和回落現(xiàn)象,故此,我國先民稱此海為“漲?!?,稱此海中的各大小島嶼為“漲海崎頭”。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意思是說,在漲海中的崎頭嶼群島這片水域,水淺,而且多有暗礁。這里記載的就正是南沙群島萬安灘以西這片水域。
筆者前兩日曾寫過一篇關于南沙群島的文章,在查詢引用材料時未加辨明,將“漲海崎頭” 誤認作成“西沙群島”,其實這是有人在故意扭曲掩蓋南海的歷史,那么為什么說“漲海崎頭”指的是納土納群島呢?“崎”這個字在《中華大字典》的字義是“山險峻之貌”,而納土納群島的許多島嶼海拔都在100米以上,其中最大的納土納主島,最高峰近960米,這在南海中,除了臺灣島和海南島外,再沒有這樣險峻的海上島嶼。而且這片水域也正是淺海區(qū),最深處100余米,其余約30米,不明顯與南沙、中沙、西沙那樣深達數(shù)千米的海域地貌相符。
自宋代以來,越南中部的交趾洋以及婆羅洲西北的納土納群島已被作為中國與外國的海域分界,凡從外國來的船只,過了納土納群島或交趾洋,即進入中國之境。
中國歷代所有的海上活動,要屬“鄭和下西洋”這一壯舉為最,也使得我國對東南亞和印度洋的風土習俗、地理環(huán)境有了詳細了解。
14世紀初,明船下西洋時稱“漲?!睘椤笆痢?,稱“漲海崎頭”為“石塘嶼”,稱“極大崎頭”為“萬生石塘嶼”。“萬生石塘嶼”指的就是納土納群島。這里曾被鄭和船隊作為海上航行重要的節(jié)點而建有大量營房,配有大量生活設施,有大量人員值守。由于優(yōu)良的自然資源條件,船隊每次都要在此捕魚、加工、換洗、檢修,等等。由于數(shù)萬后生船工經常往返歇息于該島,所以,人們又將“極大崎頭”稱為“萬生石塘嶼”。當時明朝一直對這里進行直接管轄。
1433年,宣宗癸丑年,明船最后一次回國后,船隊官員上奏朝廷,請示是否放棄駐守“萬生石塘嶼”?宣宗皇帝得悉,當即賜字“萬生嶼,安不納”。自此該地被稱作了“安不納”。這里成為了海外華人的繁衍生息之地。清政府統(tǒng)一中國后滅亡了南明政權,在廣東沿海島嶼上堅持抗擊滿清屠殺的殘兵和眾多拒絕接受滿清血腥殖民統(tǒng)治的南方漁民逃到了南中國海的這片群島上并建立了臨時國家。
1601年,隨著荷蘭殖民者對爪哇、雅加達的占領,建立東印度總部,我國南?!鞍膊患{群島”被其控制。后來印尼獨立后也隨之被納入印尼之內。當時,此地華人占主要人口比例,但是隨著印尼移民的不斷遷入,以及華人的外遷,華人比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逆轉。